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特稿】焦虑与未来素养——苏格拉底思辨荟第四期心得笔记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4 15:22 1

摘要:“苏格拉底思辨荟”系深圳图书馆于2025年7月重磅推出的全新活动品牌,源自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话式教学与探讨方式的借鉴,旨在通过营造轻松自由的交流氛围,倡导运用苏格拉底的请教追问法,即通过层层追问、对话来推动讨论,引导参与者展开深入碰撞,打破思维壁垒,促进

“苏格拉底思辨荟”系深圳图书馆于2025年7月重磅推出的全新活动品牌,源自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话式教学与探讨方式的借鉴,旨在通过营造轻松自由的交流氛围,倡导运用苏格拉底的请教追问法,即通过层层追问、对话来推动讨论,引导参与者展开深入碰撞,打破思维壁垒,促进理性对话,引发多元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读者终身学习能力和思辨思维。

该活动品牌已围绕《AI可以成为陪伴者吗?》《知识过剩时代,如何构建“个人知识体系”?》《AI时代,如何培养审美力?》主题举办3期。9月7日,特邀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特聘教授辜晓进、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于长江、深圳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冯果川、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教师姬超、思辨教育专家刘伟、深圳市鹏心映画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志鹏、共聚物创始人&品牌设计师郭佳为,以及诸多读者,聚焦“未来素养包括哪些关键能力”这一话题展开深度对话。

本文系活动特邀嘉宾于长江撰写,以飨读者。

作者:于长江,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学者。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研究领域集中于城乡区域发展、社会治理和社会组织、艺术群落、民族与民俗。

苏格拉底(Σωκράτης;Socrates;)本人可能想不到,在他之后两千三四百年的21世纪,在遥远的东方,地球的另一面,在一个叫深圳的城市里,有一群人以他的名字和理念为由,召集了一系列思辨活动——苏格拉底思辨荟!

而当今的地球“村民”,也没有多少人能想到,在中国南方深圳这样一个45年发展历程的经济特区,会冒出一个以“思维”为旨趣的思想试验场,而且以两千年前的苏格拉底命名。

举办这个活动,是不是故意造噱头、赚流量?还真不是,这个活动本来是一个小范围的学术尝试,没有直播,没有大张旗鼓宣传,没有放在开放的公共空间,它源于几位志同道合者有感于当下人们线上线下讨论问题中常有的情绪化戾气,希望身体力行,推动一种平等、理性、审辩和讲求逻辑的讨论问题的方式,即便有分歧和争论,也本着摆事实讲道理的原则,探求真知和共识。

苏格拉底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物,他倡导的追问与应答的对话方式(The socratic method),是人类轴心时代——西方的古希腊罗马思想家、东方的诸子百家、南亚的智者觉悟者以及世界各地的一批文明引领者——认知和思想进步的重要体现,为现代科学理性精神的确立,奠定了重要基础。深圳图书馆这个活动以苏格拉底命名,就是要借鉴苏式对话法则,倡导在各种讨论、争论和辩论中,保持理性、包容、追问、共生的态度,慎思明辨,以理服人,努力培植一种良好的交流和对话气氛。

9月7日是这个系列思辨荟的第四场,议题是《“未来素养”包括哪些关键能力?》。

开篇引言

是的,AI算力+信息技术催生的自媒体,使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各种信息的“传播”主导的世界上,尤其是各种媒体在AI支持下由推荐算法技术所形成的信息投送,让势单力薄的个体难以分辨所接收的信息到底是真是假。比如有人就公然以某名人演讲视频为画面背景,配上自己的与原讲话内容无关的讲话,赤裸裸冒充名人传播自己的说法,绝大多数人根本无从识破……这种真假难辨的语境下,少数人利用各种传播技术和手段影响受众,造成人为制造的“信息茧房”,很多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甚至出现“傻子共振”现象,被信息定向投送误导的大众互相强化非理性认知,在各种有选择消息的刺激下,一惊一乍,发生不同的非理性行为。所以,开篇学者就提出辨析真假,是AI时代需要的最基本素养和技能。

在关于辨析真假的讨论中,有思辨者引入了关于“谣言”的分析和追问,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中一些人不但不抵制明显的谣言、反而甘愿信谣传谣的现象。人的某些心理机制会导致人们拒绝真相,认同谣言——由于人们在心理上存在着回避认知失衡、追求认知舒适区的倾向,在一些真相可能引起某些人心理不适的情形下,他们会转而认同那些符合他们心理的假消息……这种专业心理学的分析,让在场的思辨者和读者深感“涨姿势”!

未来为何?

