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婴儿荒”喊了好多年,马斯克又在 X 上敲了一记锣:低生育率,是西方的头号威胁。
婴儿车在街上越来越稀,财政的钱包开始松口。
“婴儿荒”喊了好多年,马斯克又在 X 上敲了一记锣:低生育率,是西方的头号威胁。
话刺耳,但政策的脚步,确实快了起来。
这回不是嘴上支持,而是把钱、时间、托育位子,一件件搬到台面上。
今年欧洲和美国的动作,肉眼可见地加速。
法国喊出“人口再武装”,要把低薪、断断续续的旧式育儿假,换成更体面的“生育假”。
父母可拿到数月、约半薪的补贴,上限每月大概1900欧元,名义不复杂,关键是能落袋。
一句话:不让“抱娃的人”,成家里唯一的“断供人”。西班牙继续加码。
带薪产检、育儿假延到17周,多地又把所谓“婴儿支票”往上抬。
意大利走的是“现金路子”,二胎及以上的妈妈,工资税可终身减免,外加零利率“首套房”贷款和儿童津贴。
听起来像福利拼盘,但指向就一个——把生养的硬成本往下压。
东欧出手更猛。
匈牙利扩围了个税免税资格,二胎及以上的妈妈直接免个税。
这不是一次性红包,而是把“当妈收益”写进一生的税单里。
你不必每年去抢名额,政策自带“长期饭票”的味道。
一向谨慎的英国,这次也少见地大手笔。
从9月起,孩子9个月大开始,每周能享30小时免费托育。
被托育价格“卡脖子”的年轻父母,算账的时候会明显轻松一点。托得住娃,家里才敢谈加班、跳槽、升职,不然一切都是空话。
美国也动了。
7月联邦层面推出一揽子方案,扩大家庭税收抵免,并新设家庭类储蓄账户,名字直白——“Working Families Tax Cut”。
不管细节怎么谈,总算在税端、账户端开了一条缝。
有人说这只是“撬棍”,但总比盯着统计表发呆强。
为啥现在着急?因为时间不等人。
2024年,美国总和生育率大约1.6(更替线在2.1),缺口不是一丁点。
少几个婴儿,看着不疼,可它会慢慢掏空劳动力,养老金、医疗、住房的压力一环扣一环。
你以为城市灯火通明,等幼儿园越来越空,未来就会暗一截。
但泼冷水的人同样不少。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罗纳德·李提醒,这是老问题了,欧洲、东亚早就摸索几十年。
维也纳人口研究的托马什·索博特卡、维特根斯坦中心的沃尔夫冈·鲁茨也反复强调:北欧那么慷慨,生育率照样下行——补贴、税惠,再热闹,常常也只是“杯水车薪”。
能抬多少?有个量级可参考。
研究者估算,设计到位的一揽子政策,最多把总和生育率往上托0.2到0.3。
爱沙尼亚当年加大家庭福利,二胎三胎短期冒头,可十年回头看,“一胎”掉得更快,整体又回落。
像涨潮?更像浪花,漂亮但浅。
美国人口学者卡伦·本杰明·古佐说得更直白。
现在讨论的税收、账户,未必“拨得动数字”。
真正的拦路虎,是托育太贵、住房太难、带薪假缺位。
不把这些硬骨头啃下来,年轻人还是会算账,然后摇头。
科技圈也很热闹。
有人投生殖科技,有人资助辅助生殖,资本和话题都不缺。
可这些更像是补光灯,不一定是方向盘。
人口是慢变量,热搜推不动它,只有稳定的制度和可预期的生活,能一点点把曲线托起来。
归根到底,大家要的不是“被鼓励去生”,而是“敢放心去生”。
补贴是奶瓶,先把情绪哄住、把压力垫一垫;可要让人愿意把人生交给一座城,托育位子、住得起的房、稳当的工作、体面的带薪假和被尊重的职场,缺哪一块,手都会缩回来。
等到婴儿车再次排队过斑马线,那才算真拐了个弯。
来源:柴sir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