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日乳山解禁,第一批梭子蟹上岸,个个比手掌大,壳硬得能当手机支架。
等了整整四个月,朋友圈终于从“今天吃啥”变成“今天吃蟹”。
9月1日乳山解禁,第一批梭子蟹上岸,个个比手掌大,壳硬得能当手机支架。
我蹲在码头看秤,一斤半的母蟹直接飙到120块,旁边大叔边扫码边说:贵也得抢,再晚就只剩壳了。
今年怪得很,虾没往年火,梭子蟹却像打了激素。
老渔民李大爷把烟往耳朵上一夹:海里温度低,蟹长得慢,肉就瓷实。
他掀开自家桶盖,蟹吐的泡泡像小喷泉,我伸手戳一下,钳子立马夹住空气,凶得很。
买完蟹顺带去隔壁摊看银鲳,老板拿手机灯照鱼眼:亮得像LED,保准凌晨两点刚下船。
旁边带鱼段油亮发光,摊主直接掰一段生啃示范:刺少,嚼起来嘎嘣脆。
我咽口水,掏钱的手比脑子快。
鱿鱼更离谱,活蹦乱跳往塑料袋里钻,像急着去蹦迪。
李大爷说今年鱿鱼肥,因为海里小虾米多,鱿鱼吃得饱,肉就Q弹。
我想起去年咬不动的橡皮鱿鱼,默默多抓了两斤。
花蛤和扇贝被堆成小山,老板娘拿水管冲泥,水柱一冲,蛤壳齐刷刷张嘴,像在合唱。
她顺手扔给我一把,说回去辣炒,啤酒一开,能喝到天亮。
我信了,毕竟去年我就是这么胖的。
最热闹的是南泓渔港,渔船靠岸像下饺子,柴油机突突突,海鸥跟着抢鱼渣。
游客举着手机直播,主播嗓子喊哑:家人们,蟹黄爆浆!
我挤不进去,只能踮脚看热闹,顺便被鱼尾甩一脸水。
乳山政府今年搞了智能捕捞,船上有屏幕,红点在哪鱼群就在哪。
李大爷撇嘴:以前靠天,现在靠卫星,鱼还没醒就被定位。
话虽这么说,他手机也装了App,每天看潮汐比看孙子还勤。
海鲜市场更卷,新华市场新装了冷风机,军安市场直接铺红毯,像明星走红毯。
冷链车一辆接一辆,把刚离水的蟹送到北京上海,甚至新加坡。
我在现场拍了个照发群,上海同事秒回:别发了,盒马已经上架,贵得离谱。
晚上回民宿,老板娘端上清蒸梭子蟹,姜醋汁一蘸,甜味从舌尖炸到后脑勺。
我边吃边想,四个月禁渔期就像给大海按了暂停键,再按下播放键,所有鲜味一股脑冲出来,谁挡得住?
吃完最后一只蟹腿,我舔舔手指:这片海确实养人,也养馋虫。
来源:花田惬意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