思辨荟上对于“未来”的解析,情不自禁地集中到AI上。在热烈的讨论中,AI时代几乎成了“未来”的同义词。尽管期间有思辨者提出“未来”的含义比“AI”要宽泛很多,但大家的话题还总是围绕着AI这个主题词,这也反过来说明,AI对我们未来生活的塑造是多么重要,至少在今天人们心目中,决定我们社会和我们每个人未来的,不管你情不情愿,主要就是AI。

AI决定未来?这是一个科技先知们发出的神话般预言呢?还是科学预测的客观趋势?联想到前一天刚刚过的中元节,古代人是靠一套关于天地万物的“信仰”来建构社会和人生秩序的,而当下的AI决定论,会不会又一个这样“信则灵”的信念?你信或不信它,可能就决定它的作用。社会趋势本身是难讲有一个绝对“客观性”的。因为社会是由千千万万的个人构成的,当越来越多的个人都认同某一个想法,越来越多的人形成共识,也就造成了一个“社会事实”(Social fact),对个体而言,也就成为一个外在的“客观局势”了。如果大家都觉得AI会决定未来,每个人因此而行动,那AI真的就在决定未来。

焦虑和替代

思辨者们关于未来素养能力讨论,是从当下人们的“焦虑”展开的。每一位思辨者都说出自己当下是否为未来而焦虑,是或者否,坦荡而明晰。有思辨者直言自己很焦虑,因为AI正在改变很多工作和生活方式,呈现出一种强大的难以确定的重塑社会人生的力量,但也有思辨者宣称自己没有焦虑,因为已经想得很通透,做好了准备,包括如何自我提升,向哪个方向努力,发挥自己的哪方面专长……

焦虑者,最直接的因素是不确定性,担心自己目前的工作被替代,未来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包括自己的职业、行业会不会消失,努力多年获得的成果是否突然归零,社会需要的新技能自己能否掌握……这是每个人面临的最直接的冲击。当然也有思辨者的焦虑与个人当下境遇无必然联系,只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本着对我们社会未来的一种忧患意识,志愿自觉地为社稷苍生“操碎了心”。

不焦虑者,已经开始行动,比如从可能被替代的教师转行做不易被替代的体验型教练,比如努力学习,掌握主动,驾驭AI,成为“驭龙者”,比如坚守自己珍爱的不受AI冲击的昆曲和射箭……

当然,也有思辨者认为,面对AI引领的未来,一切取决于你要怎么活。如果一个人不那么刻意在意现世功利的成功失败,那么也就无欲则刚,无所畏惧——就算真失业了,也可以选择“去流浪”——只要学会托钵乞食就不会饿死。也有现场读者从宏观角度,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心态,认为即便是未来AI取代了全人类的工作,在世界范围内,主导人类社会的那些AI力量,还是会落实一个叫“全球基础保障体系”的政策,为全人类提供基本的温饱条件,不至于让人类大面积因失业而挨饿。

AI的横空出世,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悖论,让人爱恨交织。有思辨者坦言,AI一方面作为最有效的搜索工具,大大提高了我们现有工作的效率,减少了工作难度,但也恰恰因为如此,它又威胁到我们每个人的职业岗位——如果工作难度大幅减少甚至AI自己就可以做,那还要我们这些人类员工干什么?正是这种矛盾性,使得人们在AI面前多少都有些迷茫和无措,喜忧参半,进退两难……所谓焦虑,也伴随着极大的未知、好奇和期待。

深度思考

苏格拉底式思辨的特点,就是层层深入,不断追问和努力回答。思辨者们不断把感知层面的议题,引向理性分析和深度探究。比如AI对人的挑战,除了一般的失业、转行之外,还导致更深层的变化。有思辨者深刻指出,AI派生的新生存环境造成我们太久没能专心致志地长期专注一件事——信息碎片化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碎片化,进而造成社会要素和社会结构的碎片化,那些曾经的稳定连续的体系越来越支离破碎——它造成全社会的各方面仿佛都难免陷入一种粗制滥造的潮流中!这是不是颠覆着我们人类几千年积累的不断追求更真、更善、更美的文明标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是不是就是我们文明的大面积退化?

也有思辨者从社会权力角度,提出了未来对个人最大的威胁是我们人类,包括每一个个人,失去自我决定能力——越来越被自己之外的力量操控,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比如你在考试中要做选择题,如果AI让你选某一个答案,与你个人判断不一样,你选不选?敢不敢不听AI的?这种情况貌似早晚会发生。AI可能成为掌控我们每个个体的一种不可抗拒的权威力量,更加剧人的“异化”!是的,尽管在没有AI的时代,我们同样面临权力、体制、习俗和群体行为等等的操控,但今天AI对个体的操控力,似乎比传统政治、经济、文化的力度更大,更彻底,更无所不至!

