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9日至13日,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在贵阳成功举办,茅台作为主办方之一,携全系产品集中参展,以“一滴酒的生命史诗”为叙事主线,将“诞生、成长、绽放”三大展区有机串联,全方位呈现出一瓶酒从原料到杯中的完整旅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品牌的品质力量与
酒与人如何定义?茅台作答!
一杯酒,一种生活。步入精神消费的时代,茅台正在打破传统酒企边界,以“回归初心”落实“尊重消费者、连接消费者、服务消费者”的实践,重新定义白酒与人的关系
通讯员 金石
9月9日至13日,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在贵阳成功举办,茅台作为主办方之一,携全系产品集中参展,以“一滴酒的生命史诗”为叙事主线,将“诞生、成长、绽放”三大展区有机串联,全方位呈现出一瓶酒从原料到杯中的完整旅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族品牌的品质力量与文化底蕴。
“顺天敬人明理厚德”——在酒博会茅台展厅内,这句话不仅是茅台的企业价值观,更是对自然禀赋与匠心的尊重。
而背后真正的叙事,是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在酒博会开幕式和第二届中国酒文化大会暨2025“中国酒文化月”启动仪式中提出的两大观点——“回归初心,共塑中国酒文化的时代价值”“以消费者为中心,加速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
当年轻一代与传统酒文化渐行渐远,白酒行业面临着价值重构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今年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则打造了一场定调酒业未来的思想盛宴。茅台作为主办方之一,借酒博会与酒文化大会的契机以“文化价值重塑-消费场景解构-互动体验创新”演绎了一次“卖产品”到“卖生活方式”的战略转型,为中国酒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方向。
升维文化,创新破局多元体验场域
酒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情感表达的媒介,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当下,白酒行业面临着一道核心命题:如何将酒文化转向更具活力的消费场景?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出席大会表示,酒文化的本质,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他认为,传承中国酒文化,要系统总结中国酒文化的传统价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中国酒文化传承发展。
有观点认为,茅台此次在酒博会的动作,清晰展现出头部酒企以文化驱动战略转型升级的思路,从产品输出向文化输出,向生活方式输出,从品牌叙事升维文明表达。
茅台的实践,则为行业提供了三条清晰的转型启示,即文化要可体验,让酒文化变得可感知、可互动、可传播;产品要可信任,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信心;销售要可共鸣,卖的不是酒,而是场景融合与情绪共鸣的生活方式。
在本届酒博会上,茅台并未仅限于产品陈列的传统展销逻辑,而是通过“酒+生态”“酒+文化”“酒+科技”“酒+旅游”四大维度,构建出一个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型的多元体验场域。
酒+生态——生态,不仅是酿酒的根基,也成为消费者信任的基石。茅台主展厅的“茅台生态价值地图”以艺术沙盘形式,将赤水河流域的土壤、气候、水源可视化,诠释了“天人共酿”的品牌哲学。
酒+文化——在主展厅内,茅台从远古时期“濮人”酿酒的起源,到如今成为誉满全球的世界一流品牌的历史轨迹被一一呈现;展位上,从贵州茅台酒(精品)焕新亮相,到飞天茅台酒、笙乐飞天、散花飞天、生肖酒、陈年酒等核心产品展示,茅台以“一滴酒的诞生”为叙事,传递了源于天地、忠于匠心的酿造哲学。让观展者在此感受到文化不再只是标签,而是可感知、可收藏、可讲述的“情感载体”。特别是在外场销售互动区打造的市集+文化的互动模式,打破传统消费场景逻辑,展现了丰富的茅台生活方式。
