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9年曼谷的盛夏,轻轨工地的钢筋架被晒得发烫。黄创山蹲在轨道基座上啃盒饭,汗渍混着灰尘在脸上画出几道黑印,工头路过时踢了踢他的鞋:“喂,流浪汉,别在这碍事。”
1999年曼谷的盛夏,轻轨工地的钢筋架被晒得发烫。黄创山蹲在轨道基座上啃盒饭,汗渍混着灰尘在脸上画出几道黑印,工头路过时踢了踢他的鞋:“喂,流浪汉,别在这碍事。”
没人知道这个像乞丐的男人,是当年泰国首富黄子明的三儿子——此时他身后拖着的,是200亿泰铢的债务锁链,面前摊着的,是刚铺了三分之一的BTS轻轨轨道。
祖籍广东普宁的黄创山,打小就活在家族光环里。他爹黄子明从潮汕逃难到泰国,靠钟表行和“买地成瘾”发家,1992年家族资产就达20亿美元,是泰国公认的“地皮大王”。
老爷子常跟儿子们说:“streets move, but land stays(街道会变,土地永存)”,这话后来成了黄创山的救命符。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像台风扫过稻田,泰铢一夜贬值50%,黄家持有的美元债务直接翻倍。香港报纸天天登“黄氏家族资产蒸发90%”,
连黄创山主导的BTS项目也成了烂摊子——承包商拿着扳手堵门要工钱,银行催债的传真堆满办公桌,最惨时他兜里只剩几百泰铢,连给工人买冰水都得赊账。
有人说他这时候找了白龙王。老神仙盯着他看了半晌,说“你命运不该这样”。但真正让他扛下去的,是潮汕人骨子里的“死磕”。
投机基金带着合同上门,说要低价收购BTS股权,黄创山把合同摔在桌上:“轨道铺到哪,地价涨到哪,你们现在撤,将来得哭着求回来。”
转机藏在大排档的烟火里。2000年初,香港“珠宝大王”郑裕彤带着助手飞曼谷,70岁的老爷子没去五星级酒店,直接扎进工地。
黄创山陪着他沿着未完工的素坤逸线走了三公里,指着一片荒地说:“这里将来是换乘站,现在一亩地50万泰铢,通车后能涨到300万。”
晚上在路边摊吃炒河粉,郑裕彤突然问:“需要多少?”黄创山咬着牙报了个数:“13亿港元。”老爷子没还价,只说:“我信你爹的眼光,更信你们潮汕人‘输得起,爬得起’。”
这笔钱成了BTS的“启动血”。2001年通车当天,黄创山站在暹罗站台上,看着穿着校服的学生、拎着行李的游客涌进车厢,空调风吹起他鬓角的白发。
首月数据出来,日均客流56.4万人次,相当于曼谷每10个人里就有1个靠BTS出行。更神的是,沿线地价三个月涨了40%,黄创山早悄悄圈下的几块地,转手就填补了大半债务窟窿。
外人都以为BTS靠车票盈利,其实黄创山的算盘打得比轨道还精。他在每个站点上盖综合体:暹罗站的The Unicorn商场,开业第一年租金收入就超2亿泰铢;
素坤逸线沿线的公寓,打出“出门30秒进站台”的广告,单价比周边贵30%还被抢空。
连政府欠的300亿泰铢补贴,都被他变成了“赚钱工具”。曼谷市政府没钱还,黄创山就跟官员谈:“债不用还,把轨道沿线的开发权给我。
”就这么着,他拿着政府的“白条”,在是隆线延伸段拿了大片土地,建起酒店、写字楼,成了曼谷隐形“地主”。
现在BTS的财报里藏着个秘密:车票收入只占20%,剩下的全来自轨道沿线的地产、广告和酒店。
2013年BTS基建基金上市,募资21.3亿美元成泰国史上最大IPO,黄创山站在敲钟台后,想起当年在工地啃盒饭的日子,突然笑出了声。
2025年福布斯泰国富豪榜出炉,75岁的黄创山以11.8亿美元排第27位。
这个数字不算顶尖,但懂行的都知道,他手里攥着曼谷的“城市开关”——每天56.4万人次在他的轨道上流动,相当于捧着钱袋子在他的商业王国里转圈。
儿子黄瑞耀接棒后,把模式复制到了海外:收购维也纳酒店集团,在欧洲地铁沿线搞公寓;参股物流企业Kerry Express,让包裹跟着轨道跑。
黄创山常跟儿子说:“白龙王的话是心理安慰,真正的神谕藏在城市的脉搏里——哪里堵车,哪里就有机会。”
现在曼谷人堵在路上时,抬头看见BTS列车掠过,总会念叨:“那个潮汕老头,把我们的堵车痛点,变成了他的印钞机。”
这话或许刻薄,但道破了商业的本质:真正的点金术,从不在神坛上,而在看透“轨道铺到哪,财富就流到哪”的清醒里。
看完黄创山从债务泥潭里捞出“城市印钞机”的故事,是不是对“轨道经济”有了新的认识?
这位潮汕大佬用半生证明:真正的商业智慧,从来不是坐等风口,而是在别人避之不及的“城市痛点”里挖出黄金。
亲爱的老铁们,如果政府欠你的钱还不上,你会像黄创山这样,用“债务换资源”吗?这种模式有哪些风险?
白龙王的预言被传得神乎其神,但黄创山真正靠的是潮汕人的“死磕”精神。你觉得逆袭路上,“运气”和“韧性”哪个更重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华商精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