但也有思辨者坚持,AI不会替代人类的一切,人类总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人的“体验”,作为主体的人的切身感受,就是不可替代的,至少目前还是人类独有的,是每个人自己独一无二的,由此有思辨者把自己当下和未来的角色定义为“体验设计师”,要发挥“体验”这个人类独特性,从AI的围剿中突围,找回人类自己的主体性。但是,也有思辨者提出质疑,即便像“体验”这种主观感受为主的东西,似乎也受到新技术的挑战,比如科技界正在推动的人机接口、脑机接口,会不会剥夺人类最后的这些保留地?会不会连人类的梦幻、想象、潜意识等等都掌控了?

关于“素养”的追问

苏格拉底式讨论,往往是不可能按照事先计划的方案进行的,因为它的特色和精髓,就在于沿着一个线索不断追问和应答,而这种互为主体性(Inter-subjective)的互动,是不可能按照既定剧本走的。这场思辨荟以“素养能力”为标题,但最后并没有得出关于“素养能力”的确定的结论,反而是在不同维度、不同层次、不同思路的观点碰撞中,结束了整个思辨过程。

思辨者对于“未来素养包含的关键能力”,给出了很多自己的观点,但难以清晰界定哪些是一般任何时代都需要的素养,哪些是特定时代——AI+未来——所特别需要的素养。经过热烈的讨论和追问,大体上形成几个共识:

一是明辨真假的能力,包括以逻辑思维进行论证和证伪的能力,这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和科学思维。

二是质疑的能力,包括提问和追问的能力。在真假信息应接不暇的环境中,保持质疑,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风,十分重要。质疑,也包括对自己质疑,也就是自我反思、批评的能力。只有不断反思和反省,才能保证自己不会陷入一些认知陷阱。

三是持续学习的能力。由于AI本身就是不断更新不断学习成长的,我们要适应未来,必须不断学习和自我更新。

四是安定自我的能力,或者叫自控力、心理定力,在纷繁复杂动态多变的AI时代,必须保持自我稳定的能力,才能应对各种变化。

五是具备专注力和持续力,在极度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必须能够持续保持自己的专注力,才能在碎片化的生活中,保证学习和进步。

六是适应力,应变力,包括在一种自我否定的环境下,能够找回自洽;也包括解决冲突:解决自身的冲突,以及自己跟未来世界的冲突,要能把这些冲突转化,让自己平稳安全地生存下去。

关于素养的讨论中,也有思辨者总结道,面对未来的挑战,一个人最关键的是能否回答这三个古老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这三个问题搞清楚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缺什么补什么,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应对各种挑战。这种哲学思辨式的说法肯定不错,但对普通人而言,还是过于抽象和玄虚。大多数常人,不管当下还是未来,面临当务之急是必须应付日常的柴米油盐和基本的住房、教育、医疗账单,纯思想层面的理论性思考,无法直接解决现实中迫在眉睫的收入和支出……对于站在生计一线的大多数人来说,当下和未来未必有什么清晰的界限,人们的时间感,更多的是在与个人和家人生命周期相关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组成的生活的多维连续统(continuum)中。广大民众不是以“时代”“未来”这些宏大的词为尺度来过日子的,而是以具体的一天天、一月月、春夏秋冬一年年为单位生活和劳作,从个人的年轻到中年到老年这种人生时段来感知自己的生命。特定时期定义的“当下”和“未来”,在真实生活中,是被解构在世世代代的代际循环和生命轮回中。

最后想说的是,在这场提倡理性和逻辑思考的思辨荟上,一位昆曲艺术家兼弓箭手姬超老师,从另一个人文、文艺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关于未来素养的观点,就以此作为此文的结尾:

我是从古人的生命智慧去汲取经验的人,因为我总觉得因为有他们,我不是一个人悲凉地面对这个薄情的人世间,我们的生命经验太有限了……昆曲是文学的教育,音乐的教育,戏剧的教育,还有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而它又是最便宜的……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的教育方式,在面对未来迷茫的时候。

下期预告

作者:于长江

整理 & 摄影:关 亚

编辑 & 校对:李 畅

审核:洪光宗

深圳图书馆开放时间

中心馆

📍(福田区福中一路2001号)

🚍交通指南

公交儿童医院、市民中心西站、莲花山公园站、市民中心站;

地铁3/4号线少年宫站D/E出口、2/4/8号线市民中心站C出口

北馆

📍 (龙华区腾龙路30号)

🚍交通指南:

地铁4/6号线红山站A1出口

💡国家法定节假日(元旦、春节、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具体开放情况请参见网站通知。

💡网上图书馆、自助图书馆24小时提供服务。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