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庆泉先生德艺双馨,在国内外盆景界久负盛名。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情趣结合,在水旱盆景创新、丛林式布局、文人树造型和树木盆景改作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探索,并取得突出的成就。他融合传统民族文化、地方特色与现代审美情趣,将扬州古典园林的表现手法和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用于
你绝对不知道的赵庆泉水旱盆景制作秘密!
王 志 宏
赵庆泉先生德艺双馨,在国内外盆景界久负盛名。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情趣结合,在水旱盆景创新、丛林式布局、文人树造型和树木盆景改作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探索,并取得突出的成就。他融合传统民族文化、地方特色与现代审美情趣,将扬州古典园林的表现手法和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用于水旱盆景的革新,创作了诸多极富诗情画意和自然野趣的盆景佳作,名扬海内外。
赵庆泉(中国盆景艺术大师)
水旱盆景是由树木盆景与山水盆景相结合的、中国特有的盆景艺术形式,能在咫尺盆盏中表现大自然的树木、山石、陆地、江河湖泊等景观,布局灵活,意境深远,让人如同置身于大自然中,引发人们的无穷的神思和退想。这种形式表现题材广泛,自然气息浓厚,有利于画境和意境的营造。中国传统艺术的许多表现手法,可以在水旱盆景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运用,如在布局上,注重虚实相生、疏密得当、露中有藏、刚柔相济等,使作品达到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赵庆泉大师分享水早盆景制作心得
2024年12月8日,周波、刘德祥、陈久荣等8位通过网络名的盆景爱好者齐聚南京古林盆景园。他们自备素材,现场完成水旱盆景的制作。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赵庆泉全程指导,为每位参观者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会长罗玉燕、副秘书长燕永生也亲临现场观摩,并对此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赵庆泉大师详细讲解了水旱盆景的制作步骤,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要点。受篇幅所限,本文仅对扬州周波先生的制作过程做较为完整的回顾。对其他7位选手,则重点分析制作中出现的问题。希望通过这些具体案例,为广大水旱盆景爱好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制作:周波
材料:黄杨、英德石
赵庆泉大师分析素材
这株连根黄杨原本是普通的绿化苗木,过多年的精心培养,形成多干斜生、高低错落线条优美的姿态,非常适合制作水旱盆景。其主要缺点是各干等距余向分布,缺乏变化。此外小枝还需要精细调整。
蜂扎中间枝条,打破单调感
确定石材的主要分布。在树丛中放置一块较大的石材,进一步打破单调感
完成大体布局。布石时不仅要考虑石与石之间的高低错落、相互呼应的关系,还要综合考虑石与地面、树木之间的协调关系
在赵庆泉大师的指导下,调整了布局盆面左部点石成砚,水陆面积比约为3:7,符合美学定律
赵庆泉大师详细分析了这两条石台的妙用:第一,这两条石台与向左倾斜且保持等距的枝条相互映衬,形成鲜明对比,巧妙地缓和了枝条原本过于规整的感觉,使得整个景观更加自然和谐,富有变化;第二,水旱盆景忌绕土打围,石台加重了主体的厚重感,将水岸线原本平面的线条延伸到陆上、林间,增强空间落差变化,陆上石块和水边驳岸有了呼应,布石更为立体;第三,营造丰富的地形,并引导视线至林中人物,丰富画面意蕴
石间缝隙填充小植物,石台与下方驳岸浑然一体
石上的人物面向观众,表现方式直白,缺艺术作品应有的多层次解读空间,观者没有太多想象余地
△调整后的人物微微倾斜身体,面向一望无际、波光粼粼的水面,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更添几分悠远意境和宁静之美,让人感受至一种超脱尘世的诗意氛围
胶合前用铅笔在盆中给石块逐一定位
用胶水将石材固定在盆中
覆土
铺上苔薛。土球右侧土过多,铺上青苔后呈不自然的侵头状隆起,待日后换土时处理
完成的作品
制作感言
这株多干连根黄杨,右侧五干为主,紧密排列;左侧三干为次,同样密集,与主体呼应。中间两千起衔接作用,尤其是一交叉枝千从主体后方伸出,打破了整齐布局,增添了自然野趣。石材选用英德石,在水旱盒景中,树木和石头均有主次之分,高低错落,水岸线宜虚实相生、变化丰富。
