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首富,越来越富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1 17:35 3

摘要:蜜雪冰城凭借高性价比成为餐饮界的顶流,在全球开设超过4.6万家门店,有自己的IP雪王,还开办了音乐节。

最近,几家“祖籍”河南的企业出尽了风头。

泡泡玛特旗下的潮玩ip——LABUBU引发抢购狂潮,已经是“一娃难求”。

从球星贝克汉姆到歌手蕾哈娜,都为之倾倒。

蜜雪冰城凭借高性价比成为餐饮界的顶流,在全球开设超过4.6万家门店,有自己的IP雪王,还开办了音乐节。

胖东来“服务好、商品质量好”的声名远扬,来感受它风采的人,在店外排起了长队,部分假期甚至需要排2个小时才能进店,这个暑假,更是门庭若市。

这几家企业声势如此浩大,但很少有人记得,这几家企业的创始人,没有令人羡慕的背景,甚至学历都不高。

他们身上属于豫商的底色,让他们度过创业路上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今天的辉煌。

曾经出身草莽,如今扶摇直上。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

前段时间,据福布斯实时富豪榜相关消息,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成为河南新首富。

和许多河南企业家一样,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的人生开局,算不上多好。

他出生在河南新乡,他的父母靠录像带租赁、钟表维修等小生意维生,王宁在课余时间经常帮父母看店,父母进货时,他就在旁边帮忙。

每次家庭会议,大家谈论的都是“生意经”。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王宁耳濡目染了许多商业社会的规则,养成了做生意的头脑。

就趁着上大学前的那段时间,创办了一个足球暑期班。

虽然没有训练场地、没有教学经验、没有办公室,但他觉得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他印了许多传单,到小学门口派发。

家长们觉得让孩子们踢足球总比在家打游戏强,孩子们也都向往奔驰在绿茵场上的感觉,于是王宁很快招到了几十个学员,赚到了第一桶金。

2005年,高考成绩并不理想的王宁,考入河南郑州的一所三本院校,就读广告学专业。

学校里经常有很多活动,王宁把活动的过程拍成mv,并且刻录成光盘,没想到许多同学都对这件事感兴趣,纷纷找他刻录光盘。

王宁觉得这是个商机,于是创立了“Days Studio”社团工作室,帮新生们记录校园的生活。

他们制作的1000张光盘很快卖完了,那一届50%的新生都成了他的客户。

但很快,视频网站兴起,有同学把王宁他们制作的视频传到网站上,没人再花钱买光盘了。

虽说这次创业经历以失败告终,但王宁从中收获许多。

2008年初,还是大学生的王宁,发现了格子街这种新兴的零售模式(在人流量大的地方,放置标准尺寸的格子柜,有需求的人可以租用格子寄卖自己的物品)。

格子街利润空间不大,却能够为王宁和他的团队持续带来收益,但很快,模仿者大量兴起,学校周边一下子出现十几家格子店,竞争一下子激烈起来。

于是,王宁决定和他的团队选择了退出。

2009年,22岁的王宁毕业后开始了北漂生活,他在一家教育机构工作,曾经提出自己的商业想法,却遭到了老板的嘲笑。

随后,他进入一家门户网站,工作了两个月,就对螺丝钉一样的工作内容感到厌倦,创业的火,依然在他心中燃烧。

有了格子街的创业经验,王宁看好零售这个方向,他经过考察发现,中国零售市场非常缺少创意商品或者说潮流杂货这个品类。

他认准了这个方向,把之前创业积累的所有资金都投入了进去。

2010年,王宁23岁,第一家泡泡玛特在北京中关村一家商场的地下一层开业,店铺延续了格子街的模式,但改成自主选品,货架上陈列的是各种潮流产品,让人觉得眼花缭乱。

这是王宁觉得自己离成功最近的一次。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泡泡玛特开业半年就亏损30多万,他和几个员工不得不窝在仓库里办公。

因为赚不到钱,初创成员的工资只有每月2000,仅靠“为爱发电”不可能长久,店长连招呼都不打,就带着六个店员一起辞职。

王宁不愿意就此放弃,不仅要亲自卖货,还得负责售后和物流,甚至还学会了贴瓷砖和抹泥灰,自己动手装修店面。

熬过了痛苦的初创期,泡泡玛特的业务逐渐稳定,但很快迎来了瓶颈,王宁也在思考转型的事。

2015年,王宁在国外发现了一款名叫“Sonny Angel”的玩偶摆件,那是一种只有8厘米左右的摆件,有几百个款式,深受日本年轻人追捧。

王宁发现,Sonny Angel切中了年轻人收藏不同款式玩具的心理,就像我们小时候集邮一样,总想把所有款式都集齐。

在国外考察的时候,王宁还被一种叫“福袋”的商品深深吸引。

每个福袋的外型都一样,里边的商品却是天差地别。

这两种东西深深地启发了王宁,他想,自己能不能把这两种模式用在泡泡玛特上?

