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降雨减少、热浪加剧——约旦河谷农民面临气候变化压力
约旦首都安曼西北40多公里处有一片肥沃的土地。作为约旦河谷的一部分,这里农作物丰富,是约旦重要的农业区之一。然而近年来雨季缩短、热浪加剧,给这里的农民生产带来不少压力。
约旦首都安曼西北40多公里处有一片肥沃的土地。作为约旦河谷的一部分,这里农作物丰富,是约旦重要的农业区之一。然而近年来雨季缩短、热浪加剧,给这里的农民生产带来不少压力。
蚊子已经够烦人了:咬包又红又痒,晚上还“嗡嗡”个不停,让人觉都睡不好。更可怕的是,最近的蚊子还带上毒了:今年夏天,广东已累积报告超7000例基孔肯雅热病例,而偷偷传播病毒的就是黑白相间的“花蚊子”——伊蚊。蚊子如何传播疾病?所有的蚊子都“有毒”吗?气候变化和蚊
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气候投融资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低碳转型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工作方案》,该方案涉及了园区减污降碳宣传教育活动、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开放活动等六项系列活动,并提出在2025年底之前,围绕各项活动开展的经验做法、成果成效进行交流,着力选树优
7月下旬到8月初,省草科院草地生态保护专家团队前往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等地开展牧民在草地管理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与措施调研访谈。调研组在红原县安曲镇、邛溪镇、江茸乡、阿木乡、瓦切镇,若尔盖县红星镇、阿西镇、唐克镇等地选择在草地管理方面有经验的代表性牧户作为
文/高歌在2017年刚开始进行气候话题研究时,李朝关注的是中国冰川冻土的研究,当时公众普遍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伪命题”而非正在潜滋暗长的既成事实。选择以冰川的报告切入气候议题,李朝也是想用比较具有视觉冲击的方式,通过图片、数据让冰川退缩更加“可视化”,让公众更
近来,全球多地气温超过40度,暴雨等极端天气也愈发频繁。Knowledge magazine的文章指出,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天气,还在危害着我们的眼睛健康,尤其是高温和紫外线暴露,可能会导致白内障等眼部疾病。然而,这一健康风险常常被忽视。对于在室外工作的群体,如外
前几天,我的邻居王大爷忽然找到我,满脸忧愁地说:"小李啊,我这两天总觉得浑身不舒服,关节隐隐作痛,睡眠也不好,这是怎么回事啊?"我听后笑着解释:"王大爷,这很可能与即将到来的立秋有关。
省厅参会代表姜迪以《凝聚龙江合力同筑“双碳”未来——全民参与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向大会作汇报,从黑河市承办生态环境部“低碳中国行”暨气候行动周全国首发活动、哈尔滨市“碳惠冰城”微信小程序以数字化手段开启全民低碳生活的新风尚、大庆油田围绕碳中和主题打造低碳科普实
在气候变化持续加剧的背景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正日益成为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其中,竹子作为一种快速生长、可再生、多功能的绿色资源,在碳减排、塑料替代、生物经济发展、社区振兴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本文探讨了中国能源系统从化石燃料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零碳能源转型的必然性及驱动机制,聚焦气候道义理性与市场理性两大核心动因。在高碳锁定效应的制约下,温升控制目标的紧迫性强化了以防范气候风险为导向的道义理性;同时,零碳能源产业链系统
6月3日,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环境记协)应对气候变化专委会在武汉首次发布应对气候变化传播影响力案例,旨在展示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实践成果与创新经验,激励更多媒体和社会各界聚焦绿色低碳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自应对
闪电后我们听到了雷声。We heard thunder after the lightning.闪电后我们听到了雷声。
近日,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山河晋谣·变化中的遗产”项目团队联合“山河晋谣”传播计划项目组、山西科城能源创新研究院共同举办了“变化中的遗产‘洞见变迁·气候变化下的石窟探秘’公益活动”。该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公众参与,了解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对脆弱石窟寺遗
阿联酋气候变化与环境部长阿姆纳·宾特·阿卜杜拉·阿尔·达哈克(Amna bint Abdullah Al Dahak)表示,阿联酋将在2026年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产品。
夏天的脚步越来越近,农民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今年的夏玉米该什么时候播种呢?早播和晚播又哪个好?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帮大家理清思路,做出明智的选择,抓住这个丰收的机会。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日益严重的威胁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拥有14亿多的人口,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生态环境多样性丰富,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和资源禀赋差异性较大。因此,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和风险也不尽相同。
2025年6月3日,“环境新闻茶座·武汉行”六五环境日武汉市主场宣传活动在中碳登大厦成功举办,活动由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及武昌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首批应对气候变化传播影响力案例有:人民日报《向绿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个世界冰川日特别报道》,中国青年报《抢救海螺沟冰川》,澎湃新闻《“临界点”月刊》,南方周末《巴库气候大会:艰难“钱”行》,第一财经日报《诸多堵点亟待打通,绿色低碳探索
2024年,国内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达3.74亿千瓦,同比增长22.0%,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86.3%。可再生能源总装机18.9亿千瓦,占全部发电装机的56.4%,进一步巩固了在电力装机中的主体地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