经过赵老师的指导,我对作品进行了修剪和布石调整,使盆面留白与石头布局更能烘托山野林泉的气息。联想到唐代李德裕的诗句“高秋惭非隐,闲林喜退居”,将作品命名为《闲林逸趣》。
2.制作:刘德祥
材料:大阪松、龟纹石
三棵大阪松树呈不规则三角形分布,形态各异,相互呼应。由于树木较大,长100cm的桐圆形盆显得过于狭小,比例不够协调。
布置树木时,应首先确定主树的位置,其他树木则根据主树进行调整。在这三棵大阪松中,右侧两棵树的土球相连,限制了布局的灵活性。未来换土时,建议将这两棵树分开种植,以便各自调整位置,优化整体布局。
树体较大,长100cm的楠圆形盆显得过于狭小
△调整树木位置,使三棵树呈不等边三角形分布,并对树木进行播扎造型
△由于水面不够开阔,左侧仅做点石处理
完成的作品
制作感言
12月8日,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制作了一盆水早盆景。赵老师非常耐心地讲解每一步的具体操作,并分享了许多宝贵的创作经验。特别感谢“盆景学苑”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能够面对面接受赵老师的指导。这次经历不仅让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水旱盆景的知识和技巧,更激发了我对盆景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3.制作:陈久荣
材料:火棘、茶梅、英德石
三株火棘组合成主景,远处点缀一株小茶梅,水景开阔,整体布局合理。然而树木的选择存在一些问题:火棘的枝条过于粗壮,缺乏细腻的过渡,显得比例失调,另外火棘对生枝条过多,须做适当处理。远处的茶梅作为点缀看似合适,但在花开繁盛时,它可能会吸引过多的视线,反而喧宾夺主,弱化了主景,影响整体观感。赵庆泉大师建议对火棘枝条进行重剪,后期重点培育小枝;对于远处的茶梅可以考虑更换为其他小树种,或在主树旁添加一小株茶梅,也可以直接去掉这棵茶梅。
初步摆放树木
布石稍显繁复,影响了水面的开阔感
重新布局
填土、点石,营造地形
完成的作品
制作感言
通过赵老师的悉心指导,我对水旱盆景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制作过程中,应以树为主,注重植物的组合,做到“主树引领、聚散结合、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石头的搭配要模仿自然山林中的优美水岸线,确保“质地相同、纹理一致、起伏变化岸线曲折”;配件应贴切主题,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达到“彰显意境、画龙点睛、小中见大、平衡构图”的效果。
衷心感谢盆景乐园网和花木盆景杂志社联合推出的“盆景学苑”为我们提供了提升艺术水平和技艺的平台,希望“盆景学苑”越办越好!
4.制作:吕金亮
材料:榆树、龟纹石
从侧面看,树木前倾,须将前方土球垫高,保持树木直立状态
山形石不宜用于制作水旱盆景
制作水岸线时,图中红圈内的三大石块间距大致相等,显得较为呆板。建议调整中间石块位置,并在间隙填充较小石块或泥土,保持水岸线的完整
完成的作品
这件榆树虽然体量小,但形态苍劲老辣,颇具特色。不过石材选择不当。赵庆泉大师通过这个实例,讲解了山水盆景与水旱盆景对石材的不同要求。在山水盆景中,石材主要用于表现连绵起伏的群山,营造雄伟壮观的景观效果;而在水旱盆景中,石材则更多地用于表现溪流边或湖泊旁经过长期水流冲刷形成的水岸线,展现细腻柔和、圆润流畅的美感。因此,山水盆景用石可以有明显的峰棱,以突出山峰险峻挺拔的特点;而水旱盆景则更倾向于选择浑圆细腻、线条流畅的石块,以便模拟自然界中水岸线的真实形态。
制作感言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创作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心灵的表达。水旱盆景是在有限的空间中,通过精心安排树石的位置,营造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的视觉效果。每一次对树石的位置的调整,都是对自然之美的重新诠释,也是对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能展现自然景观的美感还能让观者仿佛置身真实的自然环境中,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5.制作:张奎
材料:老鸦柿、风凌石
多株老鸦柿组合在一起,高低错落、疏密相间、主次分明,且树木之间相互呼应,彼此映衬,形成了和谐的视觉效果。但石材与树木、地面结合不紧密。树要倚石而生,两者之间不应留有明显的空隙。石要扎根于土,坚实可靠,不能凭空摆放,给人摇摇欲坠的感觉。应多覆表土,辅以青苔掩盖,营造良好的地貌。
树木的组合
石材纹理优美,但难以统一协调。对于水旱盆景来说,合适的石材才是最好的
石与树、石与土结合不紧密,树要倚石而生,石要扎根于土
完成的作品
制作感言
