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贺子珍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提出三个要求,中央批示:同意
1979年9月8日,位于天安门广场上的毛主席纪念堂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人,她坐在轮椅上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只是与别人不同,这位老人强忍着悲痛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1979年9月8日,位于天安门广场上的毛主席纪念堂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老人,她坐在轮椅上瞻仰了毛主席的遗容,只是与别人不同,这位老人强忍着悲痛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这盒烟怎么少了半包?”1953年寒冬的北京西花厅,李敏捧着外宾赠送的香烟盒满脸困惑。毛泽东放下手中的文件,摘下眼镜擦了擦: “都带过去吧,让你妈妈过过烟瘾。”这个细节像枚钥匙,开启了尘封在岁月里的特殊情感。当李敏将整条烟送到上海时,贺子珍正蜷缩在藤椅里,指尖
1927 年深秋,萧瑟的秋风裹挟着硝烟气息,34 岁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余部踏上井冈山的土地。在茅坪洋桥湖的谢氏民居里,他第一次见到了 18 岁的贺子珍。这个被称作 “永新一枝花” 的少女,褪去了传统闺阁女子的柔弱,身着笔挺的灰布军装,腰间别着双枪,正全神贯注
进入1954年这一年后,贺子珍的身体情况有点不太好。好在,贺子珍在上海与哥哥贺敏学和嫂子李立英一家住在一起。所以身体不好的时候,贺敏学和李立英一直陪伴在妹妹身边,精心照顾着她。贺子珍也感到很是温暖。
1984年4月,75岁的贺子珍因发烧,便血,住进了上海的华东医院,4月15日,李敏的丈夫孔令华正在辅导孩子们写作业时,突然接到紧急来电,是中办的电话:“贺子珍同志病重,已经为你们准备后飞往上海的机票,请你们全家马上到上海去。”
远在上海休养的贺子珍,也为此次会议感到激动。在会议上,毛主席进行了开幕词,题为《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多么令人喜悦啊!
1976年1月11日,上海永福路3号的客厅里,70岁的贺子珍吱呀一声推开藤椅,浑浊的眼睛紧紧盯着黑白电视机。
“大姐,咱们这就去北平!”1949年初春的哈尔滨火车站,贺怡拽着皮箱的革绳低声说着。站在她对面的贺子珍却纹丝不动,细雪正落在她斑白的鬓角上。这对各居东北三省的姐妹重逢还不足两日,命运的齿轮却已开始隆隆作响。
1936年冬,延安的保安窑洞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毛主席得知贺子珍生下了一个女儿,笑容满面,兴奋地告诉前来看贺的同志:“生了个大鸡蛋,小脸蛋,小嘴巴,跟子珍一模一样,长大肯定是个文静清秀的女孩!”
1936年,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为艰苦的革命岁月增添了一抹温暖。
“贺大姐,这栋小楼原是德国人建的壁炉,冬天保管暖和。”1947年初秋的哈尔滨街头,陈毅指着俄式建筑群里的米黄色洋房,顺手替贺子珍提起藤编行李箱。刚从苏联归国的贺子珍望着街边飘落的梧桐叶,突然抓紧女儿李敏的手: “你爸爸说没说什么时候能见?”
1958年这一年,李敏转眼间已经成为一个大姑娘了。想当年也就是1949年的时候,当时李敏刚刚来到北京,来到爸爸身边生活。当时的李敏不过才13岁左右。而如今,李敏已经22岁了,是个少女了,自然也有许多的心事。
在红色家族的后代中,贺子珍的外孙女孔东梅和外孙孔继宁的故事,堪称传奇。
今天提到贺子珍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可能会感到有点陌生,但是在革命年代,她可是妥妥的“大红人”。因为她是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1928年两人结为夫妻以后,贺子珍陪着毛主席度过了一段艰难的革命岁月。
不过,这答案来之十分不易,说起来可真是-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听罢总是让人热泪盈眶、热血沸腾。
“主席,子珍同志最近总在打听您南巡的行程。”1959年7月9日傍晚,曾志将汇报材料递到毛主席案头时,看似随意地提了这么一句。正在批阅文件的毛主席笔尖顿了顿,砚台里的墨汁在宣纸上洇开个铜钱大的墨团,他摘下玳瑁眼镜擦了擦:”二十二年了,见见面也好。”
1959年7月5日这天晚上,毛主席的卫士封耀松正在值班站岗。忽然,他看到毛主席朝着自己走来,于是封耀松立刻站直身子听候,准备看看毛主席是不是有什么吩咐。而毛主席之所以找封耀松,也确实有一点事情要说。
毛主席一生经历过无数风雨,但有一件事,他始终放在心里,甚至在多年后,依旧忍不住红了眼眶。1959年,庐山的一次会面,让他终于有机会对那个人说出憋了二十多年的一句话:“子珍,对不起。”而对方只是轻轻摇头,带着一丝自责低声回应:“是我不好。”这短短的几句话,承载了
1984年4月,身在北京的李敏突然接到一个从上海打来的电话。这通电话使她顿时崩溃大哭,原因是电话告知她,她的母亲贺子珍病情严重,她需要即刻赶往上海,并做好所有的心理准备。
1928年2月的一天,毛主席在象树庵的白果树下,向贺子珍说起了杨开慧,贺子珍晚年回忆这段经历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