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兵场到书房:这些好书,给孩子一颗蓬勃的中国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1 15:23 1

摘要:国之大事,在戎与祀。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约70分钟的盛大阅兵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这个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历史时刻,我们不仅看到了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

铭记烽火岁月

传播精神火种

国之大事,在戎与祀。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约70分钟的盛大阅兵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这个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历史时刻,我们不仅看到了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力量。

九月三日的天安门广场,铁流滚滚、战机翱翔。阅兵式带来的澎湃激情总会褪去,但如何将这份民族自豪感转化为持久的精神滋养?或许,答案就藏在书香里——那些记录着历史故事、传承着文化基因、展现着大国气象的童书,正是滋养孩子爱国情怀的最佳土壤。让我们打开书页,在文字与图画间,为孩子构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动人的中国。

图源:微博@央视新闻

图源:新华社

铮铮铁骨战强敌

《我爸爸是军人》

《我爸爸是军人》是一本深情献礼于军人家庭、致敬家国情怀的温暖绘本。它透过一个纯真孩子的眼睛和口吻,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军人父亲既伟大又平凡、既刚毅又温柔的双重形象。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她的爸爸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在孩子的世界里,爸爸的形象总是带着些许“神秘”与“距离感”。然而,故事的精髓更在于巧妙地转折:通过孩子的视角,我们发现爸爸的“缺席”是为了一个“更大的家”。

绘本的画风兼具细腻与宏大,用水彩或彩铅等柔和笔触刻画家庭生活的温馨细节,同时又用开阔的画面展现军营的庄严和军人的英姿。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父爱的故事,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孩子和家长们共同体会到:军人是崇高的职业,军属是伟大的后盾,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值得我们最深的敬意。

《我是小海军》

这部少儿军事文学以12岁的海军子弟学校学生李小洋为主角,讲述他跟随父亲(南海舰队工程师)参与"海洋开放日"活动的经历。书中详细描写了舰艇的生活细节,从水兵如何用"三防"技巧在颠簸中吃饭,到潜艇舱壁的隔音海绵设计,同时描述了军民协作的故事,台风救援章节中,小洋利用自制的"漂流瓶通讯器"帮助渔民与军舰建立联系。

本书将硬核知识软化表达,用"军舰就像海上变形金刚"等比喻解析专业内容,进行非战争叙事,聚焦和平时期军队的救灾、护航等使命。同时附赠《海军手语图解手册》,可亲子互动学习。

《雪山小太阳》

本书以西藏军区某边防连为原型,讲述10岁门巴族少年格桑与边防军人的故事:巡逻奇遇中,战士们在海拔5000米处教格桑用罐头盒制作"高原气压计",共同发现偷猎者线索;生命教育中,暴风雪夜被困时,连长用"邱少云纪律故事"鼓励大家保持清醒。书中独创"界碑密码"设定:每块界碑上都刻有守护过它的士兵名字首字母,格桑最终用捡到的弹壳拼出"ZL"(战士张磊的缩写)向英雄致敬。

本书描述了艰苦环境中的温情,避免刻意煽情,用"氧气罐头""融雪煮饺子"等细节体现乐观精神,同时融入非遗元素,如藏族格萨尔王传说与边防军歌的跨文化对话。本书入选了教育部"边疆教育"推荐书目,附赠海拔梯度科普折页。

位卑未敢忘忧国

《我和我的祖国

这本书包含了六个独立的儿童故事,如贫困生天翔因为“天眼”而对天文产生兴趣;患有腿疾的杨凯凯在国旗升起时感受到召唤。本书的亮点在于它聚焦于当下中国的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中的爱国情怀,用孩子们身边可感可知的故事,潜移默化地传递了民族自豪感。

本书可让孩子了解当代中国的蓬勃发展和新时代少年的精神风貌,它由大奖作家创作,并配有享有国际知名度的插画师李海燕绘制的彩色插图,图文并茂,生动易读。

《我们的母亲叫中国》

本书是以散文形式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儿童读物。书中从地理、历史、文化、科技等多个角度,向小读者展现中国的伟大和独特之处。作者用亲切的语言,讲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包括四大发明、长城、黄河等象征民族精神的符号,以及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故事。

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性读物,更是一本情感教育的佳作。它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帮助孩子建立对祖国的全面认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书中强调“中国是我们的母亲”,这种比喻能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产生对祖国的归属感和热爱之情。

《少年中国史》

这套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系统讲述了中国从远古到近代的历史。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如大禹治水、岳飞抗金、郑和下西洋等,串联起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它不仅关注帝王将相,也描写普通百姓的生活,让孩子们看到历史中普通人的贡献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历史是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而这套书特别适合儿童阅读。它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历史,避免了枯燥的说教,让孩子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韧性。书中强调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化干戈为玉帛

《和平树》

这本绘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旺加里·马塔伊在肯尼亚的绿色土地上长大。当她多年后从美国学成归国时,发现家乡的树木被大量砍伐,大地一片荒芜,人们因为贫困而争吵。她没有选择抱怨,而是想到了一个简单的行动:种树。她从自己的后院开始,送给妇女们树苗,告诉她们“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尽管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嘲笑,但她坚持不懈。这个“绿带运动”就像一粒种子,从一棵树发展到三千万棵树,蔓延至整个非洲,她也因此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非洲女性。

这本书最强大的力量在于“真实”和“行动”。它向孩子传达了一个深刻却简单的道理:和平不仅仅是“不打仗”,它还与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女性权利息息相关**。巨大的改变始于一个微小的行动。

《“和平童话”牛牛的祈祷符》

这本绘本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重点图书,讲述了一个名为牛牛的小红军在长征途中掉队后,如何凭借坚定的信念,克服艰难险阻,执着追寻大部队的故事。故事展现了川西雪山与草地的壮阔苍茫,歌颂了坚守信念的可贵和不屈不挠追求真理与幸福的精神。

作者李礼是中央美院的青年教师和画家。他的绘画和设计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在这本绘本中,他采用了油画分镜的创作手法,结合幻想主义的演绎,在生动真切的现实主义风格中融入奇幻色彩,赋予了厚重历史题材以轻盈、温暖的基调。画面壮美且有温度,文字铿锵有力。

《南京那一年》

这本绘本不同于线性叙述的故事书,它通过1937年南京的日历和传统节日的转换,再现了那座城市从日常美好一步步被卷入战争无奈的过程。它并没有直接展示血腥场面,而是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揭示,于无声处听惊雷,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居住在南京的一流历史学家、作家和画家共同集体创作完成的。这种多位名家携手的形式,在绘本界也属开创之作。绘本画面上没有血腥与暴力,却从文学与美术的高度引导孩子认识战争与和平。这本绘本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也是中国文艺界对和平的集体发声。它用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方式,让孩子于审美中了解历史,懂得和平的份量。

和平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