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王国:中美洲考古纪略》恰似一份珍贵的礼物,它不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参与世界文明考古并揭示重要发现的成果展示,更是以李默然、钟华等为代表的中国青年考古学者献给广大公众的一把用以开启世界文明之门的钥匙。
《玉米王国:中美洲考古纪略》恰似一份珍贵的礼物,它不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参与世界文明考古并揭示重要发现的成果展示,更是以李默然、钟华等为代表的中国青年考古学者献给广大公众的一把用以开启世界文明之门的钥匙。
本书讲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洪都拉斯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合作全面发掘中美洲科潘8N-11号贵族院落的考古项目结晶,致力于祛魅与求真,以扎实的考古发现和深入浅出的笔触,将考古学中最迷人的知识——关于古代世界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政治结构的真相,一一呈现给读者。
《玉米王国:中美洲考古纪略》
李默然、钟华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出版时间:2025.8
ISBN:9787522750613
定 价:89.00元
【亮点】
权威作者+名家推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者 李默然钟华亲历执笔,著名历史学家王仁湘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知名考古学者许宏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院长李新伟联袂推荐
珍贵实拍+复原壁画:全书四色印刷,100张高清彩图全景式展现中国考古人在中美洲雨林深处考古的成就与坎坷
对话文明+沟通古今:跟随考古队长的脚步探秘沉默的玛雅名城,走进喧嚣的科潘市集,用中国视角遍观中美地区的多元文明和蓬勃生命
【媒体推荐】
中国第一支中美洲考古队的两位年轻队员,从洪都拉斯科潘遗址的发掘入手,生动描绘了波澜壮阔的中美洲古代文明史,当然也穿插着他们的田野考古实践和对当代中美洲文化习俗的亲身体验,有温度,有深度,也有趣味,引人入胜,值得一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陈星灿
我想告诉读者,本书有对中美地区古代文明发展脉络的清晰梳理,有对玛雅名城科潘的全面描述,有对当地经典文化习俗的生动介绍,有美食,有趣闻。读者自会感受到,与我们有共同祖先的美洲人群,在万里之外创生和发展独特文明的蓬勃生命之力,体悟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如此多元,如此各美其美。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院长
李新伟
【内容简介】
“没有玉米,就没有我们国家。”为什么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人民对于玉米如此钟爱,对待它们已经超出了普通食物的范畴,达到了崇拜的程度?这本由中国考古学家亲历并书写的境外考古手记,聚焦古代中美洲文明特别是科潘遗址,从自然地理环境出发,将古老文明的脉络融入实地考古发掘,展示当地人群独特的历史源流、生命观念和生活细节,以及一代代考古学家对于再现中美洲文明的不懈努力。
本书以玛雅世界最具趣味的部分为切入点,讲述了滋养文明的玉米和可可、沟通天人的文字和历法,以及诉说信仰的石雕和壁画,满足了现代读者对于中美洲地区古老文明的好奇心,是极具价值的考古科普读本,也让读者与中国考古学家一同跨越千年万里,感受文明交流互鉴带来的独特美好和深刻启迪。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由中国考古人书写、融合了专业深度与阅读趣味的中美洲文明探秘之书。本书缘起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15年开始的“玛雅文明中心——科潘遗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深度聚焦古玛雅文明世界,以严谨详实的科普和平易近人的文字记录了中国学者深入玛雅文明核心地带的考古壮举。本书呈现了中国考古人亲历破解玛雅文明谜题的立体长卷,从诗意地启程,到充满意外和惊喜的发现,再到对多元文明和公众考古的思考。全书细节丰富,将专业的考古知识寓于充满温度的田野手记,邀你跟随考古队长的足迹,在中美洲雨林深处开启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作者简介】
李默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副研究员,武汉大学考古学博士,哈佛燕京学社 2016—2017 年度访问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中美洲考古,长期在洪都拉斯科潘遗址参与和主持发掘工作。
钟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考古系博士,哈佛燕京学社2016—2017年度访问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物考古,中国新石器时期考古和中美洲考古。
《玉米王国:中美洲考古纪略》
目 录
推荐序 ///001
前言:在玉米中诞生 ///001
第一章 科潘和它的世界 ///001
