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楼日志丨5月12日
1919年5月12日,上海《时报》刊载了《南京国耻纪念详记》,介绍了南京为纪念“五九国耻”、声援五四运动举办的纪念大会和游行示威活动。陶行知在《南京国耻纪念会演说大旨》中呼吁“应当进行事件有六”:一要“归还青岛”;二要“不承认密约”;三要“保全北大”;四要“释
1919年5月12日,上海《时报》刊载了《南京国耻纪念详记》,介绍了南京为纪念“五九国耻”、声援五四运动举办的纪念大会和游行示威活动。陶行知在《南京国耻纪念会演说大旨》中呼吁“应当进行事件有六”:一要“归还青岛”;二要“不承认密约”;三要“保全北大”;四要“释
1914年5月10日,章士钊在日本东京创办《甲寅》杂志, 因该年为中国农历甲寅年,故名。杂志封面为一个纹饰古雅的巨型木铎,中间是苍劲凝重的杂志中文名。木铎下方是一只矫健的黄斑老虎,木铎上方是杂志英文名—“The Tiger”,故该杂志 又称“老虎报”。
“毛润之也会填词?”1957年深秋的台北南港,胡适捏着辗转得来的《蝶恋花》手抄本,钢笔尖在日记本上洇开墨点。这位曾经的北大教授眯起眼睛,在 “我失骄杨君失柳”旁重重画了个问号——他大概想不到,这份私人日记将在四十年后,成为解读两位世纪人物恩怨的重要注脚。
1919年5月6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其推动学生反帝爱国运动有组织地发展。联合会会址设在北京大学二院,分评议、干事两部。邓中夏与高君宇作为北京大学学生代表参加学联,并被选为学联干事会宣传股主任,后来又担任学联的总务干事。
1919年5月5日,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晨报》副刊增设“马克思研究”专栏。至同年11月11日,该专栏共办了6个多月,吸引了一批进步青年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
中共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以下简称“北大红楼”)既是中国北京的一个自然地理标志,更是世界著名的政治地理标志。北大红楼,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最早的策源地,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研究、宣传、阐述共产主义思想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催生地,是中国共产党北京组
“五一”遇“五四”,五月别样红。5月3日、4日,舞台剧《觉醒年代》以沉浸式叙事再现建党伟业,见证一场改变中国命运的觉醒,扬州观众们一起走进剧院感受“信仰之光”的力量。
1920年5月1日,李大钊、邓中夏、何孟雄、高君宇等积极组织了北京第一次纪念国际劳动节活动。这表明,马克思主义通过先进分子在工人中广泛传播,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1919年4月30日,英、美、法三国最后议定了《凡尔赛和约》关于中国山东问题的条款,决定:“德国应将关于胶州领土内之民政、军政、财政、司法或其他各项档案、登记册、地图、证券及各种文件,无论存放何处,自本约实行起3个月内移交日本。”这一条款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移交
“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到来,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携手建党主题片区各旧址单位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把党史学习教育搬进现场,将历史资源活化传承,邀您走进红色场馆,共同在红色文化氛围中重温“觉醒年代”,感悟伟大建党精神!
《阿娜河畔》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精心推出12期170种京华好书、春秋两季北京书市共吸引83.7万读者观众、“北大红楼读书会”和“北京十月文学月”入选中宣部全民阅读优秀项目……过去一年,新时代书香京城建设以更有品质的阅读供给、更有影响力的阅
1919年4月20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第18号上发表《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一文,指出:“十八世纪法兰西的政治革命,二十世纪俄罗斯的社会革命,当时的人都对着他们极口痛骂;但是后来的历史家,都要把他们当做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图为《每周评论》第18号
当镜头与城市心跳同频,北京便成为了一部永不落幕的史诗。从《觉醒年代》里燃烧理想的北大红楼,到《登场了!北京中轴线》中纵贯古都南北的历史轴线;从《玫瑰的故事》中摩登流淌的三里屯,到《情满九道弯》里烟火升腾的胡同巷陌——每一帧光影都在雕刻这座城市的灵魂。
1919年4月19日,北京大学学生、新潮社社员毛子水撰写《国故和科学的精神》一文,提出“研究国故必须有‘科学的精神’的人”,主张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来研究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图为《国故和科学的精神》。
1919年4月,李大钊致信胡适,表示希望与胡适加强团结,办好《新青年》为文学革新奋斗。此前,北洋政府企图扼杀新文化运动,通过报纸散布北京大学教授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因《新青年》鼓吹文学革命而被驱逐出校的谣言。图为李大钊致胡适的信。
1921年4月,张申府、赵世炎、周恩来、刘清扬等在法国巴黎组建了旅欧共产主义小组。1919年初到1920年底,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留法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组织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他们在回国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骨干。图为旅欧共产主义小组
1919年4月13日,《每周评论》第17号开辟专栏,对林纾反对新文化的言论进行回击。此前,林纾在《新申报》上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以影射手法抨击陈独秀、胡适等,并谩骂新文化运动中批判孔子、提倡白话文为“禽兽自语”。图为《每周评论》第17号的专栏“对于新
1920年4月,维经斯基受俄共(布)远东局派遣来华。他在北大红楼与李大钊会晤,介绍苏俄十月革命以来的情况及其对外政策,多次讨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图为维经斯基。
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前往上海。在上海期间,毛泽东与陈独秀见面并讨论关于组织湖南改造促成会的计划和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多年后,毛泽东在同斯诺的谈话中表示:“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1923年4月10日,毛泽东同李达等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校刊《新时代》创刊号出版。毛泽东在该创刊号上发表《外力、军阀与革命》一文,文章指出我国存在三派势力:革命的民主派、非革命的民主派、反动派。图为《新时代》创刊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