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AI 界 00 后太拼!住 “棺材房” 周工作 92 小时,冲万亿市值梦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6 15:03 1

摘要:在美国旧金山,一群00后创业者正在经历一场极限挑战。他们不是因为穷,而是主动选择将生活压缩到“棺材房”一样的睡眠舱里,把吃饭时间交给预制餐,把周末变成继续加班的战场。

有人一毕业就找工作,有人却在办公室打地铺干92小时。

在美国旧金山,一群00后创业者正在经历一场极限挑战。他们不是因为穷,而是主动选择将生活压缩到“棺材房”一样的睡眠舱里,把吃饭时间交给预制餐,把周末变成继续加班的战场。

他们的目标非常一致:抓住这波AI浪潮,做出能改变行业、甚至创造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

2005年,山姆·奥特曼在斯坦福退学,创办了第一家公司Loopt;2004年,扎克伯格从哈佛辍学,一头扎进了Facebook的建设中。

这些故事成为很多年轻人心中的模板,到了2025年,越来越多20岁出头的创始人,把这股“辍学即创业”的风潮推到极致。

比如,28 岁的 Marty Kausas 是 AI 客户支持软件公司 Pylon 的联合创始人,专注用 AI 重做客服与支持工具。

他在领英上公开了自己连续三周、每周工作92小时的时间记录。他离公司一个街区远的地方租了一套四居室公寓,日常早午饭都吃由健康大师 Bryan Johnson 所创公司提供的预制餐,用简化饮食选择的方式节省时间,以此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

他不是个例,20岁的Amogh Chaturvedi在斯坦福读完大一后退学,和朋友一起卖掉了自己的AI会计软件创业项目。

后来,他和团队继续在旧金山创业,办公室就是他们三人合租的公寓客厅。他们说,走路时、吃饭时,甚至在洗衣服和上厕所时,也在修bug。

这种状态,引发了大量讨论。

很多人认为,这群年轻人不过是被“成功焦虑”裹挟。他们生活高度压缩,没有社交、没有娱乐,也不关心所谓的“生活质量”,一切以产品上线和融资进度为核心,仿佛身处一场无休止的竞赛中。

也有声音提出,这种极致工作方式能否带来真正的成果还是未知数。比如在Pylon,公司并不是做高频社交或底层模型开发,而是做客户支持软件,但依然选择极致“卷”法,是否有效果,暂时无法下定论。

但也要看到另一面。

他们大多是YCombinator的毕业生,这个创业孵化器从2005年成立以来,已投资了5000多家公司,总估值超过8000亿美元。

2025年的夏季申请数量突破了2万份,在这样一个高度竞争的创业圈中,想要脱颖而出,确实需要超常的投入。

24岁的Mackay Grant放弃大学毕业典礼,直接搬去旧金山创办AI金融公司;23岁的Emily Yuan,从斯坦福退学,联合创办Corgi,一家AI金融基础设施公司。

Corgi的另一位创始人Nico Laqua更是明确要求,**入职员工必须每周工作七天,还会送床垫当欢迎礼。**他说,早期员工中有三分之二主动去纹了公司Logo——不是强制的,只是大家自愿。

还有18岁的Arlan Rakhmetzhanov,高中时期做出一款AI工具后,被斯坦福暑期研究项目录取。他选择高三退学,获得了100万美元融资,在旧金山创办Nia公司。

最忙时,他连续登门拜访80多家公司,亲自演示产品到凌晨,他说自己从没想过把工作和生活分开。

节奏、时间、空间、社交,全都围绕创业转。

在他们眼中,创业就像某种“宗教”,是一种必须沉浸其中、完全投入的状态。这种文化也体现在他们的社交活动中。

比如AGI House这个由7位AI创业者合租的别墅,**不办派对、只办“阅读马拉松”,谁来谁必须读完一本书。**

32岁的Jeremy Nixon,是这里的运营者,也是AI写作公司Omniscience的创始人,他曾一天读完408页的机械工程教科书。

他们不喝酒,不是因为节制,而是因为圈子里根本没这文化,甚至很多创业者还没到法定饮酒年龄。对他们而言,派对是讨论融资和产品的场所,生活的一切要素,都必须能服务于“创业”。

这种文化当然引来争议,有的人说,这是被资本加速器推着跑;也有人说,他们是被创业神话绑架;更有人担心,创业之外,这群人什么也没留下。

但不管怎么看,这股浪潮确实真实存在。

从旧金山湾区到哈萨克斯坦草原,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AI创业潮,愿意把所有时间都交给这一场还看不清终点的奔跑。

Kausas说,他理想的员工要有“PhD”特质:贫穷(Poor)、饥饿(Hungry)、不顾一切(Desperate)。或许,这不是夸张的比喻,而是这群年轻人当下真实的状态。

来源:老徐述往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