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作者之死”?|纪念罗兰·巴特
“作者之死”还有着更加丰富的意涵,如何理解“作者之死”?我们选取了学者汪民安的著作《谁是罗兰·巴特》中的相关章节,谨以此文纪念罗兰·巴特。文章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者之死”还有着更加丰富的意涵,如何理解“作者之死”?我们选取了学者汪民安的著作《谁是罗兰·巴特》中的相关章节,谨以此文纪念罗兰·巴特。文章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2004)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49年来法国求学,1956年毕业于巴黎高师,1960-1964年在索邦大学任福柯助教,1964年应阿尔杜塞邀请在巴黎高师任助教,1984年起任巴黎高等社会科学
在敦煌藏经洞的壁画中,飞天手持无弦琵琶,千年岁月风霜蚀去了琴弦,却让曲谱的空白处流淌出更磅礴的天籁。这个永恒的意象,恰似人类面对“道”的困境——当语言试图捕捉真理的羽翼时,留下的不仅是残缺的乐谱,更是对表达本质的永恒诘问。
在赛博格理论家唐娜·哈拉维宣告"我们都是电子人"的四十年后,瑞士独立游戏《FAR: Lone Sails》以锈蚀的蒸汽锅炉与褪色全家福的蒙太奇,重构了技术与人性的终极寓言。这趟横跨文明坟场的陆上行舟之旅,既非对工业文明的廉价怀旧,亦非末世论的标准注脚,而是一曲
如果它们有,它们能像人类一样思考自己的存在吗?如果没有,它们的行为又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学问题,更涉及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甚至是人工智能和宇宙学。
以“科学技术创新”为着力点,答好“高质量发展”这道“必答题”。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如果把新质生产力比喻为“一辆车”,那么科技创新就是其“动力引擎”。
1970 年代初,我曾向某位年轻的美国访问学者解释,所有那些知识分子英雄——阿尔都塞、巴特、德勒兹、德里达、福柯,更不用说当时那些次要的先知——在大学里往往处在边缘位置,甚至无权指导正式研究工作:由于他们中的多数人没有撰写博士论文(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博士论文
1970 年代初,我曾向某位年轻的美国访问学者解释,所有那些知识分子英雄——阿尔都塞、巴特、德勒兹、德里达、福柯,更不用说当时那些次要的先知——在大学里往往处在边缘位置,甚至无权指导正式研究工作:由于他们中的多数人没有撰写博士论文(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博士论文
当销售在与客户进行辩论的时候,其实是在无意当中打开了对方防御机制的开关。建立防御体系的号角在客户的神经系统中传递,大脑会组织调动所有的运算能力进行抵抗。在这种情形下,不管这些声音是否正面,只要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外部声音,大脑都会将其定义为需要反对的对象。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