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业”来了!打开就业新天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15:13 3

摘要:近日,教育部印发《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支持高校针对社会急需紧缺、应用技能、交叉复合人才需求,开展“微专业”建设,开设1000个微专业/课程群及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以推动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紧密衔接,强化行业企业实践培养,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

青岛大学选修微专业的学生在livehouse演出

文 | 徐丽梅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支持高校针对社会急需紧缺、应用技能、交叉复合人才需求,开展“微专业”建设,开设1000个微专业/课程群及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以推动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紧密衔接,强化行业企业实践培养,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上海音乐学院(下称“上音”)、山东艺术学院(下称“山艺”)、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积极响应政策,针对社会需要推出首批音乐人工智能类微专业,旨在培养兼具音乐素养与AI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济南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开设的微专业已经初见成效。

微专业赋能:

开辟就业新路径

青岛大学艺术学院电子流行音乐创作与表演微专业课堂

微专业是高校在本科专业目录之外,围绕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精心提炼而成的一组核心课程,以灵活的方式帮助在校大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拓宽就业渠道。

“我校去年开设了电子流行音乐创作与表演微专业,同学们普遍反映收获很大——除了演奏、演唱技能的提升,一些同学还挖掘出自己在音乐创作方面的潜力;同时,大家对音乐市场、演艺市场有了更深入了解,对就业很有帮助。”青岛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声乐教研室主任刘宇博介绍,选修该项微专业的同学,学到了流行音乐演唱、电子键盘、吉他、架子鼓演奏,以及音乐创作、录音、混音、电子音乐制作等实用技能。其中,学习古典音乐出身的学生拓宽了视野,而那些非艺术专业同学,可能因此创作出多学科融合的作品。

刘宇博举例,该项微专业通过组织歌手社团、livehouse演出、比赛等多种方式,为同学们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经过实践锻炼,不少同学既可以上台表演,又可以担当活动的文案策划、管理等幕后工作,综合能力大大提升;同时,学生学会通过视频平台、综艺选秀节目等渠道宣传自己,未来就业也多了一个出口。例如,有位新闻专业学生去年在学校毕业典礼上演唱的视频在自媒体平台上播放大受欢迎,目前其粉丝量已超过13万。今年有位毕业生被青岛海尔公司录用,他为该公司的企业文化宣传活动做幕后组织管理,展示出不凡的艺术素养与综合管理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精准对接:

填补非遗保护人才缺口

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学生进行田野调查

“研究、保存、保护、传承、发展音乐类非遗是国家文化战略中的重要部分,是一项亟待发展的文化事业,针对非遗保护事业的需求,我校于去年率先设置‘音乐非遗学’本科微专业。”济南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齐丽花分析,在非遗十大门类中,与音乐相关的非遗项目占比可观——据中国政府网2021年6月统计,我国国家级非遗传统音乐189项,与音乐有关的传统舞蹈、戏剧、曲艺类非遗共460项,省、市、县级非遗体量更加庞大,非遗保护相关人才缺口很大,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岗位需求。

齐丽花介绍,该校利用自身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开设了音乐非遗学微专业,吸纳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乃至考古学、物理学、声学、法学等跨领域、跨学科研究资源作为支撑,主要课程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论”“民族音乐学”“中国乐理”“田野调查方法”“山东音乐非遗保护与传承”,每门课程3学分,完成这5门课程考试/考核且成绩合格者发放证书。

全校有不少对非遗传承与保护感兴趣的本科生报名选修,通过此项微专业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人类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方法与策略,能够利用数字资源有效组织音乐类非遗项目的申报、管理、展演与宣传;有效开展田野作业,并撰写研究报告。同时,通过该微专业的建设,师生们正在努力构建能够准确反映山东传统音乐发展脉络、实现信息动态更新的数据库。

产教融合:

打通供需对接“最后一公里”

山艺音乐学院与乐合数据信息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联合申报设立的“AI音乐技术”微专业,是国内首批聚焦“音乐+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微专业之一,双方合作建成全国首个本科音乐数据标注专业方向,配套打造了全国首个可实现多维度数据采集与管理的智慧琴房实验室,为该微专业的课程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该微专业的课程将重点围绕民族音乐资源的数字化保存、智能分析与创造性转化,开展一系列前沿探索。例如,民族乐器音色的标准化建模、传统曲谱的智能识别与修复、民间音乐元素的AI创作融合等,助力民族音乐在数字时代重焕生机。”课程主讲人、乐合数据联合创始人贾建伟多年致力于AI音乐技术研发,他介绍,此项微专业课程体系涵盖6门核心课程,共计12学分,面向全校本科中高年级学生开设。课程以“音乐数据标注与电子乐谱技术”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数据的采集、清洗、标注与分析技术,理解音频波形到多维向量的转换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在民族乐器音色建模、演奏行为分析等实际项目中的应用能力,可以让学生尽快掌握音乐标注这一创新性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掌握数据标注这一关键技术,为音乐类毕业生未来在音乐科技类及其他创新型行业中谋求新的工作岗位,打开新天地。

上音推出的“音乐科创”微专业聚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与智能制造三大前沿产业领域,以真实音乐科创项目为载体,采用“案例教学+实操训练+企业项目”的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核心技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相关领域知名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引入行业前沿技术与项目资源,配备“高校专家+行业精英”双师型师资团队,确保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同时提供相关实习岗位;在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音乐科创相关的双创项目孵化,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上音的“音乐与健康”微专业融合了音乐学、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及社会学等多学科,适合有意愿未来从事音乐治疗、音乐与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服务、心理健康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学生。

校企协同设立的微专业,让高校及时引入行业前沿技术与用人需求,企业则能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实现“供需对接”,有效缓解音乐科技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