赵老师和蔼可亲,打消了我的紧张情绪。他从石材的选择、树木的搭配,到整体布局设计,为我进行了细致的讲解。通过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对水早盆景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我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大家共同交流盆景技艺,分享心得,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经历。
6.制作:吴建忠
材料:老鸦柿、英德石
初次布局时,树木形态优美,水陆比例恰当。赵庆泉大师仔细观察后指出,这组树木中有两棵较高的老鸦柿特别引人注目。左边的老鸦柿稍矮,但树干更为粗壮,整体体量与右边的老鸦柿不相上下,难以区分主次。建议适当修剪左边树木,降低其高度,突出右边的老鸦柿,作为主树,并围绕其进行布局。
赵庆泉大师还强调了地形设计的重要性,在布置水旱盆景时,要避免让地形呈现馒头状的圆滑起伏,否则缺乏自然山川的灵动美感。应通过巧妙的设计,创造出高低错落、富有变化的地貌,以增强景观的艺术效果。
树木的组合,两棵较高的老鸦柿难分主次
水旱盆景宜水陆分明,图中左侧盆面小块留白,似水非水,设计不合理
通过点石,营造地貌,同时与水岸线产生呼应,石头的布置更为生动、立体
完成的作品
制作感言
这种活动形式非常好。多位树友共同参与,素材选择及表达形式都不一样,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能学习到很多知识。赵老师详细讲解并逐一指导,解答了我们心中的许多疑问,让我们对创作流程及关键环节有了清晰明确的识。在赵老师的指导下,实际操作一遍,体会更深,以后创作水旱盆景就更有信心了。
7.制作:钱江
材料:黄杨、杜鹊、龟纹石
水旱盆景的魅力在于通过巧妙组合,让普通甚至有缺陷的树木能够相得益彰。然而,本组素材中的黄杨、杜鹤等树木都呈弯曲状态,各具个性,难以组合成协调统一的整体。制作水旱盆景时,要求龟纹石石色相近、纹理相通,但作者准备的石材形状不适合制作水旱盆景,且数量不足,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在实际创作中,只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后期可根据布局更换合适的素材。
初次布局,本组素材存在明显问题,难以协调组合
调整布局,并去掉主树干身极不自然的大弯
完成的作品
制作感言
首次制作水旱盆景,我对素材的要求不太了解。赵老师指出,虽然水旱盆景以树为主、石为辅,但单棵树木的个不宜过于突出,以免破坏整体布局的协调性。这让我意识到选材的重要性。赵老师还提到,自然界中的水边石头由于长期受水流侵蚀,通常较为圆润平滑,因此制作水旱盒景时应避免使用有明显棱角的石材。我认为,在今后学习和制作;旱盆景时,应该尊重大自然的规律,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会显得真实、自然。
8.制作:邹士龙
材料:榆树、英德石
本组榆树苍古有致,主次分明,形态各异,适合做成溪涧式盆景。作者以石筑岸,水陆两分,岸上植树,两侧树木左次右主,隔溪相对,中间为狭窄水面,展现林深谷幽、林密溪清的静谣景色。
赵庆泉大师认为整体布局优秀,但在制作过程中,树木和山石配置不够立体,建议进行调整,以增强自然感。
初次布局时,树木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有致,但排列较为平面化,缺乏纵深感,前后层次不够明显
驳岸重新制作后,过于平直,线条呆板,无法体现溪流局部的缓急变化
红圈所示的较大石块过于厚重,容易冲淡主题,在后方放置一块石块分散视线,并与之形成呼应关系
调整石头的位置,使水岸线蜿蜒曲折、有收有放,并在水面点石,打破水面的单调感
完成整体布局,树木前后错落,溪润曲折多变,由窄及宽,透视感强
林间点石,并在地面铺上青苔,利用地形的起伏和变化,巧妙地将树木与石头自然融合,营造美丽和谐的自然景观,完成本次制作
制作感言
怀着激动与期待,带着对水早盆景制作的诸多疑问,我有幸与多位盆景界的同仁一同前往南京古林盆景园,参加了这次动。赵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华盆景文化,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无私地分享他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为中国盆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现场,赵老师不仅详细讲解了水旱盆景的创流程和技巧,还深入剖析了关键要点,指出了初学者容易忽略的问题。他的讲解内容新颖且极具启发性,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让我对水早盆景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受益匪浅。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