酒+科技——在供应链展厅“一滴酒的成长”中,茅台系统展示了从原粮育种、酒体研发到成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的科技赋能,生动体现茅台将传统酿造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精益求精酿造美酒。
酒+旅游——多彩贵州,醉美茅台,茅台是贵州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展厅内,今年夏天上新的贵州茅台酒(黄小西吃晚饭)系列文创产品与贵州非遗、自然山水巧妙融合,深度体现“酒旅融合”的消费场景,让每一瓶酒都成为“可带走的贵州记忆”,进一步传播茅台与贵州共生的酒文化故事。
面对核心命题,茅台给出的答案是,重新回归“酒”作为情感载体的文化本质,并重塑其价值。
解构文化,从产品到生活方式的实践
当下白酒消费正呈现出“轻饮酒化”“社交化”“情感化”等趋势,尤其是年轻消费者,他们更注重饮酒的仪式感、文化性。
这也侧面印证了,茅台显然早已准确把握住这一转变。
在酒博会现场,茅台旗下多家子公司联合亮相,为大众呈现出茅台的产品多样性,展厅特设“品鉴区”,由专业品饮师引导来宾通过“品鉴四式”感受茅台风味,把品饮变为一种学习、体验与享受的过程。外场销售互动区更是打造“茅台生活节”,融合集市、文化互动与品鉴,打破传统销售逻辑,构建“产品体验-沉浸品鉴-文化互动”三位一体的新场景,在文化与营销之间找到平衡点。
张德芹在酒博会开幕式发言中提到:“积极拓展‘朋饮’‘友饮’‘亲饮’等多元场景”,这正是对“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的精准呼应。从酒文化大会到酒博会展厅,茅台始终围绕“酒之初心”展开叙事,将“酒”从功能消费升维至情感消费和文化消费,实现对消费者深度需求的全面回应。从产品到生活方式,茅台的实践也构建起一套可执行的体系,并正在从三个层面实现这一目标:
尊重消费者——坚守“质量是生命之魂”以卓越品质建立“品质认同通过极致的产品品质和明确的质量承诺,建立“品质认同”;发布《茅台玖章》,打造茅台酒节、红缨子高粱丰收季、茅友嘉年华“三大文化IP”,凝聚“价值认同”;
连接消费者——积极融入“黔酒中国行”“黔酒全球行”,搭建文化沟通的桥梁,积极举办茅友嘉年华、音乐节等文化互动活动深化“情感共鸣”,践行ESG理念,拓展茅台公益版图,实现“价值共创”;
服务消费者——丰富茅台产品矩阵,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通过文化衍生品,茅台将饮酒场景延伸至日常生活各个角落;i茅台服务体系完善、茅台文化体验馆升级、酒旅融合项目等,则深度实践“场景适配”,为消费者创造“美满体验”和“美好生活”。
今年的酒博会上,茅台所打造的这一贯穿天地、联结世界的文化表达空间,无一不是围绕“回归初心”,围绕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展开的一次创新尝试。
蓝图已绘,系统重构酒文化的精神内核
当商品的物理属性差异逐渐缩小,文化价值将成为新的传播维度。而中国传统酒文化的价值需要回归本源,只有回归情感媒介与精神载体的本源,才能真正打动消费者。
在9月10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酒文化大会上,张德芹提出了回归“酒以成礼、酒以养老、酒以成欢”传统初心的理念。看似简单的十二个字,却蕴含着对中国酒文化价值的深度重构。
大会上,首度发布2025“中国酒文化月”及《中国酒业“十五五”新文化发展纲要》起草计划。这一高一实的组合,清晰传递出当前酒业以文化驱动战略转型的决心。
会上,多位行业精英、文化学者、科研专家通过主题演讲、“赤水河论坛”等环节,对中国酒文化学、酒文化哲学、酒的精神属性、酒礼仪、酒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以酒成礼、以酒养老、以酒成欢的深厚内涵,更确立了“中国酒文化的初心”是重构酒文化内核的关键所在。
酒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回归酒文化初心?未来的酒文化如何去传承?
在此之前,酒文化也许仅仅是零碎的理念和口号,文化作为白酒产业的根与魂,如今已绘制出清晰且明确的发展蓝图。
茅台作为中国白酒的代表,受益于深厚的酒文化传承,其品牌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如今,茅台在本届酒博会与酒文化大会上展示的,不仅是一瓶酒的初心,更有对未来发展的文化战略与行业思考。
茅台正在传播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理念、一种情感体验。这背后,是对消费者的深度洞察,是对品质的无限执着,也是对“酒,何以成为文明的一部分”的当代回答。
正如茅台的品牌愿景:“让世界爱上茅台,让茅台香飘世界”。香的不仅是酒,更是一种源自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