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和行为有关?医生苦劝:若不想病情缠身,这3个习惯尽快戒掉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1 18:43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4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这天门诊刚开没多久,一个40出头的男士坐在诊室外,脸色蜡黄、眼神疲惫。他双手抱着腹部,轻声对我说:“医生,我只是偶尔胃胀,一直以为是消化不好,没想到查出来是胃癌晚期。”

我问他平时吃饭习惯,他苦笑着说:“年轻时候应酬多,烟酒不离手,早饭也老是省了。”

其实,他的情况并不少见。胃癌并非突然出现,往往是日积月累的伤害造成的。很多人忽略了,看似“生活习惯”,其实就是“致癌诱因”。

如果你不想被胃癌缠身,这3个习惯,真的要尽早戒掉。

有些人忙着上班,早上连口水都没喝就匆匆出门。还有人嫌麻烦,干脆每天省掉早餐。但胃酸不是吃饭才分泌,而是每天固定分泌。如果没有食物中和,胃酸就会直接腐蚀胃黏膜。

时间久了,胃黏膜会慢慢萎缩,甚至出现胃粘膜肠化异型增生。这两种情况,都是胃癌前病变

有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患胃癌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2倍。而每天按时吃早餐的人,胃病胃癌的发病率明显更低。

早餐不需要复杂,哪怕是一碗粥、一个鸡蛋,也能保护胃不被“空烧”。

门诊中,很多胃癌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点——特别喜欢吃腊肉、泡菜、烧烤这类食物。这些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进入体内后会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亚硝胺亚硝胺是明确的一类致癌物,尤其对胃最为致命。

有研究指出,长期摄入高亚硝酸盐食物的人,罹患胃癌的风险可提升60%以上。不仅如此,重口味的饮食还会刺激胃黏膜反复受损,导致慢性炎症,进而增加癌变可能。真正健康的饮食,不是吃得“刺激”,而是吃得“干净、清淡”。

很多人以为吸烟主要伤肺,其实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也会通过食道进入胃部。尼古丁多环芳烃等致癌物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引发慢性胃炎,甚至是胃黏膜异型增生。而酒精,本身就是胃的“敌人”。它会破坏胃黏膜屏障,让胃酸直接接触胃壁,加重炎症。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酒精列为一级致癌物,和烟草一样,是胃癌的重要诱因。有数据显示,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胃癌风险翻倍;而长期大量饮酒者,患癌风险也明显升高。一口烟、一杯酒,伤的不只是肺和肝,更是胃。

很多人以为胃癌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也成了胃癌的受害者。一项全国性数据显示,30~50岁人群的胃癌发病率上升明显。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是主要原因。

尤其是那些有胃病基础的人,比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更要重视。这些基础病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在几年内就会发展成胃癌前病变

胃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如果你长期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就要格外小心:

饭后胀痛,吃一点就饱

食欲下降,体重莫名减轻

黑便或大便带血

反复恶心、呕吐

上腹部隐痛,夜间加重

这些症状并非每次都代表胃癌,但如果持续超过2周,务必到医院做胃镜检查。胃癌早期发现、及时治疗,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但一旦拖到中晚期,治疗难度和风险都会大大增加。

很多人问我,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胃癌高危人群?

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有以下任一情况,就要引起重视:

家族中有人得过胃癌

确诊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但未治疗

有慢性胃病超过5年

饮食长期不规律

这类人群建议每1~2年做一次胃镜,有胃病的要规范治疗,有幽门螺旋杆菌的要根除。同时,调整生活方式才是防癌的根本。

每天按时吃饭、少吃腌制烧烤、远离烟酒、规律作息、控制压力,这些看似普通,却是医生最真诚的建议。

胃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很多患者一开始都有胃部不适,却总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等真正被确诊时,往往为时已晚。

疾病的根,不在身体,而在习惯。从现在开始戒掉这3个坏习惯,或许就是你和家人最好的“防癌保险”。

参考资料:

① 余光辉. 营养支持改善晚期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研究[C] // 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 中国营养学会. Abstract Book of the 14th Asian Congress of Nutrition--Clinical Nutrition. 什邡市南泉镇卫生院; 什邡市安宁疗护中心; 2023:1.
② 查晓天. 食欲不振癌症病人的大敌[J]. 江苏卫生保健, 2016, (23):21.
③ 李丽萍. 癌症病人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及饮食指导[J]. 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24):148-149.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精灵天使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