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上》是由徐则臣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18年,并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该作品以京杭大运河为核心,通过双线叙事结构,展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
《北上》是由徐则臣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18年,并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该作品以京杭大运河为核心,通过双线叙事结构,展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
一、创作背景与主题
• 创作背景:徐则臣自幼生长于京杭大运河畔,对运河的情感贯穿其创作生涯。为了创作《北上》,他历时四年,遍阅六七十本有关运河的书籍,并亲身游历运河两岸,细致观察运河的水利设施、沿途植被、水流方向等,还查阅了大量关于大运河两岸百姓生活的记载,考察当地民俗。
• 主题深度:小说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探讨了普通国人与中国的关系、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展现了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通过运河这一独特的视角,反映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二、叙事结构与内容
• 双线叙事: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串联清末至当代的时空跨度。
• 1901年线:意大利冒险家保罗·迪马克(自称“小波罗”)为寻找失踪的弟弟马福德,沿京杭大运河考察。翻译谢平遥及底层群体(挑夫、船工、义和拳民等)同行,呈现清末漕运废止前后的社会风貌。
• 2014年线:在申遗背景下,谢氏后人联合其他家族追溯祖辈足迹,拼接运河百年变迁。
• 内容概述:小说通过讲述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展现了运河沿岸人民的悲欢离合与命运沉浮。同时,通过意大利旅行冒险家保罗·迪马克的文化考察之旅,以及中国社会的各种底层人士的相伴而行,探讨了文学虚构与历史真实的关系。
三、人物塑造与传承
• 人物成长与传承: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家族的传承和人物的成长。例如,马福德的孙女马思艺对大运河和逝去的家人感情深厚;胡念之作为马福德的后代成为了运河故道的考古专家,继承了先辈对运河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探索精神。而邵常来的后代邵秉义、邵星池父子,周义彦的后代周海阔等,也都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着家族的历史和运河的意义。
四、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 文学价值:
• 叙事技艺:小说以杰出的叙事技艺描绘了关于大运河的《清明上河图》,展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
• 语言艺术:小说的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社会意义:
• 对历史的铭记:小说通过对大运河的描写,提醒人们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 对人性的探讨: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醒人们要保持善良和正直,不要被权力和利益所腐蚀。
• 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小说弘扬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影视改编与影响
• 影视改编:根据徐则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北上》于2025年3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并同步于爱奇艺全网独播。该剧由姚晓峰任总导演,周楠联合执导,赵冬苓编剧,白鹿、欧豪等领衔主演,胡军、李乃文等特别主演,王学圻、萨日娜特邀主演。
• 社会影响:电视剧《北上》的播出进一步扩大了小说的影响力,使更多观众通过影视作品了解了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同时,该剧也引发了人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青春、成长、友情、梦想、创业和文化传承等问题的关注。
来源:刘畅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