摘要:5月26日,AI时代学校变革与校长领导力发展国际教育研讨会(杭州站)在浙江省杭州市锦绣育才教育集团召开。来自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南非、智利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界代表以及国内的几百位校长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方向。
本报讯(记者 韩世文) 智能时代,学校如何“智”变?校长会被AI取代吗?
5月26日,AI时代学校变革与校长领导力发展国际教育研讨会(杭州站)在浙江省杭州市锦绣育才教育集团召开。来自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南非、智利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界代表以及国内的几百位校长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方向。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主任胡耀宗,香港校长会会长陈伟佳,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厅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教卫参事组负责人褚子育,浙江外国语学院原党委书记、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宣勇,浙江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白红霞,以及浙江省教育学会、杭州市教育局、杭州市拱墅区政府等相关单位领导出席活动。
研讨会除了设置圆桌论坛、主题报告等环节,还特别以锦绣育才教育集团为典型案例,做了样本解读。
从“经验型”到“学术型”
校长应该是学校的首席学习专家
为什么要举办这场研讨会?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李政涛教授在开宗明义:“这场研讨会要帮校长拓展国际视野、改变办学思维、提升思想力与变革力。”他直言,当下校长群体不缺经验与方法,但亟需培养学术品质,“校长应当是学校的首席学习专家,不仅要学习观点方法,更要升级思维方式”。
面对AI冲击,李政涛提出校长四项能力:国际视野,突破地域局限,关注全球教育趋势;学术融通,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体系;生态构建,设计适应AI时代的学习生态系统;领航能力,统筹家校社协同育人。
“校长的学习力决定领导力,而领导力决定学校未来。”李政涛强调,培育学术型校长已成时代命题。
AI是否可以取代校长?
领导者特质才是核心竞争力
“无人驾驶会让司机下岗,AI会让校长失业吗?”浙江外国语学院原党委书记宣勇的提问引发全场深思。他分享了一段亲身经历:一位网约车司机因武汉“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技术而忧虑失业,这让他联想到教育领域——AI是否可能替代校长?为此,宣勇设置76个问题对多个AI模型进行测试,最终得出结论: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替代教育领导者,因为AI不具备教育领导者身上的一些特质。
“一是使命感,教育者是有情怀的;二是价值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是追随者,校长靠共情能力,拥有一批追随者;四是人格化,校长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而这些,都是AI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宣勇指出,浙江作为教育改革先行者,已建成全国首个“教育魔方”智慧平台,实现“教与学”的精准匹配与高效互动。而锦绣育才教育集团在数字教育、科学教育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更为全国提供了“杭州样本”。
当“人口锐减”遇上AI浪潮
校长需要不断“进化”以引领学校发展
2016年全国出生人口1867万,2024年仅954万。锦绣育才教育集团总校长郜晏中现场展示两组数据:“五年后,中国半数小学将无新生入学,十年后近10万所中小学面临关闭。”叠加AI技术冲击,郜晏中直言:“如果教育仍停留在训练学生寻找标准答案,我们如何与AI竞争?”
面对双重挑战,他认为,作为校长必须通过认知升级、角色转型、核心能力迭代,来完成“进化”,且进化速度要超过AGI(通用人工智能)。“AI时代的校长,应该是全球公民价值观的守门人、国家教育愿景与战略执行者、学校学习生态系统的设计者、家校社学习共同体的领航员。”
郜晏中表示,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每个国家优秀的校长都应当如“稀土”一般珍贵,是国家宝贵的战略资源,无可替代。
除了校长要变革、进化,在AI时代,未来的学校又该走向何方?郜晏中以锦绣育才教育集团为样本介绍说,集团通过打造“全链教学体系”,总结出18本“育才标准”,72项目操作指南,立足实践过程中的“全领域”“全要素”“全流程”,形成螺旋提升。为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最优发展提供了新方案,为中小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新工具,形成了以教学体系变革来撬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经验。
研讨会上,来自锦绣育才教育集团的干部教师代表,还分别聚焦“在育才如何做老师”“在育才如何做数智”“在育才如何做干部”等主题,通过亲身经历分享在锦绣育才教育集团的成长经验,共同呈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X条路径”。
国际智慧激荡运河畔
“杭州经验”为教育转型提供新思路
研讨会设置圆桌论坛、主题报告等环节,香港大学Paul Campbell博士、澳门教业中学贺诚校长等10余国专家展开对话。墨尔本大学David Gur教授指出:“杭州将AI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全流程的探索,为全球教育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国际性会议选址学校别有深意。正如与会专家所言,锦绣育才教育集团既是“书斋里的理论实验室”,更是“田野中的实践先行者”。其“全链教学体系”通过标准化流程与个性化设计,让不同禀赋学生实现最优发展。
在育才云上“校”,有各科录播课程超5000节,同学们可以根据各自需求,随时观看;到了暑假、寒假等假期,育才的假期“校”开启,40套读本涉及人文底蕴类、科学精神类、学会学习类等,这些课程开发直指核心素养。比如信奥项目,每年假期有2500名学生参加。
这些都是为了让同学们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学习场所无所不在,学习方式变化多端,学习数据全部在线。
“少年科学院”由12位来自清华、北大的博士、博士后担任专职教师,推出基础素养课程和拔尖创新课程,给同学们带来不一样的科学探索体验。
这场“理论+实践”的思想盛宴,为AI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宝贵参考。
正如一位校长所说:“技术再先进,算法再精密,教育的本质始终是人的成长。未来的校长,既要懂技术,更要懂人心。”
李政涛教授总结:“当教育遇见AI,不是人与技术的博弈,而是智慧与创新的共舞。杭州正在书写这份答卷,而答案属于全人类。”
来源:中国教师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