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学季家长最常见问题:对于失去动力、紧闭房门的孩子,我到底是该用力“推”一把,还是“接纳”他的现状?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关于孩子成长与亲子关系的话题。
复学季家长最常见问题:对于失去动力、紧闭房门的孩子,我到底是该用力“推”一把,还是“接纳”他的现状?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个关于孩子成长与亲子关系的话题。
“推”,是家长的控制,推入一个既定的轨道。这个轨道是社会集体潜意识默认的,让家长有种安全感和可控感,也是家长自动化思维模式的第一选项。
“接纳”,很多父母听到的第一反应是恐惧:如果我允许孩子躺平,他岂不是再也起不来了?请注意,我们所说的接纳,是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和状态,信任他生命向好的本能,而不是放弃,真正的接纳是有边界的。
推的情况有几种:
1、推上去了。孩子心理弹性还可以,去上学了。这里又有两种情况:
A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某些人和事,认知发生了改变,自我疗愈了。
B太多案例证明:如果家长认知没变,一直控制孩子的人生,孩子链接不到真实自我,没有内驱力,在未来的某一天,一定会再次躺下。因为只有做回真正的自己,才算是真的疗愈。
2、推下去了。孩子情绪崩溃、抑郁焦虑、出现严重躯体症状,更加上不了学。
接纳的结果也有两种:
1、孩子经过休学休养生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迷网络黑白颠倒,因为体验够了,所以懂得取舍,出于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而选择复学。
同时,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自我接纳,对世界和他人的容错率提高,变得不那么敏感,容易适应环境,复学也容易成功,这是内驱力的自然结果。
2、孩子经过充分休息和反复试错,仍然适应不了学校环境。不上学一切都好,一上学就各种躯体症状,最后决定放弃去学校上学这条路。
这也是可以的,只要他选择、他承担,就是一个负责任的生命态度。他是他生命的主角,他可以不选择跑道,他可以上山下海游泳徒步……
放弃去学校上学,不等于放弃学习。世界是一本巨大的书,哪里都可以学习,离开跑道,他可以充分体验生命的多样性……
关于复学的两篇文章:
《复学:好像自己什么都没做,孩子就上学了》点击右侧“链接”阅读全文「链接」
《复学失败平均1.72次,四步打破复学魔咒》点击右侧“链接”阅读全文「链接」
慢养孩子,快养焦虑。关于“推”这个选项,看上去是快,但其结果可能不会在当时,而是在以后的某天才会显现。
案例: 小A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初二开始出现焦虑失眠症状,在父母的奋力“托举”下,坎坷考上重点高中。高中确诊重度抑郁焦虑,一边划手吃药一边上学,艰难考上大学。大三觉得活着无意义,曾经吞药,躺平2年后勉强毕业,被父母安排进银行。工作2年后,最后通牒父母: 要么辞职,要么跳楼!
推得了一时,推不了一世,“推”是拿掉了孩子自己的发动机,让他成为完成父母期待的傀儡。一个活不出自己的孩子,是没有内驱力的,随时随地都可能再次躺平。
而爱和接纳是缓慢的,因为它顺应万物规律:
“凡是自然的东西,都是缓慢的。太阳一点点升起,一点点落下。花一朵朵开,一瓣瓣地落下,稻谷成熟,都慢得很。那些急骤发生的自然变化,多是灾难。如火山喷发、飓风和暴雨。一个孩子要长大是很慢的。一个人睡觉,也是很慢的,从日落到日出,人才能休息过来。”
接纳是明白孩子的心理弹性快到极限了,允许他松下来。给他时间休养生息,恢复弹性。
因为以前过于紧张,孩子一直处于绷紧状态,所以刚松下来,会有一个反向过度补偿的过程。
他需要在黑暗中沉沦,在痛苦中迷茫,在内耗中寻找自我。这是一个打碎和重建的过程,需要时间。
好的坏的都品尝够了,才懂得取舍,明白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他会链接到内心的真实自我,他会明白,自我价值不依赖于父母或外界评价,他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当一个人的关注从外界收回到自身,就像一颗种子,开始破土发芽,开始根扎大地,开始呈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人生,没有所谓的弯路,都是必经之路!不管往哪个方向走,都会遇到不一样的自己。这本身就是一场成长与破茧成蝶的过程!
“最难的不是答案本身,而是一步一步走向答案的过程,而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去经验弯路、经验挫折、经验失败、经验那一段失去自我的人生。”
“推”是控制,是对孩子边界的侵犯,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破裂,让孩子活不出自己的主体性,一辈子在找寻自我的路上迷茫。
而在“推”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体验到的是恐惧和焦虑。
“接纳”是因为孩子生病,唤醒了父母内在的爱和智慧,完成了健康的亲子分离,放手让孩子试错,让他成长为一个自我负责的人!
在接纳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体验到的是爱和信任!
接纳孩子,不是放弃复学,而是通过提高他们的自我价值,修复他们的心理能量,为复学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即使最终孩子未能回归传统的教育路径,他们也能在人生的旷野中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毕竟,教育的本质是让人成为人,而非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
而“推”的本质,是出于恐惧和对生命的不信任,收获的是焦虑和担心、纠缠和共生,推到最后是孩子和自己的躯体症状。
而“接纳”,是父母的自信。因为自信,所以信他!我相信自己,无论孩子如何,我都能活好自己的一生。我也相信孩子,他是本自具足的,他会找到自己的路。这个过程收获的是爱、喜悦、和平。
所以,推和接纳,两种行为,有可能结果相同,但父母和孩子的体验感却相差十万八千里。
你的日思夜想,最终会成为你的命运和现实。怕什么、来什么;相信什么,发生什么!
所以,选择与爱相伴,还是与恐惧为伍呢?
上周直播中的两位妈妈,不约而同地验证了是“推”还是“接纳”?第一位妈妈市面上大咖的课都上了,越推越差,自己和孩子都躯体症状严重。
以前她的生命里都是“不可以”,她在这些声音中否定和内耗自己,奄奄一息。因为接纳和允许,她的生命被唤醒,开始自我生长,并把这种接纳和允许带给了孩子和身边的人。
我们的咨询+陪伴体系也得到天津安定张勇医生的肯定:
第二位妈妈2023年其实找马哈老师咨询过2次,但那个时候她是假接纳,也经历了越推越差的过程。
2025年咨询,一次就做到了,她给了孩子很多的允许,孩子也给到她及时的正反馈。她的接纳既有边界、也有温度,我看到一个自我非常稳定的妈妈,与孩子之间能够真实地对话。
她说: 孩子说我是个温柔的妈妈,学会了中庸之道中的柔。说我这两年的变化情况,就像开始下载,然后下载缓慢,然后信号不好卡机,最后一下加载完成(这个比喻太形象了)!
我的感悟:如果太早碰到的话,可能缘分不够。唯有经历了越推越差、越来越痛的过程,再来咨询,此时可能缘分才到,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接纳。知道和做到之间,是充分的试错和体验。
养育之路,从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修行,更是父母的一场深刻的自我觉察与成长。每一个选择背后,都藏着我们内心的信念:是出于恐惧而去强加干涉,还是选择去爱让他自我成长 ?这份觉察,正是改变的开始。
在您与孩子的相处中,是更倾向于“推一把”还是“接纳当下”?是什么让您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故事与困惑,也许您正在经历的,正是另一位家长已经走过的路;您的勇气和智慧,或许能成为照亮他人前行的光。
我们是马哈心理工作室,马哈和无为,是咨询师,也是陪孩子走过抑郁的父母。让心理咨询落地化简单化,并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
欢迎来链接我们
来源:马哈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