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教授:血液肿瘤引领创新,CSCO助力中国肿瘤学迈向全球领跑 | 2025 CSCO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7 19:31 2

摘要:2025年9月10-14日,第28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山东济南盛大召开。作为全球规模顶尖的肿瘤学术盛会,本届大会汇聚全领域精英,共探诊疗前沿与发展方向。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一切为了病人,深耕新药临床研究

整理 | 碧瑶

2025年9月10-14日,第28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山东济南盛大召开。作为全球规模顶尖的肿瘤学术盛会,本届大会汇聚全领域精英,共探诊疗前沿与发展方向。

值此契机,“医学界”特别策划【名医话名泉】访谈栏目,特邀第五届CSCO监事长马军教授做客访谈间。这位CSCO创始人之一的前辈专家,结合本届年会特色与行业发展历程,深度解读了CSCO在推动我国肿瘤学尤其是血液肿瘤学科发展中的核心价值。

医学界:马教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深耕血液肿瘤领域50余年的前辈专家,同时担任第五届CSCO监事长,您如何评价本届CSCO学术年会在推动我国肿瘤学,尤其是血液肿瘤学科发展中的定位与价值?

马军教授:

本届CSCO年会的规模与内涵,充分彰显了中国肿瘤学的蓬勃发展态势。单是血液淋巴系统肿瘤领域,就设有近八个分会场及9个AB会,这样的设置绝非偶然,而是学科高速进展的直接体现。在我看来,本届年会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中国肿瘤创新成果的展示窗口、学科发展的导航仪,更是连接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与产业转化的桥梁纽带。

回顾CSCO近27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婴儿期到如今的青少年期,我们始终坚守“一切为了病人,深耕新药临床研究”的初心。2002年,我们开展了首个以中国为全球牵头单位(Leader PI)的国际临床研究;而截至目前,CSCO已推动我国完成468项国际临床研究,占全球创新药研究的17.9%,真正让中国风刮进了全球。

尤其值得骄傲的是,血液肿瘤始终是肿瘤创新的排头兵。从第一个化疗药、第一个小分子药物、第一个单抗,到第一个ADC、第一个双特异性抗体、第一个CAR-T细胞疗法,再到首个PD-1/PD-L1抑制剂的临床探索,几乎所有肿瘤治疗新剂型均从血液淋巴瘤领域起步。近23年来,我们已累计探索2670多种血液肿瘤创新药,无论是Me-too、Me-better药物,还是仿制药与生物类似药,血液肿瘤领域都为全球贡献了中国力量。

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在于实现了全链条的深度融合——我们集聚了全国血液恶性肿瘤临床专家、基础研究学者、生物制药从业者等多方力量,共同解读国际肿瘤治疗转化的新成果、新趋势。这种多维度的交流,不仅让像我这样的老医生能持续吸收转化医学、新药研发、临床治疗的新经验,更能加速创新理念与技术的下沉普及。

从核心价值来看,本届年会牢牢把握“规范化、强创新、为患者”三大支柱。通过学术交流推动规范化诊疗落地,通过成果展示激发创新活力,最终所有努力都指向“一切为了肿瘤患者”的终极目标。可以说,这次年会正指引着中国临床肿瘤学、转化医学与诊疗技术,迈向一个以精准、免疫为核心的全新治疗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CSCO的成长轨迹正是中国肿瘤学发展的缩影——从最初的跟跑国际,到如今在细胞治疗、肝癌、鼻咽癌等多个领域实现同跑甚至领跑。而本届年会的成功举办,无疑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让中国肿瘤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全球患者。

在马军教授的分享中,我们既看到了CSCO年会的厚重价值,更读懂了中国血液肿瘤从缺医少药到全球领跑的发展密码。以本届年会为新起点,中国肿瘤学必将在创新之路上持续前行,书写更多惠及患者的新篇章。

专家简介马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科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留学,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的良恶性疾病的诊疗,特别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誉业内。1982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自1983年至今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序贯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00余例,10年无病生存率8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0余部,获国家、省、市科技奖二十项。承担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5项。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影像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