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凭借“冰箱彩电大沙发”精准切中家庭用户需求的理想汽车,在2023年以37.6万辆的辉煌成绩夺得新势力销冠,风光无两。然而,夺冠的欢呼声尚未远去,2024年的激烈竞争中,理想却显露出疲态。
曾凭借“冰箱彩电大沙发”精准切中家庭用户需求的理想汽车,在2023年以37.6万辆的辉煌成绩夺得新势力销冠,风光无两。然而,夺冠的欢呼声尚未远去,2024年的激烈竞争中,理想却显露出疲态。
今年4月,其交付量虽同比增长0.4%,但环比大跌11%,至25787辆。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一度稳坐的销冠宝座已被对手易主。从
回望2023年,理想无疑是新势力中最耀眼的那颗星。其凭借对中国家庭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用极致的舒适性与功能性打造出爆款单品,成功在豪华SUV市场开辟了蓝海。创始人李想本人也多次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分享成功的喜悦与策略,一时风头无两。
然而,成功的模式往往也蕴含着未来的风险。当理想的成功路径被清晰刻画,竞争对手的跟进与模仿便接踵而至。
问界M7、M9的强势崛起,无疑给了理想当头一棒。同为增程式、同样瞄准家庭高端市场,问界凭借华为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领域的强大技术背书和品牌号召力,迅速分流了大量原本属于理想的客户。尤其是改款后的问界M7,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和华为ADS 2.0智驾系统,成为2024年车市的一匹黑马,直接动摇了理想ONE和L系列的基本盘。
与此同时,其他新势力和转型中的传统巨头也纷纷发力。蔚来、小鹏在调整策略后逐步回暖;极氪、哪吒等品牌持续扩张;比亚迪王朝、海洋系列及腾势、仰望等多品牌矩阵全面覆盖市场。竞争格局从“蓝海”迅速演变为“血海”,理想的先发优势正在被快速稀释。
新品受挫与战略摇摆
面对严峻挑战,理想并非没有行动。其重磅推出的纯电MPV车型MEGA,被公司寄予厚望,希望能复制在SUV领域的成功。然而,这款被李想称为“不考虑精准人群,50万以上销量第一”的车型,市场表现却远不及预期。
MEGA独特的造型设计在发布之初就引发了巨大争议,其市场定位也与理想此前深耕的家庭用户画像存在一定偏差。更为关键的是,在50万以上的高端MPV市场,其面临的竞争对手如腾势D9、极氪009等个个实力不俗。最终,MEGA月销量迅速滑落至千辆级别,与内部目标相去甚远,迫使理想推迟了其纯电战略的推进步伐,并下调了年度销量预期。
MEGA的受挫,暴露了理想在品牌向上突破和产品多元化拓展中面临的挑战。从增程到纯电,从SUV到MPV,并非简单的产品线延伸,而是对技术体系、供应链管理、渠道能力和品牌认知的综合考验。
与此同时,为应对市场竞争,理想迅速调整策略,在4月推出了价格下探的全新车型L6,瞄准20-30万元市场。这一举措虽短期内刺激了销量,但也引发了外界对理想品牌定位是否模糊、是否会陷入“内耗”的担忧。L7和L6的价格区间有所重叠,如何平衡内部产品矩阵的关系,避免自家产品相互竞争,成为理想需要谨慎应对的新课题。
“
的产品定义和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而非技术上的绝对领先。在业界普遍将“智能化”视为未来竞争核心的当下,理想的“技术标签”相对模糊,甚至被一些评论称为“偏科生”。
在智能驾驶方面,虽然理想也在持续投入和迭代,但其进展与用户体验相较华为、小鹏等以智驾见长的品牌,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城市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的落地速度和覆盖范围上,理想面临的压力巨大。
在纯电技术领域,由于理想长期专注于增程路线,其超快充网络建设、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的尖端技术积累,相较于特斯拉、比亚迪等全面布局纯电的车企,也需要时间补齐短板。MEGA搭载的5C超充电池性能虽亮眼,但其配套设施的普及和完善非一日之功,无法立刻转化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从单一的产品力、性价比竞争,演变为涵盖技术、品牌、供应链、资金、战略在内的全方位、体系化竞争。理想的“产品力”长板依然显著,但如果不能在技术短板上快速补课,构建起坚固的技术“护城河”,其长期竞争力将面临严峻挑战。
淘汰赛刚刚开始
理想汽车的“掉队”迹象,其实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的一个缩影。市场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淘汰赛的哨声已经吹响。
对于理想而言,暂时的挫折或许并非坏事。它能促使管理层更冷静地审视市场与自身,及时调整过于乐观的预期,加快补齐短板的步伐。理想的优势依然存在:清晰的品牌定位、忠实的用户群体、健康的毛利率和相对充裕的现金储备,都为其应对接下来的硬仗提供了弹药。
从冠军到“掉队”,也许只是理想漫长发展历程中的一次波折。但这次波折也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在瞬息万变的中国汽车市场,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的创新与进化。理想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找回那份对市场的敬畏之心,用更极致的产品、更领先的技术和更稳健的战略,重新证明自己。
这场马拉松式的竞赛,远未到终局。
来源: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