从此,靠着“潮玩ip+盲盒”,王宁和泡泡玛特沿着一条鲜有人走的道路一路狂奔。

在泡泡玛特敲钟上市时,33岁的王宁说:“公司用了九年时间,从一个人到上千人,从一家店到一百家店,从一个城市到几十个城市,从月销售几万到几千万……上市不是故事的结尾,而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张红超,和他的蜜雪冰城

同样从河南走向世界的蜜雪冰城,呈现出跟火到一娃难求的LABUBU不同的商业境况——街头巷尾,触手可及。

蜜雪冰城始终保持接地气的路线,大家花几块钱就能拥有一杯“快乐水”,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涨过几次价。

这背后,和创始人张红超的气质是分不开的。

1978年,张红超出生在河南商丘的一个农村,他是家里的第二个儿子,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初中的时候,他就一边上学一边做服务员补贴家用,因家里困难被迫辍学后做过养兔子、养鹌鹑、种中药等活计维生,但都只能填饱肚子。

后来,他靠自学考上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成人教育,即将毕业时,他有了创业的想法。

他发现,在自己老家商丘很流行的刨冰(把冰刨成雪花状,淋上糖浆,加上葡萄干等小料和水果),在郑州却没能见到。

稀缺就意味着还没被开发的需求,他觉得这是一个商机。

1997年,19岁的张红超回到了商丘,在商丘的“刨冰一条街”从头吃到尾,暗中学习那些店家的制作手法、配料细节,自己在家把刨冰复刻出来。

于是,他踏上了开往郑州的火车,他的奶奶拿出压箱底的3000块钱帮助他创业,因为怕小偷对孙子下手,奶奶还把钱缝在他的内裤上。

不久之后,在郑州东郊,张红超和他的刨冰摊“闪亮登场”,摊子上写着“寒流刨冰”四个字,下边还有一行小字“郑州第一家”。

“寒流刨冰”的冰柜是张红超淘来的二手货,刨冰机是他自己制作的,糖浆和水果都是他自己熬、自己切的,他一个人忙里忙外,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店里没有空调,他经常热得大汗淋漓,日后,回忆起这段时光,他说道:“夏天一天出的汗都得有十斤。”

因为不戴手套处理冰块,张红超的指关节落下了病根,现在看起来还有些肿。

有一天下午,张红超在骑着自行车运送冰块的路上摔倒了,三块冰至少150斤,但1米78的张红超只有110斤,根本扶不起来车。

他只能躲开车流,把冰块卸下来,把车扶起来,再把冰块装回去,折腾完了之后,冰已经化了三分之一,他也已经浑身湿透。

虽说苦,但张红超一个月能赚一千多块钱,有了生活的奔头。

天不遂人愿,没过多久,他的创业道路就迎来了坎坷,创业第一年,由于拆迁、修路等原因,他开了三次店,也关了三次店。

之后他尝试过一些其他生意,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1999年,21岁的他回到郑州,重新出发,开办了“蜜雪冰城”,把刨冰升级成了盘子装的雪花冰,还增加了香蕉船、冰激凌等单品。

做招牌的店把“蜜”字做成了“密”,为了补偿张红超,店家给张红超便宜了200元,张红超也就将错就错,用了这个招牌。

“密雪冰城”的生意越来越好,张红超盘下了隔壁的铺子,装修同样是他和员工亲力亲为,两个人连轴转了48个小时,招牌也改回了“蜜雪冰城”。

后来,因为拆迁,“蜜雪冰城”频繁搬家,甚至有时候刚装修好,墙上就被写下两个“拆”字,但张红超始终没有放弃这项事业。

在2003年的时候,25岁的张红超租下一家废弃的铝厂,除了冷饮也做家常菜,店面有1500平米,可以容纳200多人就餐。

因为主要客户群体是学生,所以餐馆的菜都物美价廉,如2.5元的扬州炒饭、3元的汉堡、5-6元的荤菜,而且用得也都是大牌调料和新鲜食材,从不偷工减料。

这为蜜雪冰城积累下了良好的口碑,生意最火爆的时候,客人排队都排了300米。

薄利多销是蜜雪冰城一贯的风格,但为了维持这种风格,张红超和他的员工需要牺牲许多。

他和员工几乎每天工作二十个小时,晚上就在店里打地铺,一睁眼就开始操持饭店事宜。

时间来到2006年,张红超结了婚,买了房子,也有了孩子。

那一年,有一种彩虹帽冰激凌火遍了河南,那是一种日本进口的冰激凌,冰激凌盛在蛋筒里,造型像一只火炬,能够卖到20块一只。

张红超记忆里自己小时候吃的这种冰激凌只卖5毛钱,现在却成了“天价”,他马上想到,冰激凌原料成本不过几块钱,为什么不自己研究配方呢?

