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8℃高温下,温州园博园南园主展馆花园生活馆建设现场,一个满脸络腮胡、安全帽下汗水流淌的身影格外醒目——他是市城发集团园博园三标段攻坚组组长孔鹏,工友口中的“大胡子老孔”,更是项目攻坚的“定海神针”。
38℃高温下,温州园博园南园主展馆花园生活馆建设现场,一个满脸络腮胡、安全帽下汗水流淌的身影格外醒目——他是市城发集团园博园三标段攻坚组组长孔鹏,工友口中的“大胡子老孔”,更是项目攻坚的“定海神针”。
从建设前期的施工标段划分到施工交通组织,从瓯海政策对接处理到项目具体施工,孔鹏常常刚解决一个困难,又迎来新的挑战。但这份工作于他而言,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荣誉。
湿透“三套工装” 每一天都是坚守
每天早上八点,孔鹏就已出现在工地,手中的图纸早已翻得卷边。桩基施工、山体开挖、地下室施工、砼主体施工、钢结构主入口与次入口及主拱吊装——每个施工环节,他都紧盯不放,全力以赴保障工程保质保量推进。
炎炎烈日下,上午巡检完巨型拱预埋件,他的T恤工装已被汗水浸透;下午紧盯双曲拱梁钢筋绑扎,新换不久的 T 恤又能拧出水来;待到深夜协调混凝土浇筑,第三件T恤早已黏在身上,宛如“铠甲”。车里备用的三套衣服,是他与工程赛跑的“战袍”。同事常打趣:“他用汗水为这座‘植物宫殿’浇筑钢筋铁骨。”而他总是简单回应:“衣服湿了能换,工期耽误不得。”话音刚落,孔鹏抹了把胡子上的汗水,又转身扎进“钢构丛林”。
融合“三种方案” 每一关都在突破
作为园博园南园的地标性建筑,“花园生活馆”以“盛世之贝”为设计理念,创新采用网壳加拉索的结构形式,打造出独特的拱形元素与轻盈向上的建筑造型;外立面选用高透超白玻璃与少量浅色金属铝板,整体形似一颗孕育明珠的优雅贝壳,镶嵌在绿谷之中。
花园生活馆效果图
“72米超大跨度网壳中831个铸钢件的拼装定位,是能否将网壳设计图在地面上准确拼装、焊接的关键难题。” 谈及项目建设,孔鹏直言难点不少,但他始终秉持一个理念:“技术难题像山,但人得比山高。”为此,他把办公室“钉”在了吊装区,又多次召集施工、监理及厂家人员展开研讨,最终将三种方案融合,通过流水作业方式对铸钢件的六个空间位置、标高及距离进行定位,三拨工人分工协作,最后组合拼接,有效解决了精度与进度之间的矛盾。
面对双曲拱梁769块异型龙骨拼装的“魔鬼细节”,孔鹏又带领团队运用BIM技术,将263种异型构件“数字化复活”,并精钻细研“定位法”:以木方龙骨为骨架、黑模支撑定曲线、激光校核保精度,硬是将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
信息同步上“云” 每个数字力求精准
“工地上的问题,等不起、拖不得!”孔鹏不仅这样说,更这样做。他像一台拧紧发条的精密仪器,在钢筋水泥与数字云端间高效切换,将每日巡检数据实时同步至“云上园博” 平台。幕墙斜撑杆偏移5毫米?他当场绘制示意图发到工作群,督促团队立即纠偏。“数字化”,正是他的“隐形武器”。别人手机里存的是生活照,他的相册却满是施工节点特写:第5号拱肋焊缝、西侧幕墙预埋件、清水混凝土试块……每张照片都标注着GPS定位与时间戳。
“这里将成为温州首个植物温室,一个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科普课堂。它不仅在温州、乃至在浙江都是一座有特点、有影响力的建筑,也有望成为游客来园博园观光的网红打卡点。”谈及花园生活馆的未来,孔鹏满是期待。
夜色渐深,换下第三套T恤工装的孔鹏仍紧盯电脑屏幕,梳理当日的工作情况,及时总结复盘相关问题。他说:“园博园工程对我而言是一座里程碑式的建筑,期待项目建成后,邀请家人朋友前来参观,到时我亲自当导游,向他们介绍这片区域的独特魅力。”(记者 鲍苗苗 通讯员 陈朝潮)
本文来自【温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