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字交给一切人”——创意写作与新大众文艺的发展
从《延河》杂志的讨论开始,围绕新大众文艺的话题讨论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文艺现象,并有着进一步成为文艺思潮的趋势。那么,何谓新大众文艺?新大众文艺发展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在新大众文艺发展中,同样作为文艺新思潮的创意写作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从《延河》杂志的讨论开始,围绕新大众文艺的话题讨论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文艺现象,并有着进一步成为文艺思潮的趋势。那么,何谓新大众文艺?新大众文艺发展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在新大众文艺发展中,同样作为文艺新思潮的创意写作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1921年7月1日,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一事件不仅开启了中国现代史的新篇章,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作为一名专注于历史大事的博主,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解析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以
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约 170 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1919年6月12日,在上海商界宣布罢市后,上海学生联合会致书慰问工商界,表示“救国之业学生可以鼓吹,而实行之责实在我商工界同胞”。
1919年6月7日,慑于全国群众爱国浪潮,北洋政府被迫释放所有被捕学生。次日,被捕学生各回所在学校。学生在返校途中高喊“北京大学万岁!”等口号,夹道围观的市民亦应声而呼,以表达对学生的支持和同情。
1919年6月6日,受前日上海罢市风潮影响,宁波商界宣布罢市。此后,南京、苏州等多地商界均宣布罢市。一时间,罢市风潮遍及全国。
5月17日,“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多元创生:纪念《新青年》创刊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之江饭店举办。会议系2025年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系列活动之一,由浙江大学文学院、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主办,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承办。来自北京大学
1921年,这是一个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年份。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但世界格局却并未因此而平静,列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依旧暗流涌动。而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饱经沧桑的土地上,北洋政府统治下的社会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家的命运如同风中残烛,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事件——五四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青年力量觉醒的象征。想知道五四运动到底发生了什么?它是如何改变中国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回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感受那份青春的呐喊!
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21年7月23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成立过程、主要人物、早期发展及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等方面,全面
今天不计划学新课,就把昨天的课程再回顾一下,特别是昨天学了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我感受蛮深刻,让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的历史背景,特别是看到新文化运动兴起,还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那个经典电视剧《觉醒年代
1919年5月23日,天津学生联合会发布《天津学生联合会罢课宣言书》,15所中等以上学校的一万多名学生开始实行罢课,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活动。《罢课宣言》呼吁:“愿吾四万万同胞速醒猛醒,以挽外交之失败,以图内政之改良”。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播出了。回忆创作过程,我的脑海中浮现两个辛丑年、间隔120年的场景。一张是历史照片,记录了1901年《辛丑条约》签约的历史现场。一张是新闻照片,定格了2021年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可以
本书收录文章是围绕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汇集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影响及其在不同地区和社群中的反响。内容涵盖了五四运动的源流、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思潮与社会条件的关系、新文化的传播和运动逻辑等多个方面 。
2025年是《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杂志创刊110周年。以“‘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多元创生”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浙江杭州举办。该研讨会由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与浙江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浙江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历史事件,发生在1919年5月4日。这场运动不仅是反对外来压迫的民族运动,也是中国社会思想变革的标志。要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首先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
“发上一篇文章,说这篇文章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思想文化,我做了信息产业,对于信息传播有更多的了解,我才知道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事”。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
你能想象吗?100多年前,中国年轻人最火的"社交媒体"不是抖音,而是一本叫《新青年》的杂志。当陈独秀在上海亭子间写下"德先生和赛先生"时,一场改变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文化地震"正悄然酝酿。
1919年5月13日,北京大学学生将“消费公社”储藏的日 货,全数搬运到北京大学红楼后面的操场上当众烧毁,并宣读和 散发了抵制日货的宣言和传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