于是,他马上买了一台冰激凌机,经过几番尝试,做出了自己想要的味道。

张红超开始在餐厅门口售卖蛋筒冰激凌,2元一支,如果使用在餐厅就餐发放的优惠券,还能再减一元。

蜜雪冰城的冰激凌价格虽然低,但坚持使用鸡蛋和白糖,口感很好,一下子就卖爆了,甚至有人从十几公里外赶来,就为了吃一口蜜雪冰城的冰激凌。

后来,蜜雪冰城又推出了冰粥、冰果汁、卡布奇诺咖啡等“爆品”,张红超的弟弟张红甫也加入创业的队伍,蜜雪冰城踏上快速扩张的道路。

2025年3月3日,蜜雪冰城在港交所敲锣上市。

它从几平米的刨冰小摊到如今的“餐饮帝国”,离不开张红超身上坚韧的底色。

胖东来的于东来

和张红超一样,胖东来的创始人于东来,同样有一段艰难的创业史。

1966年,于东来出生在河南许昌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排行老四。

他的成绩并不好,上小学只拿过一次奖状,到许昌市三中就读后,出身农村家庭的于东来和周围在城市长大的同学们格格不入,对学习没什么兴趣,读了一年就退学了。

从象牙塔般的学校中走出,还没成年的于东来一脚踏入社会,却撞得头破血流。

他卖过冰棍、花生、甘蔗、瓜子、西瓜等小商品,早出晚归,勉强糊口。

他15岁时去给人扛烟包,一个烟包120斤,他从早扛到晚,每天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

他16岁时,亲戚给包工头送了两袋面,帮他求得一份工作,干一天赚两块五,晚上加班可以赚三块。

但他干了两个月,老板就跑了,于东来不仅没拿到一分钱,连那两袋面都赔了进去。

他还倒卖过黄牛票,每张票能赚一毛五,即使被保卫科的人抓到后百般辱骂,他第二天仍准时出现在影院门口。

没办法——为了活下去。

后来,刚满20岁的于东来进了橡胶厂当工人,几个月就被提拔为车间工段长,但没多久,橡胶厂组织变革,他下岗了。

下岗后,他跟着哥哥做烟酒生意,原本一直都很稳定,却因为误信他人,跨省倒卖起了烟酒,两次进了拘留所,还欠下了30万的债。

那一年,29岁的于东来,一度想要自我了断。

但磨难并没有打倒于东来,否则就没有后来的胖东来了。

他想,难道自己要一辈子这样下去?难道就这样一蹶不振?

一个月后,于东来在许昌望月楼宾馆开了一家小商铺,取名“望月楼胖子店”,主营烟酒。

这家店后来改名为“胖东来名烟名酒购物中心”。

进过两次看守所后,于东来不再想着赚快钱,而是领悟到了,做生意最重要的是稳扎稳打。

当时市面上假货横行,消费者深受其害,于东来喊出“用真品换真心,不满意就退货”的口号,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片净土。

为了保证自己的货都是真货,于东来亲自开车去取货、验货,还让员工在每一盒香烟的开口处打上胖东来的印章。

他还让员工教顾客如何分辨烟和酒的真假,把那些“行业机密”和盘托出,并且表示愿意接受任何专业机构的检验。

这个小小的烟酒店,在许昌人民中的口碑不断升高,来这里买东西的人在店外排起了长队。

于东来只用一年,就把所有欠债还清,第二年,胖东来开了分店,第三年,胖东来总店营业额达到300万。

但上天仿佛就是看不惯他过得一帆风顺,偏要在他最得意的时候施加磨难。

1998年,有小混混调戏胖东来的店员,于东来看不过去,直接报警,小混混怀恨在心,在胖东来总店放了一把火,以此来报复于东来。

那把火带走了8个员工的生命,也把于东来多年的心血付之一炬,让他又背上了一百多万的债务。

胖东来之前卖出去许多购物券,但即使已经濒临破产,于东来仍不想坑自己的顾客。

他贴出告示,让那些购买胖东来购物券的顾客来店里退款,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来了,但大家并不想退款,而是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帮忙的。

有人号召给胖东来捐款,有人给于东来写信,鼓励他重新出发,还在信封里夹带了几张钞票,于东来的员工也在这关键时刻不离不弃。

一个大娘找到于东来,对他说:“孩儿啊,因为这事儿可别趴下,不要因为这一点事儿站不起来,要是没钱了,大娘和大伯还存了两万块钱,可以拿给你用。”

面对汹涌而来的善意,于东来深深地感动了。

他不愿辜负那些对他好的人,他说:“在那之前我抱怨很多,1998年之后就再也不想了。做企业不是给自己做的,而是给社会做的。”

