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 乾隆这俩爷孙皇帝为何能长寿?只因他们戒掉了大多帝王的通病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2 01:23 1

摘要:封建帝王坐拥天下,吃的是龙肝凤髓,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金銮宝殿,可又偏偏是“短命重灾区”,从秦始皇到溥仪,数百位皇帝里,活过60岁的连零头都不到。

封建帝王坐拥天下,吃的是龙肝凤髓,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金銮宝殿,可又偏偏是“短命重灾区”,从秦始皇到溥仪,数百位皇帝里,活过60岁的连零头都不到。

但康熙、乾隆这祖孙俩,却硬生生打破了“帝王短命魔咒”:康熙在位61年,活了68岁;乾隆更夸张,活到88岁,当了60年皇帝还不够,又做了3年太上皇。

康熙画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俩人能长寿,不是靠啥稀世补品,更不是有神仙保佑,而是戒掉了一个,多数皇帝都戒不掉的“作死通病”。

康熙活了68岁,在今天这个时代当然不算啥,但在封建帝王里,妥妥的已经是“高寿”了。而他能长寿,全靠三个字:“有节制”。

先说饮食,康熙从不追求山珍海味。《八旗通志》里写,他每天就吃两顿饭,菜单里多是鱼虾、蔬菜,很少吃牛羊这些油腻的荤菜;喝酒也只喝一两杯,逢年过节才多抿两口,见了贪杯的大臣还会骂两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难得的是,他对“补品”嗤之以鼻。当时有个叫孙斯百的太医,给康熙开药方时加了人参,结果康熙吃了后又躁又上火,直接把孙斯百打了20大板,直接判了“永不许行医”;连儿子胤禩偷偷吃补品,都被他骂“补中有损,纯属瞎折腾”。

但康熙长寿最关键的,却是他的心态。他57岁时,头发、胡子就都白了,有人给他献上“黑发方”,他却笑着拒绝:“自古白发皇帝没几个,我这白发,反倒是万世美谈!”甚至在去世前5年,他就坦然发布了遗诏,说“生死是自然规律,没什么好忌讳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想,一个皇帝竟然能看淡生死、不贪长生每天还饮食规律、心态平和,他能不长寿吗?

而乾隆,更是把爷爷的养生之道“发扬光大”,活到了整整88岁,成了“天子寿魁”。英国大使马戛尔尼见过83岁的乾隆后,在日记里写“他看着像60岁的人,精神矍铄,比年轻人还有劲儿”。

乾隆的养生,首先是“复刻”康熙:不碰丹药,饮食规律。他每天5点起床,早餐吃小米粥、蔬菜,从不吃撑;喝茶只喝西山泉水泡的茶,喝酒也跟爷爷一样,点到为止。

乾隆画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他比康熙还多了两个“加分项”:一是爱运动,二是会“适度进补”。

乾隆特别喜欢“旅游”,一生三下江南、三上五台山,逛遍了名山大川。别以为他是去玩的,那会儿没有汽车火车,出门全靠骑马、坐船,一路颠簸下来,比现在的“健身”还管用;他还喜欢打猎,每年秋天去木兰围场,拉弓射箭、骑马追鹿,身体自然练得结实。

至于进补,乾隆也很讲究。他不像别的皇帝乱吃药,而是根据季节吃“八珍糕”“龟龄集”这些温和的补品,晚年还常吃人参,但每次只吃一点点,绝不会贪多。更幸运的是,他还遗传了母亲钮祜禄氏的长寿基因——他母亲活了85岁,身体硬朗得很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这样,饮食有节、爱运动、心态好,再加上点“基因福利”,乾隆想不长寿都难

你可能也知道,古代皇帝有多痴迷丹药北魏道武帝唐宪宗唐穆宗……光是明确记载因吃丹药暴死的,就有十几个;到了明朝更夸张,9位皇帝迷上炼丹,明世宗甚至把皇宫改成道观,天天浓烟滚滚地炼“仙丹”,最后呢?吃丹药吃到吐血

这些皇帝为啥这么傻?非要死磕那个丹药?说到底还是怕死、想长生,想一直做皇帝!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要么沉迷酒色掏空了身体,要么担心权力旁落,总觉得“吃颗丹药就能补回来”。可现代科学早说了,古代丹药里全是汞、铅这些重金属,吃多了就是慢性中毒,今天头晕、明天便血,最后撑不住就是暴毙

可这哪是什么“长生药”,分明是“催命符”。

而雍正也是个最典型的例子。他在位时兢兢业业,可也怕自己活不长,就偷偷在圆明园炼丹!

清宫档案里还记着“每月进丹砂、铅砂若干”。

结果呢?1735年的一天,雍正突然在养心殿暴毙,史学家研究后发现,他的死因大概率就是丹药中毒。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康熙、乾隆,恰恰看透了这一点——他们从不碰丹药,把“养生”的心思,全用在了实在事上。

其实康熙、乾隆的长寿,说穿了就一个道理:那就是戒掉了“皇帝贪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康熙、乾隆不一样,他们不贪“长生”,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贪“享乐”,饮食起居有节制;不贪“虚名”,康熙能坦然面对白发,乾隆虽得意长寿,却也没沉迷权力,60岁就主动退位当太上皇。

反观那些短命皇帝,要么是“想不开”,要么是“管不住”,最后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了。

说到底,养生从来不是靠啥“偏方”,而是靠“实在”,少吃点油腻的、多走点路、少想点没用的,比啥灵丹妙药都管用。

多运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道理,放在今天也一样。

注:本文内容根据《清史稿》《八旗通志》及清宫医案研究资料整理,聚焦康熙、乾隆的养生之道与历史背景,部分细节为基于史实的合理还原,非虚构创作。文中观点仅为历史分析视角,不涉及对历史人物的过度解读,若与其他记载存在差异,敬请以权威史料为准。本文仅作历史知识与养生理念分享,不涉及敏感导向,如有疑问可联系作者沟通。

来源:小南粤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