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学典礼上,一个背着显眼包的男生在台上随着《卡拉永远OK》大幅度挥臂、夸张做表情,配着那段魔性的节拍,短短几秒就被同学拍下传到网上,病毒式传播开花。你看着视频会笑出声,我跟你说,这种画面既接地气又有点儿戏,真心的,太带劲了。就是人群里的惊呼和手机屏幕里刷刷的点
开学典礼上,一个背着显眼包的男生在台上随着《卡拉永远OK》大幅度挥臂、夸张做表情,配着那段魔性的节拍,短短几秒就被同学拍下传到网上,病毒式传播开花。你看着视频会笑出声,我跟你说,这种画面既接地气又有点儿戏,真心的,太带劲了。就是人群里的惊呼和手机屏幕里刷刷的点赞声,把他从礼堂直接送进了讨论的中心。
当事人姓邓,来自重庆,自称平时在网上自学舞蹈发视频,校方得知后邀请他上台表演,他说以后还是会以学业为重,不打算进娱乐圈,关于传言他是某经纪公司艺人的亲属,相关情况不便透露。网友反应两极,有人夸他有表演天赋,有人说这是“流量收割”的现场,也有人开始扒背景、质疑炒作。怎么回事?这说明了什么?我才不信呢,意思就是短视频时代,一条作品就可能改变“名片”,但同时带来被过度解读的风险。
把热度拉开的,引擎是算法偏好,推动者是UGC创作与二次创作热潮。谭咏麟的老歌遇上TF家族练习生的二创,形成了模因传播的闭环——从音乐学到表演学,从传播学角度这属于“跨代文化混搭+平台机制放大”的典型案例。版权触点、公众人物标签、流量经济学这些专业术语都在其中打,越是热闹,越需要基本的媒介素养。就算有人喊“太厉害了”,也应当有人说“等一下,别把青春当商品”。
回到人本身,这名大一新生的选择值得尊重,学生身份、隐私保护、舆论边界这些公共议题应被搬上台面讨论。我跟你说,做人做事别太冲,社会也别太快下定义。最后把目光拉回课堂和礼堂,希望我们既能享受这类短暂的欢乐,也能学会给年轻人一点缓冲空间,让热度过去后,他还能安心上课、练舞、做回那个可笑又可爱的自己。眼下的喧哗像灯火,晚一点就散了,留下的才是真实。
来源:嗨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