重新开业后,胖东来踏上了扩张之路,但规模再怎么扩大,胖东来也没有改变过对员工、对顾客的爱。

2021年,于东来将员工的带薪年假从30天延长为40天,并且要求其中10天必须要用于长途旅行。

在客流量最大的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四,胖东来不营业,让员工更好地跟家人团聚。

胖东来员工不仅薪资水平超过所在城市的平均水平,还有可以在情绪低落、失恋等心理状态不佳时休的“不开心假”,管理层无权拒绝批准请求。

胖东来的东西不仅品质出众,还会标明水果的甜度、储存方式、储存时间等消费者关心的指标,甚至羽绒服的采购价格、毛利率都写得明明白白。

它还为消费者提供免费充电宝、免费吹风机、免费热水等一百多种免费服务。

胖东来的玻璃幕墙上写着一句话:“爱在胖东来。”

这份爱,是饱经上天磋磨后的于东来,送给所有人的礼物。

豫商底色

除了王宁、张红超、于东来这“三巨头”,还有许多豫商,和他们有着相似的人格底色。

他们扎根在河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靠着旺盛的生命力,一次次经受了命运的考验,靠自己的双手打出了一片天地。

王守义十三香,是国产驰名调味品牌,许多家庭的厨房,都会常备这一调味品。

1984年,居住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的王守义老先生已经60岁了,在这个同龄人都颐养天年的年纪,他却踏上了创业的道路。

刚开始创业时,他手里只有祖传的十三香配方,以及仅有的100元积蓄,条件实在算不上好。

他用那笔钱买来一些工具和原材料,在院里支起了大锅,建不起厂房,请不起工人,一切都要他亲力亲为。

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按照祖传秘方进行配料、研磨、炒制、包装等工序。

为了节约成本,他自己动手制作包装盒,在纸盒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十三香”三个大字。

当时大家做饭基本只用酱油和盐,十三香这个东西太新奇了,一时之间大家接受不了,自然也不会购买,为了提高销量,王守义拉着小车走街串巷,还现场演示十三香的用法,并邀请路人品尝。

渐渐地,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知道了“王守义十三香”,纷纷来购买,王守义的生意一天天好了起来,但一盒十三香,只有8分钱的利润。

就是从这8分钱开始,他克服一路上的艰难险阻,打造了一个“调味品帝国”,把“王守义十三香”做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品牌。

河南矿山集团创始人崔培军,同样是白手起家,靠自己努力创造未来的豫商。

他被称为“最爱发钱的老板”,2025年年会他准备了超过1亿元的奖励,通过游戏奖金、年终奖等形式,发放给员工们。

他还曾经公开表示:“河南矿山挣一块,就要给员工花八毛、九毛。”

这样的好老板,因为自己苦过,所以愿意给别人撑一把伞。

1965年,他出生在河南长垣的农村家庭,一日三餐碗里连油星都看不到,连馒头都很少吃,全靠红薯、胡萝卜充饥。

14岁初中辍学后,他揣着借来的35块钱,进入社会挣扎求生。

为了活下去,他卖过眼镜、下矿挖过煤、到江浙沪学过电气技术……

1987年,22岁的他看到了防腐行业的商机,去山西创办“京包防腐工程有限公司”,短短数年后,这家公司就成为年产值过亿的大企业。

后来,他回乡创办河南矿山起重机有限公司,2024年河南民营企业百强榜单中,河南矿山集团位列第30位。

但无论公司做的多大,崔培军都坚持把大部分利润分给员工,并承担社会责任感。

他还设立“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资助当地所有考上大学的贫困生第一年的学杂费。

这些河南老板,出身于草根,经历过重重磨难,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

他们没有惊艳的履历,也没有过人的学历,但他们让我们知道,比起这些外在的东西,更耀眼的是一个人的底蕴与善良。

无论他和他们的企业如何成长,总有些东西在他们心中深深地扎根,从未变过。

在河南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也有许多像他们这样的人和企业,正在默默生长着。

我们期待下一个胖东来、下一个蜜雪冰城、下一个泡泡玛特、下一个王守义十三香、下一个河南矿山集团的出现——

不只,在河南。

参考资料:

1. 《23岁创业,33岁改命,38岁凭潮玩labubu身家暴涨1400亿的泡泡玛特王宁:把热爱做得越极致,人生越成功》 纳兰读书
2.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你不是把女儿卖给我,是我们结婚。”》 新经典
3. 《张一弛:为何是王宁?为何是泡泡玛特?| 光华案例》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4. 《从校园创业到潮玩帝国,王宁的商业传奇》 新浪财经
5. 《蜜雪冰城24年血泪创业史:关门3次,被拆4次,创始人被弟弟“怼”出局 | 周末阅读》 混沌大学
6. 《从农民工到身价200亿元 蜜雪冰城张氏兄弟的“以退为进”》 财新社

来源:视觉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