1. “青鸟不到的地方” ///012
2. 何为 “美索美洲” ///018
3. 玉米神的馈赠——美索美洲农业起源 ///024
4. 贸易网的驱动——美索美洲文化互动 ///028
第二章 从村落到帝国 ///039
1. 美索美洲最早的人群来自哪里? ///040
2. 定居村落出现 ///043
3. 复杂社会形成 ///044
4. 制度国家建立 ///051
5. 黄金时代 ///057
6. 帝国兴衰 ///065
第三章 考古视野下的科潘 ///081
1. “十八兔”大街的来历 ///082
2. 百年科潘考古史 ///091
3. 科潘王朝的兴衰 ///099
第四章 丛林中的发掘 ///117
1. 打隧道——特殊的玛雅考古 ///119
2. 精美石雕与贵族墓葬 ///131
3. 珊瑚蛇与 “中国龙” ///155
第五章 食与饮 ///167
1. 玉米的驯化 ///168
2. 玉米在美洲的传播 ///174
3. 食在科潘 ///180
4. 饮在玛雅 ///194
第六章 宗教与艺术 ///215
1. 玛雅 “圣经”——《波波尔·乌》 ///216
2. 最真实的 “想象” ///231
3. 天界与花山——玛雅贵族的归宿 ///242
第七章 文字与历法 ///249
1. 破译玛雅文字——那些天才考古学家 ///250
2. 玛雅伪文字——无法释读的另类表达 ///275
3. 世界末日?——被误解的玛雅历法 ///281
第八章 古典的魔幻——古代中美人的生活 ///293
1. 热爱 “整容”的玛雅人 ///294
2. 危险游戏——古代中美洲的球赛 ///298
3. 阿兹特克人的育儿经 ///307
4. “豹变”——管窥美索美洲人群的信仰体系 ///320
5. 血与火之歌——阿兹特克人怎么过大年? ///325
后记:考古学的礼物 ///333
我们对于异域文明往往充满自己的想象,这种想象一方面来自个人以及文化根深蒂固的“偏见”,另一方面则是受到诸如小说、电影等文艺作品的误导。特别是在碎片化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后者会以类似“病毒传播”的方式不知不觉中对我们产生影响。要消除这种不合实际的想象,只能依靠自身体验和严肃学习。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得益于交通等物质条件的改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走出自身的文化圈,行万里路,前往墨西哥以及中美洲的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地,切身感受这片孕育了奥尔梅克、特奥蒂瓦坎、萨波特克和玛雅等古代文明的“神奇”土地。当然,大多数人仅仅是对于奇美风景、历史遗迹和民俗风情匆匆一瞥,少数人或许会对这些文明的特别之处感到新奇和不解。因而,读万卷书就显得尤为重要。要理解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文化习惯,必须了解他们所经历的漫长历史。而面对没有文献的史前时期,考古学就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方法。
科潘考古的所得很多,除了发掘出土的房屋、墓葬等丰富遗迹和大量精美的文物外,于研究者而言,对玛雅和美索美洲深层次的理解以及一种跨文明的观察和比较视角是更加珍贵的,而对于广大公众来说,科潘项目更像是通往异域世界的大门。项目在开始之初,就设立了明确的公众考古目标。不管是电视等媒体的传播,或是报纸杂志的宣传,又或是大量公众讲座的举办,都对科潘项目以及中美洲考古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很明显,这增强了国内公众对于中美洲古代文明的兴趣。近年来, 国内开始大量举办玛雅和中美洲文明展览,包括作者在内的项目组成员也经常受邀参加与展览相关的讲座和导览活动,目睹了民众空前高涨的热情。
当然,除了公众的好奇和人为添加的诸如“神秘”等标签外,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播。考古学之所以吸引公众,在于其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独特性,与日常行为和生活场景有相当的距离感。我从来不赞成“神秘化”考古学或考古学者。但现如今这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不仅行业外人士,就连一些专业内人士都以此作为宣传点。当然,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以此为噱头吸引公众,也是无可厚非的。包括一些文艺作品,只要不违反法律,其存在都是有某种意义或价值的。但我个人相信,有一定常识的人会明白,文艺作品和真实生活存在巨大差异。将文艺作品中的描写,任意安置于考古学身上,这既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平的。
考古学对于公众的意义不在于以“猎奇”的形式普及考古工作的过程,而应该是更多地为社会知识体系作出一点自己的贡献。如果说“文献不足征”的话,考古遗存却是古人留下的实实在在的印记。这些以及背后反映的人群行为、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等方面的通俗化内容,才应当是考古学奉献给公众的礼物。要知道知识是最迷人、最具价值的,尽管这些 “知识”有时候看起来似乎无用。对于行业外的公众来说,考古学的学术研究更多是枯燥、乏味的,如何将这些艰涩的学术研究转化为通俗、有料的知识才是对考古学家的巨大考验 ,这也是《玉米王国:中美洲考古纪略》试图达到的目标。
【精美实拍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