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就这么火起来了,一个网红消费者吃得不满意,发了条微博吐槽。结果企业恼羞成怒,一方面说要告人家,另一方面又是想尽各种办法、说辞,来自证自己不是预制菜。
我是占理儿。
罗永浩又跟某连锁餐饮干上了。
这事罗永浩看起来像是无意为之,但是却踩中了某企业的尾巴——说我们预制菜?你才是预制菜,你全家都是预制菜,我要告你。
事就这么火起来了,一个网红消费者吃得不满意,发了条微博吐槽。结果企业恼羞成怒,一方面说要告人家,另一方面又是想尽各种办法、说辞,来自证自己不是预制菜。
罗永浩什么人啊,会怕你告?所以他立马开了直播反击。
不可否认的是,他借着这事再次出圈,站在舆论风口,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所以大家怀疑他‘动机不纯’没啥毛病,毕竟他现在就是个直播带货的网红,需要关注和流量。
咱先不管他出于什么目的,也不管这家餐饮企业是不是预制菜,单就说罗永浩干的这件事,对预制菜这个行业来说,是绝对的好事,我甚至觉得这行业所有现在和未来的参与者,应该给罗永浩立个丰碑,跪谢他的大恩大德。
首先,预制菜这东西,目前在咱们这边,还是个混乱的行业。
虽然国家层面对‘预制菜’做出了定义和简单的分类,但是相应的行业规范、标准、管理制度还是空白。
然而就在昨天,界面新闻发了一条报道,说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目前已经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在不久后对外公开,向社会和民众征求意见,说白了就是进行公示。
你一定纳闷,预制菜这东西咱们都吃了这么多年,竟然连国家标准都没有,那大概率也没有监管,至少没有严格的监管。毕竟标准都没有,你让管理部门拿什么作为执法依据?
在这种现状之下,预制菜这个行业,可以说是处在灰色地带。不过这也正常,因为它本来就是个‘外来和尚’。
跟大家想象的一样,预制菜这东西是西方产物,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当时为了满足军需,美国开发出了快速冷冻技术,让‘炊事班’提前做好大量士兵餐,快速冷冻后冷藏保存,这样士兵在战场上只需要简单的加热便可解决吃饭问题,大大提高了战斗力。
二战胜利后的1960年代,这种速冻冷藏技术,开始应用于民用市场。1969年美国食品供应商Sysco成立,实现了预制菜规模化生产、配送、销售。又经过几年发展,这种形式被用于连锁餐饮领域,随后就快速了进入爆发期。
根据我找到的数据,目前美国预制菜渗透率在60%左右,民众接受度较高,人均年消费量约40公斤,相关的国家标准、生产标准、监管制度也非常完善。
这很正常,毕竟人家这个行业已经存在和发展了近60年。
咱们的‘邻居’小日子,因为被美国揍服了,跪得很彻底,所以沾了不少光。上世纪50年代,也就是投降后没几年,就从美国那边学来了速冻技术。又因为二战后日本经济崩溃,家庭呈现小型化趋势,给预制菜提供了优良的生存空间,使其得以普及和发展。
1970年后,日冷集团、神户物产等企业,在冷链技术上做出了突破(CAS冷冻技术),实现了预制菜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到了1985年日本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了千亿日元门槛。
现如今,主打营养便捷的日本预制菜,渗透率也超过了60%,只不过人均年消费量不如美国,只有20公斤。这倒也说得通,毕竟日本那边的人,吃得都少。
有段子大家估计都看过:在日本,一个人点瓶啤酒,一根烧烤,就能吃俩小时,撸的签子直冒火星子。
咱们这边呢,预制菜形式出现在1990年前后,由麦当劳、肯德基这类外资快餐引入。虽然这两家企业到现在还很受欢迎,但是因为咱们传统饮食习惯的影响,大家其实对于这类快餐,普遍有一种‘好吃但不能多吃’的看法。
原因就在于,咱们知道这类快餐都不是现场加工、现场制作的,跟咱们数千年文化中的‘饮食健康’有冲突。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预制菜虽然进入了中国,但是民众接受度不高,发展缓慢。
当然,这也跟咱们早些年冷冻技术、冷链物流不成熟有关。
2014年前后吧,随着这些技术的逐渐成熟,一些B端餐饮行业,出于发展和成本的考量,逐渐开始采用预制菜形式,比如一些连锁火锅、中餐品牌。
2020年疫情的突发,其实也为预制菜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当年的市场规模一下子就突破了3000亿元人民币。2020年至2022年那个疫情断断续续,封禁时有发生的特殊背景下,预制菜能长期保存,食用便利的特点,使其获得了更多生存空间。
疫情后,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各行各业生存压力巨大,降本增效成了社会的主流,疯狂内卷更是各类企业生存的法宝。
尤其是外卖大战,更是直接推动了预制菜的蓬勃发展,平台抢用户,骑手抢配送,饭馆抢订单,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平台赚了,骑手赚了,用户省了,最倒霉的就是餐饮商家,干着最累的活,赚着最少的钱。
于是,无堂食外卖、无明火外卖就出现了,这些背后,就是预制菜——商家接单后,必须要快速出餐,预制菜就是完美的解决方案。成本便宜,无需大厨,无需清洗切削,微波炉就能搞定。
另一方面,在咱们下馆子时,预制菜也是‘完美’的方案,上餐快,味道统一。餐馆也省事了,不用花大钱请名厨,不用配菜员,也不用自己采买原料,水费、燃气费、菜刀都省了,成本大大降低。
所以到了2024年,预制菜行业规模就达到了7000亿,仅用了四年就翻了番,看起来是不是行业非常火爆?
