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格物与内省的交融
诚然诚然!若语其要,则“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诚意”?“诚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致知”,又言“格物”?惟其工夫之详密,而要之只是一事,此所以为“精一”之学,此正不可不思者也。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
诚然诚然!若语其要,则“修身”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正心”?“正心”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诚意”?“诚意”二字亦足矣,何必又言“致知”,又言“格物”?惟其工夫之详密,而要之只是一事,此所以为“精一”之学,此正不可不思者也。夫理无内外,性无内外,故学
王阳明(1472-1529),明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其诗词如心学之镜,映照出“知行合一”的生命境界。这位龙场悟道的思想家,将哲学思辨熔铸于诗笔,其作品“秀逸有致,气俊爽而格超拔”。以下八首诗词,既是其心学思想的凝练,亦是中国哲学诗的巅峰
来书云:“《大学》以心有好乐、忿懥、忧患、恐惧为不得其正,而程子亦谓‘圣人情顺万事而无情’。所谓有者,《传习录》中以病疟譬之,极精切矣。若程子之言,则是圣人之情不生于心而生于物也,何谓耶?且事感而情应,则是是非非可以就格。事或未感时,谓之有则未形也,谓之无则
1483 年,北京的私塾里,书声琅琅。12 岁的王阳明,却放下手中的书简,突然发问:“先生,何为天下第一等事?” 先生头也不抬,脱口而出:“惟读书登第耳。” 在那个时代,科举是通往功名利禄的康庄大道,是众人眼中的正途。
一、千年心学的现代启示:从“吾性自足”到“人类大同”王阳明在龙场悟道时揭示的“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仅是心学的基石,更是中华文明对人性本质的终极洞察。这种“本自具足”的哲学理念,强调内在精神力量无需外求,只需唤醒内心的良知,即可实现个体与世界的和谐统一。毛泽
在"存天理灭人欲"这一点上,王阳明似乎和朱熹在提法是一致,但是两人的内函和境界然不同,甚至产生激烈的碰撞。
王阳明年轻时,可谓智谋超群。他精通兵法,在军事上屡建奇功。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迅速组织兵力,运用巧妙的战术,仅用四十三天就平定了宁王之乱。他的智谋,令众人赞叹。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阳市等地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舞台上,大型原创舞剧《王阳明》的谢幕,当饰演王阳明的演员,向台下的观众行谢幕礼后,又转身面向了背后的大屏幕,屏幕上赫赫写着“王阳明”三个大字。
1493年春,21岁的王阳明第三次会试落第。发榜日,同科举子捶胸痛哭,他却提笔写下《龙泉山夜坐》:“富贵功名皆幻影,唯有圣道可栖身。”
先生说:“君主庄严肃穆,垂拱而坐,六卿各司其职,天下才能得到治理。心统摄五官,也要如此。如果眼睛要看时,心便在追逐颜色上;耳朵要听时,心便在追逐声音上。就好比君主要选任官员时,便去吏部;要调用军队时,又去兵部。如果这样,不但君主失去了君主的体统,六卿也无法各
盛夏的蝉鸣总让人想起生命最后的绝唱。五百年前那个清晨,南赣的晨雾还未散去,病榻上的一位哲人轻轻吐出八个字,从此世间所有的焦虑都成了浮云。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他生活在明朝中叶,当时社会矛盾尖锐,政治腐败,程朱理学逐渐僵化,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王阳明早年致力于朱熹理学的研究,通过“格竹”事件,对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产生了怀疑。后来,他在龙场驿的艰苦环境中,经过深刻的反思和体悟
王阳明,这位明代杰出的思想家,与孔子、孟子、朱熹齐名,被誉为孔、孟、朱、王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在中国,还远播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地,其卓越的道德品格和深刻言论,使得他在明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独树一帜。
我们站在三维世界与高维空间的交界处。当指尖划过这段文字,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觉醒之旅已悄然启幕。
3月26日至28日,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策划推出的三集纪录片《阳明悟道》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CCTV-9)每晚19:22播出。全片由《山水引路》《洞见天地》和《此心光明》三集组成。纪录片以王阳明贬谪贵州,龙场悟道,创办书院以及践行“知行合一”等为主要内
在生活的漫漫征途中,我们常常会陷入内耗的泥沼。那些无休止的自我怀疑、焦虑与纠结,如同黑暗的藤蔓,紧紧缠绕着我们,让我们在疲惫与迷茫中挣扎。而当我深陷内耗之苦时,偶然翻开王阳明的著作,那一句句蕴含着深刻智慧的话语,如同一束束强光,穿透了我内心的阴霾,让我在大半夜
心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属于宋明理学的一支,强调“心”作为宇宙本体和道德根源的核心地位。其思想体系融合了儒家、道家和佛家元素,对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浙江余姚的王阳明墓前,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于1924年题写的"阳明先生之墓"碑文依旧清晰。在江西大余的落星亭里,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的题词与捐款记录昭示着异国门徒的虔诚。
曾国藩曾给家人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