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账本谁说了算?中国自研“地球CT”,让欧美数据失灵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5 11:27 1

摘要:2022年,不同国际机构对中国碳排放的计算结果居然差出上亿吨——EDGAR说125.27亿吨,EIA说114.84亿吨,IEA给了121亿吨。

你可能常听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但你有没有想过,中国到底排了多少二氧化碳?

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上背后门道不少。

2022年,不同国际机构对中国碳排放的计算结果居然差出上亿吨——EDGAR说125.27亿吨,EIA说114.84亿吨,IEA给了121亿吨。

差距咋来的?说白了,数据的口径、方法和底层逻辑都不一样。你用你那一套,我用我这套,各说各话。

这里头有个问题:我们中国自己的碳排放到底是多少?用谁的数据?准不准?

有没有一份能代表中国立场、拿得出手的碳排放“账本”?这个问题,关大博早在2000年读博时就想明白了。

他发现中国自己竟然没有公开、系统的碳排放数据库,都是国外机构说了算。方法论还不透明,像个“黑箱”。

这事儿要是一直这样,咱连自己到底排了多少都说不清,国际气候谈判和碳关税结算的时候,话语权自然被动。

所以,关大博一咬牙,自己带团队干了个“中国版碳排放数据库”,也就是CEADs,全开源、全免费、全透明。

底层数据怎么来的、怎么算出来的、用啥排放因子,全都明明白白写出来。你要是想复查,数据全放在网上,欢迎来“打假”。

说到“排放因子”,这其实是碳核算里的核心变量。国际通用算法是“活动数据×排放因子=排放量”。

问题在于,国外数据库用的是他们自己的平均值,比如IPCC的默认值。

但中国的煤矿有4000多个,不同煤矿的煤品质差别大,热值和含碳量都不一样。

你拿国外那套公式来算中国,能准吗?显然是要打个大问号的。

关大博团队专门研究了中国本土的煤炭和水泥排放因子,动用了4000多个煤矿样本,还联合中科院实测了600多个点。

结果发现,中国煤炭和水泥的排放系数其实比IPCC的默认值还低。

这一修正,中国碳排放的总量立马就比国际数据库低了不少。

这些年,CEADs团队把碳核算的“账本”越做越细,从国家到省、市,甚至细到钢铁厂、水泥厂的具体机组。

比如钢铁行业,他们已经收录了全球4800多家钢厂、近2万个冶炼机组,从炼焦到炼铁、炼钢,工序环节全都有。

每套设备、每种工艺甚至每个工厂,都能单独算账。这样一来,哪里能减排、潜力多大,企业和政府一目了然。

为啥要这么较真?一句话:数据就是气候话语权

全球气候治理,谁的数据更权威,谁说话更有分量。

像CEADs这种发展中国家自建数据库,暂时还没进联合国官方认证体系。

但好消息是,IEA等一些国际机构已经认可了CEADs输出的数据,甚至美国CDIAC都用过中国自己的数据。

更有意思的是,随着“一带一路”推进,很多东南亚和非洲国家压根没自己的碳排放清单,完全靠欧美说了算。

说到最后,关大博自己都说:“碳排放数据永远挖不完,精细度可以无限提升。”

CEADs目标是做成全球最开放、最精细、最准的数据库,让每个人都能查、能用、能验证。

到那一天,中国和全球新兴经济体终于能把“算账”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来源:潇湘十二楼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