可实际上呢,咱们这边的渗透率只有13%,国家标准也还在酝酿之中,民众接受度还非常有限,这7000亿规模,全凭人口基数大。
看似红火的市场背后,其实民众意见不小,就比如外卖,无堂食的预制菜前段时间被骂成了狗,说商家赚黑心钱;有堂食的‘黄焖鸡’竟然也是密封包装好的,你说气不气人。
而这次的罗永浩无意挑起的预制菜风波,之所以能引起热议,根本原因在于:该企业认为自己100%不是预制菜,并试图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多数老百姓支持罗永浩,是因为在咱们的生活常识里,不是现场加工制作的食物都是预制菜这个认知。
当然了,这种生活常识认知,是带有主观看法的,也有不少人认为该企业卖的餐食,不属于预制菜。
我其实觉得,在当下,甚至是国家标准出台后,这种争论依然会存在,因为这不是个是非问题。你对于它是不是预制菜的认知,可能不会因为国家标准的出台而改变。如果你认为它是预制菜,可以选择不吃;你认为不是预制菜,可以选择消费。
这是个不需要分出对错的选择题,但是大家得接受一个现实——预制菜,不会消失,并且大概率还会进一步发展。
首先,民以食为天,餐饮行业不可能消失,但是在竞争、成本、效率等多方因素的作用下,预制菜有很大的生存空间。
其次,在普通家庭中,预制菜也有一席之地。年轻人工作忙,如果按照传统方式做饭,需要先到菜场采买,然后回家清洗、配料、切炒,需要消耗不少时间和精力。
老一辈习惯了这种方式,可能觉得没什么。但是年轻人,尤其是对于不怎么会做饭,在大城市早出晚归的工薪族,预制菜肯定会成为一个比较优的选择方案。
第三,现在外卖盛行,不少外卖用的就是预制菜,微波炉加热、开水一煮,就能赚钱。如果这些预制菜超市有卖、网上能买到,你还会点外卖吗?自己买回家一加热就能吃,钱省了,时间也省了,过没过期自己知道,卫生环境肯定比外面好吧。
所以,预制菜有生存空间,只是因为目前民众接受度不高,还没有国家标准对预制菜进行监管,并且事关饮食安全这个重点领域,人们存在很多担忧。
传统的餐饮,即便有严格的规定和标准,却依旧问题不断:幼儿园铅中毒、中学校园食物中毒、过期肉,餐饮企业后厨脏乱差等等。
而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被预制菜解决,前提是国家制定异常严格的标准,对预制菜企业事实限制性准入条件,比如每个地市只允许1-2家企业生产加工特定品类的预制菜。总不可能你开个工厂,八大菜系你全能加工吧。
同时进行严格的全面监督、检测,因为每个地市数量有限,才能做到最有效的监管;控制好品质的同时也控制好价格,要保证企业能赚钱。但是一旦出现问题立即取缔,并追究刑事责任。
说白了就是,允许企业挣钱,但你得给我好好干。
想聊的差不多都说了,结个尾吧。
市场经济之下,有需求就会有市场,预制菜,国外也是先有了行业,才出现的标准和规定。咱们这边当然也不会例外。
之前咱们都知道预制菜,也或多或少品尝过预制菜,这也是个接受的过程。所以,老罗搞出的这场争论,一方面加速了预制菜行业的规范、标准的出台,让它能够尽快的成为一个正规行业。
另一方面也让预制菜真正地走进人们的视线,让大家去思考和讨论要不要接受,如何才能接受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
而这些其实都是推动预制菜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就这一条,预制菜行业现在和未来的参与者,都应该给罗永浩上炷香,磕个头。
对咱们老百姓来说,现在接不接受预制菜,未来接不接受,都是个人选择,承担选择的结果就好。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请点赞。
来源:占理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