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临终前想看一眼小外孙,晚年李敏坦言:爸爸和外孙有隔代亲
“1976年9月8日凌晨两点,爸,他还在路上。”病房外,护士低声提醒警卫。病床上的毛主席挣扎着点头,眼神里带着急切。那一刻,旁人再隆重的敬礼都抵不过老人想见外孙最后一面的执念。
“1976年9月8日凌晨两点,爸,他还在路上。”病房外,护士低声提醒警卫。病床上的毛主席挣扎着点头,眼神里带着急切。那一刻,旁人再隆重的敬礼都抵不过老人想见外孙最后一面的执念。
孔继宁,1962年出生在中南海,他是毛泽东之女李敏的儿子,外孙辈中唯一与毛泽东有过接触的人。孔继宁是毛泽东第三代后人中最年长者,现任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爸爸,我真的要给妈妈写信吗?”李敏捧着空白信纸,抬头看着身旁高大的父亲。毛主席轻轻点头,声音不高却坚定:“是啊,告诉她,我们都好,也请她多照顾自己。”
“1949年6月的一天下午,陈毅端起茶杯笑着对我说:‘老方,你这一趟可算把江西老表的心带来了!’”方志纯多年后回忆起那场会面,仍觉屋里满是茶香与笑声。那时,解放后的上海刚从硝烟里站稳脚跟,金融、治安、粮食供应——处处需要人、需要钱,更需要车。市长陈毅白天奔走于
“外婆,广播里说外公走了……”——1976年9月10日清晨,12岁的孔东梅轻轻推开上海愚园路那间小屋的门,声音压得很低,却还是带着颤抖。她原以为会看到外婆嚎啕大哭,像二十二年前听到毛主席讲话时那样失控,结果却怔住了——贺子珍只是默默把手里的药片放回茶几,抬头看
“1958年盛夏的傍晚,我是代表爸爸来的。”南昌八一大道的招待所里,李讷推门而入,一句轻快的话语把屋里的寂静冲开。贺子珍怔了一秒,扶着桌角站起,才笑着迎上去,嘴里还念叨着“小讷长大了”。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方丈编辑|方丈
毛泽东登上庐山不久,便主动提出想见见贺子珍,这是他与贺于珍分开后20余年间的第一次相见,也是最后一次相见。
1956年深秋的一天下午,上海泰安路10号的铁门缓缓打开。贺子珍站在门口,目送一辆黑色轿车渐渐消失在梧桐树下。
几个月后,毛主席出于现实情况,也有多人撮合,便在1928年和贺子珍结了婚,但婚后两年内,毛主席再次接到了杨开慧牺牲的消息,这次杨开慧是真的牺牲了,毛主席大吃一惊,他深知自己错过了什么,很是懊恼和自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1979年夏天,中央补选贺子珍为全国政协委员,消息传来的时候,她本来天天昏昏沉沉的精神状态一下提了起来。原先已经彻底灰心的她忽然窥见了一丝人生的意义!全国政协委员这个头衔,她没觉得有多重要,关键是它就像天气落雨突然放晴,能让人重新站起来喘口气。她不光主动配合医
堂嫂看到李敏的家底不过如此,也不忍心将这仅有的3000元钱“洗劫一空”,最后,她带着李敏的1000元捐款,回到了韶山。工作人员眼含泪花,在登记簿上写下“李敏”两个字……
下面就分享她唯一的钢笔字迹手稿,相信,你也会从中受到启发的,这份手稿,也足以看出,在艰苦的年代,她依然有着炙热的革命热情,对伟人充满了敬畏,同时,也真实地展现了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下面就分享她唯一的钢笔字迹手稿,相信,你也会从中受到启发的,这份手稿,也足以看出,在艰苦的年代,她依然有着炙热的革命热情,对伟人充满了敬畏,同时,也真实地展现了伟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现了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1946年的秋天,金风送爽。莫斯科大街上天清气朗,阳光从高大的白桦树叶子的缝隙里筛下来,投在地上,斑驳陆离,煞是好看。这时,一位中年妇女穿着一身整洁的套裙,手牵着一个十岁的小女孩,走在莫斯科的大街上。
1959年8月29日,在毛主席和孔从洲的主持下,孔令华和李敏结了婚。回忆起此事时,孔从洲说:“李敏把它和令华的关系告诉毛泽东同志时,他深表赞成,我和家人也很高兴......”
1940年,经毛泽东安排,年仅3岁的李敏前往苏联。毛泽东考虑到贺子珍孤身一人身处异国他乡,难免孤寂,便让李敏到贺子珍身旁陪伴她。
1936年冬季,贺子珍于陕北保安县的一处窑洞内诞下一名女婴。《西京杂记》里有这样的表述:“文君容貌出众,眉毛的色泽宛如远眺之山峦,脸颊好似芙蓉般娇艳”。
贺子珍与其女儿李敏在苏联共同生活了好多年,刚回到国内的李敏还无法十分顺畅地运用中文,于是就用俄文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里是这么表述的:
贺子珍的情绪并未出现明显波动。她只是在房间里不断地来回走动,嘴里小声念叨着:“主席身体之前不是挺不错的吗?怎么突然就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