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线前的生命凝视——《谁记得谁是谁》创作手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1 12:50 2

摘要:凌晨的工作室,窗户像一块悬浮的屏幕。我站在这个方框前,看十字路口的斑马线在红绿灯交替间忽明忽暗。那些白色条纹像一排永远合不上的牙齿,咀嚼着匆匆经过的鞋底。这个场景突然让我战栗——我们究竟为何行走?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中,谁在记录这些重复的足迹?

凌晨的工作室,窗户像一块悬浮的屏幕。我站在这个方框前,看十字路口的斑马线在红绿灯交替间忽明忽暗。那些白色条纹像一排永远合不上的牙齿,咀嚼着匆匆经过的鞋底。这个场景突然让我战栗——我们究竟为何行走?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中,谁在记录这些重复的足迹?

组诗的第一粒种子是在镜子前萌发的。那天早晨,刮胡子时我刻意避开自己的眼睛。镜面这个看似忠实的记录者,其实是最狡黠的共谋。它让我们误以为看见了真相,实则每一帧映像都在偷走凝视它的时间。"人们照镜子那一刻",我们看到的不是面容,而是生命被瞳孔摄取的实时直播。这种惊觉让剃须刀在我的下巴划出一道血痕。

在第二章节里,我与时间展开了幼稚的对抗。删掉手机时钟,摘下腕表,甚至故意背对写字楼的电子屏。但地铁老人的咳嗽声里有时间,咖啡凉去的速度里有时间,连睫毛落在脸颊上的阴影里也藏着时间。这场对抗以我的惨败告终——时间不需要计时器证明存在,正如死亡不需要死亡证明。

"家里没有挂钟"的谎言持续了三天。第四天我在厨房煮面,突然听见墙壁传来幻听般的滴答声。原来寂静比声响更能测量时间,就像黑暗比光亮更能凸显轮廓。电池的寿命可以计算,而我的寿命正在被什么计算?这个疑问让面条在沸水里化成了糨糊。

写到"路上的人"时,窗外的十字路口发生了微型车祸。电动车与出租车相撞的瞬间,所有路人都变成了慢动作。我看见他们的表情从漠然到惊讶再到漠然的转换,像被按了快进键的植物生长纪录片。车子可以报废,房子可以拆迁,而人的"报废"过程却如此静默,静默得像从未使用过保修卡。

最残酷的隐喻来自"地球细胞"。我们自以为是这个星球的拥有者,实则是被消化的营养。写字楼是牙齿,地铁是食道,购物中心是不断蠕动的胃壁。每次刷卡消费都是在分泌消化酶,每个社交账号都是肠道菌群的电子变体。这个认知让我在超市货架前突然松手,购物篮砸中脚背的疼痛格外真实。

最终章"骨灰归土"写于黎明前最黑的时刻。对面大楼有个窗口突然亮起,像提前点亮的墓碑。我想起童年见过的骨灰坛,那么轻,轻得装不下一个昵称。风一吹,连坛子上的名字都会褪色,何况那些从未被刻写的记忆?天光渐亮时,第一批上班族已经出现在斑马线上,他们的影子被晨曦拉长又缩短,像一组正在被清空的历史数据。

这首诗完成后,我养成了收集落叶的习惯。每片叶子背面都用铅笔写着当天在十字路口看见的数字:7:15分经过的红色高跟鞋,18:43分哭泣的西装男,22:08分学步车里的婴儿。这些即将被扫走的档案,或许比墓碑上的铭文更诚实。毕竟在永恒的斑马线面前,我们都是逾期作废的交通信号。

作者简介:易白,曾任网媒总编、协会主席等职,现为易白文化、易白影业、易白音乐和五星文艺创作室发起人;文艺创作三十余载,诗、文、歌、画、影、音等文艺作品在省级、国家级比赛获奖,曾因文艺创作成果突出荣立二等功。

来源:中联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