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闫闯和小米,这回真闹掰了,就前天,9月11号,车评人闫闯直接发话说,自己把那台小米YU7卖了,而且撂下一句狠的:“以后不碰小米任何产品”。
闫闯和小米,这回真闹掰了,就前天,9月11号,车评人闫闯直接发话说,自己把那台小米YU7卖了,而且撂下一句狠的:“以后不碰小米任何产品”。
理由听起来挺玄乎,说跟小米“价值观不一致”。这话一出,整个车圈数码圈都沸腾了。
你可能会问,至于吗?不就是一辆车有点毛病?还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事情得从一辆会“响”的车说起。
闫闯那台YU7,后排一颠簸就发出怪声,他自己形容像“小铁珠撞塑料片”,哐啷哐啷,听着就廉价。
他说这问题放在现在中国制造这水平下,“十年都没遇到过”。但尴尬的是,不少车主都反馈过,这不是他一个人倒霉,是通病。
真正点燃引线的,是另一位车主“马锐拉”。
9月10号,他公开发长文@雷军,吐槽异响修不好,闫闯转发了,还补了一句:“以后不碰小米产品”。
得,这下藏不住了。
但这还没完,闫闯之前就和小米处得不太愉快。年初小米SU7 Ultra那个“挖孔碳纤维机盖”,被指夸大空气动力学效果,闫闯没少批评。
后来小米官方活动就不带他玩了,再加上他老是怼小米那种“车规级纸巾盒”式的营销,不比芯片比纸巾盒?
还有几次辅助驾驶事故,小米没公开数据、没说明改进,他也觉得不爽。这一桩桩一件件,都是旧账。
所以你看得出来,这根本不是一时冲动。是问题积压久了,爆发了。
舆论这边也挺有意思。
有人力挺闫闯,说他是“敢说真话”,车主们纷纷晒出自己车的异响视频,抱怨售后踢皮球。
也有人翻他旧账,说他以前还猛夸小米呢,现在翻脸比翻书快,甚至有人拿他2017年那起驾车过失致人死亡事故出来说;“一个罪犯谈什么价值观?”挺狠的。
当然也有铁杆米粉护着,说“小米售后反应快”“新势力要包容”,甚至拉特斯拉早期来做对比,说大家都一样。
但问题就在于:车不是手机,它关乎安全、关乎信任,也真金白银二三十万的东西。
这事闹大了以后,已经开始影响市场,有些二手车商悄悄降价几千块抛YU7,就怕砸手里。
更伤的是品牌,大家开始怀疑:小米是不是只会营销,品控根本不行?
那种“为发烧而生”“工程师文化”的标签,贴得住吗?
说到底,异响可能不是天大的事,但处理态度是。
门板里面的塑料件和金属结构共振,说穿了是供应链和装配工艺的锅。可如果厂家不直面,而是用“贴点减震材料”敷衍,甚至回避问题,那就真寒了用户的心。
有博主说得挺对:你看理想之前电机故障,人家主动回应、该换就换。小米这头,雷军直播照样笑呵呵聊未来,评论区却早就吵翻了。
其实,闫闯不是否定小米的价值观,而是“双方对问题解决的优先级不一致”。
说白了就是,你觉得这事不重要,但我觉得很重要。
这其实也给所有新势力提了个醒:第一批车交付,工艺有风险可以理解,但你得提前说、透明做。
出了问题别躲,别拿“价值观”当遮羞布,用户是因为信你、爱你才来的,别让他们等到疲惫。
信任建立很难,摧毁可能就一件事一句话。
就像你交朋友,一次欺骗可能往后他再做啥你都觉得假。
车也一样,它不只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承诺。
但愿所有企业,都别辜负那些一开始愿意相信你的人。
来源:生活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