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有一群新闻记者以笔为帜,在抗日战场上筑起了一条直抵海外的信息传播通路。他们就是中新社的先辈——国新社同人,用新闻照亮黑暗,用真相抗击侵略,写就了不朽的历史篇章。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有一群新闻记者以笔为帜,在抗日战场上筑起了一条直抵海外的信息传播通路。他们就是中新社的先辈——国新社同人,用新闻照亮黑暗,用真相抗击侵略,写就了不朽的历史篇章。
1938年,在周恩来、李克农领导下,范长江、胡愈之、邵宗汉、孟秋江等著名报人,冲破重重封锁,10月20日在长沙成立国际新闻社。
国新社同人肩负宣传坚持抗战、传播抗战真相的历史使命,深入战区,穿梭火线,用生命采集第一手战地资讯,架设了连接前线与后方、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国新社最重大的历史贡献是,在抗战烽火中,构建起立体化的面向海外的传播网络,让世界听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辱的声音。
在香港,设立对外发稿中心,每天用英、法、俄等多种语言向世界传递中国抗战讯息,办有英文《远东通讯》;面向东南亚,办有《祖国通讯》、《国新通讯》,是当时“向海外华侨报纸发稿的唯一通讯社”(范长江语),通过《南洋商报》等数十家华侨报刊,将中国抗战的声音传遍南洋;在欧美,向美联社、路透社等国际媒体提供前线消息;对国内,还办有《国际新闻通讯》,海内外客户曾达150家以上,打破了日伪势力的舆论包围。
事实上,国新社的出现,也是近现代中国传媒第一次比较有规模地面向海外传播的新闻实践活动。
国新社是统一战线国际传播早期实践的开创者,创造性地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发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呼唤。
他们团结了郭沫若、茅盾等文化界人士,汇聚了陆诒、孟秋江等战地记者,与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董显光、曾虚白建立合作关系,由邵力子出面为国新社登记签字画押,国际宣传处也订了国新社稿件,国新社获得了合法采访身份和初始经费,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使抗战之声通过多种渠道传向世界。
图为国新社位于广西桂林市环湖北路的旧址文化标示。
国新社的鼎盛时期,不过两年多。且在战乱环境下,饥寒交迫。范长江说,“本社渝办被敌机炸毁”,适值“秋冬之交,寒衣尚无着”,在桂林“租了两间小房子,一间如沙丁鱼一样的睡觉,一间如罗汉殿一样的办公”,记者外出采访“走到梧州,已身无分文”,“陷于极度困难之境,现金已经周转不灵,事业前途,危急万分〞。
但就是这样一群在饥寒贫困中挣扎的人群,“为国家求独立,民族求解放”(范长江语)发出了声声呐喊。这标识着抗战中新闻界一批知识分子的政治觉醒,用范长江的话说,“抗战是一个分水岭”。
国新社另一个尝试,也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传奇:用办生产合作社的方式来办通讯社,历经艰辛,后来“桂港渝三处”,尚“大体上自给”(范长江语)。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香港国新社被迫关门。“皖南事变〞后,桂林国新社被国民党关闭。日本投降后,国新社再度集结,一直运作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新社业务骨干十分珍贵,调到北京投入新中国建设,在香港的国新社机构移至广州,与大公报、文汇报办事处合署办公,叫“三联办事处”。
1952年,中央在筹备成立中新社时,最初的设想是,“扩充并加强国新社〞。作为国新社首任社长,范长江也参与了筹备中新社的一些工作,参加了王稼祥、廖承志主持的相关专题会议。但考虑到当时与美国的“国际新闻社〞同名,刘少奇建议“拟另定名称为好”。此后不久,刘少奇为中国新闻社确定社名。当年10月1日,中新社成立,正式发稿。自此,对外中止使用“国新社”简称,原国新社用户转为中新社用户。广州的“三联办事处”,也转为中新社广东分社。
中新社建社时的主要领导和许多理事,都是原国新社的成员。长期担任中新社社长的金仲华,就是原国新社英文《远东通讯》的主编。长期担任副社长的王纪元也是原国新社的元老,曾任国新社重庆办事处主任。
1952年9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中新社第一届理事会名单,并预告中新社从10月1日起播发广播纪录新闻。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由33名理事组成的中新社第一届理事会中,有13人是原国新社成员。他们是:金仲华、邵宗汉、郑森禹、王纪元、胡愈之、刘思慕、陈翰笙、刘尊祺、陸诒、萨空了、孟秋江、高天、黄药眠。当年,中新社华侨广播部侨乡组的张式,专稿部的方图,都曾是香港国新社的成员。而且,中新社与国新社的服务对象是相同的,都面向海外侨胞、海外侨报,使命也是一样的,都服务海外侨胞、服务海外侨报、传播中国声音。 因此,可以说国新社是中新社的前身,中新社是国新社的延续和发展。
金仲华。图片来源:中国民主促进会
胡愈之。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今天,中新社的星辰大海,都奠基于国新社先贤的奋斗。
1940年12月,在桂林召开的国新社年会上,范长江做《“国新〞两年》的报告,曾感叹“华侨新闻事业之力量薄弱”,殷切希望“一点一点”地改变这种状况。而今,八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孕育于烽火中的希望,仍如不灭的烛光,一直激励着中新社同人接续奋斗。“做记者当如范长江”,一如号角,一直召唤着中新社同人要像国新社先辈一样,“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范长江语)。
范长江。图片来源:中国纪念馆
1959年,中新社全体人员在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办公楼前合影。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来源:小镇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