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乞丐突然“消失”?内行:3个原因正在消磨大家的“善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1 20:35 2

摘要:五年前在深圳地铁口,我习惯性给跪着的学生模样的乞讨者塞了十块钱。两个月后,我在商场撞见他换上新款运动鞋,挽着女友谈笑风生。

我站在三年前常走的天桥台阶上,突然发现那个总在寒风中裹着破毯子的“断腿老汉”不见了。

不光是他,整条街的乞讨者仿佛一夜蒸发。曾经熟悉的乞丐面孔集体消失,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一、当乞丐掏出二维码,我的钱包自动上锁

五年前在深圳地铁口,我习惯性给跪着的学生模样的乞讨者塞了十块钱。两个月后,我在商场撞见他换上新款运动鞋,挽着女友谈笑风生。

这种遭遇让85.7%的国人开始警惕街头乞讨,比十年前翻了近一倍。

真正的转折点在2023年。那天,一个自称聋哑人的女孩把二维码牌子怼到我眼前。

我刚要扫码,同伴猛地拽开我:“不要命啦?上个月海淀大爷扫完就被盗刷两万!”后来才知道,2024年扫码诈骗案暴增214%,87%的人拒绝扫描陌生二维码。

现金?早绝迹了!2025年移动支付普及率高达86%,现金交易萎缩到可怜的16.6%。乞丐们的破碗收不到钱,只能灰溜溜转行——有个曾经的“断腿专业户”在直播平台卖起智能假肢,月入反比乞讨翻了两番。

二、救助车开到家门口,低保金比乞讨更稳当

去年在昌都市中心,我亲眼见救助站大巴像收快递一样“揽收”流浪汉。工作人员告诉我:“现在每天巡街三次,今年光主城区就救助了59人。”这绝非个例。

全国652个救助站织成了一张大网,2024年接收流浪人员89.7万人次,其中72.3%得到有效安置。

更颠覆认知的是扶贫政策。甘肃的刘瘸子曾是职业乞丐,去年通过扶贫项目领到20只羊羔。前几天他朋友圈晒着烤全羊,配文:“感谢政府,比要饭强多了!”

像他这样的案例遍布乡村——城市低保金涨到890元/月,农村也有620元/月,脱贫人口返贫率被死死压在0.3%以下。

但最触动我的,是云南昭通的“乞丐转型计划”。当地把职业乞丐培训成带货主播,曾经在天桥磕头的大妈,如今对着手机镜头卖芒果干,日销量突破300单。

三、全网围剿“戏精”,善良不再廉价

杭州湖滨银泰的监控曾拍下魔幻一幕:白天瘫在步行街的“瘸腿李叔”,下班后竟拎着乞讨道具健步如飞挤地铁。视频播放量3亿次的热度直接导致当地职业乞丐转行率飙升至91%。

上海地铁更狠,直接公布“乞讨排行榜”——22岁的何某以309次“战绩”夺冠,88岁的陈老太302次屈居亚军。

民警吐槽:“有乞丐炫耀日入670元,讥讽我们工资低。”这种赤裸裸的对比,让公众对乞讨的反感度十年暴涨46.5个百分点。

不过角落里仍有真苦难。在顺德调查的大学生遇见全身烧伤的前教师,他变形的手指捏着儿女大学录取通知书:“讨到钱才能供孩子读书啊。”

还有拒绝救助站的七旬老人,嘶喊着“我能养活自己”,却攥着癌症诊断书的手在发抖。当骗子被全网曝光,真困苦者反而被误伤——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型“人道困境”。

乞丐的消失是部微型社会进化史:扫码支付断了财路,扶贫政策给了活路,全民打假绝了套路。

可当我看到那个烧伤教师蜷缩在麦当劳门口,却没人敢看他二维码时,心里猛地一刺。

当所有乞讨者被科技和制度“折叠”进数字盲区,我们该去哪安放那些未被救助体系覆盖的真实悲苦?

来源:二少说楼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