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童年的纸飞机漂到了35岁,你是否怀念曾经那个怀揣梦想的自己?
当我们站在 35 岁的十字路口,童年的梦想可能已经随着成长而改变。回望来时的路,那些折过的纸飞机、写过的日记、看过的星空,都成为了我们人生路上的重要指引。
当我们站在 35 岁的十字路口,童年的梦想可能已经随着成长而改变。回望来时的路,那些折过的纸飞机、写过的日记、看过的星空,都成为了我们人生路上的重要指引。
记者丁一鸣、常河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张强、徐飞虎等人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首次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主动光学强度干涉技术合成孔径技术,实现了对1.36公里外毫米级目标的高分辨成像,实验系统的成像分辨率较干涉仪中的单台望
先是在5月2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与徐飞虎合作作为共同通讯在物理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X》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超越无中继器约束的实验模式配对量子密钥分发。该研究使用商用激光器演示了一个实用的高性能MP(模式配对)-QK
量子物理的公式被泼墨成山水长卷,超导量子计算机的金色外壳倒映着徽派建筑的飞檐翘角,一场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对话,正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区艺术教学中心上演。
4月27日,以“智链全球 徽映天下”为主题的2025全球徽商高质量发展大会隆重举行。大会由徽商总会、上海市安徽商会主办,得到沪皖两地政府及社会各界鼎力支持。
IBM公司CEO阿尔温德·克里希纳(Arvind Krishn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项投资承诺将确保IBM先进计算和人工智能中心的领先地位。IBM还称,该公司运营着全球最大的量子计算机系统群”。
1996年,当年轻的潘建伟站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实验室里,面对导师关于梦想的提问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我要在中国,建立一座世界顶尖的量子光学实验室。”那时,量子信息科学在国际上尚属新兴领域,而在国内,它几乎是一片未知的荒漠,甚至有人将其视为“伪科学”。然而,
1996年,一个来自浙江东阳的年轻人站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实验室里,面对导师的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
自18世纪以来,三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国际权力格局。1760年蒸汽动力学的发明、纺织业的机械化和冶金工业的变革促使英国一跃而成世界第一强国,为其建立日不落殖民地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中国科技领域呈现爆发式发展——从军事装备的跨越式升级,到民用科技的全球竞争,再到前沿科学的突破性进展,短短数年间,中国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这一现象的背后,是长期积累的厚积薄发、外部封锁的倒逼效应,以及全社会的创新觉醒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造假、造谬论的项目,政府除收回拨款外,罚同数额的款,该款项由项目组和依托单位共同承担;对于非不可抗力,实际成果与立项书承诺相差太远的项目,政府收回部分拨款,该款项由项目组和依托单位共同承担。
研究人员用一种低成本、低重量的“微纳卫星”(microsatellite),将一个加密密钥从中国传输至近1.3万公里外的南非,打破了长距离量子通信的新纪录。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彭承志、廖胜凯等,联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组成的合肥国家实验室卫星量子通信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单次卫星通过期间
从今年春晚的机器人到AI大语言模型DeepSeek,科技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世界。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科技……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词汇,如今正逐渐成为现实。
今年前两个月在顶刊发文一直很低调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直到上周才发表了2025年的首篇第一单位顶刊。本周,中国科大再接再厉,潘建伟院士带领团队在顶刊Nature带来了有关星地量子通信的最新重磅成果,中科大实现了Nature连续两周发文,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一天上午,在中科院那间学术氛围浓厚的会议室里,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气息。张启、潘建伟、施一公和杨振宁,一共四位院士围坐在会议桌前,他们的目光聚焦在桌上关于潘宗光争议言论的资料上,表情严肃而专注。
该校教师潘建伟、彭承志、廖胜凯等联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实现了多达100万比特的安全密钥共享。相关研究成果3月20
现在信息网络非常发达,通信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3月20日,中国在通信领域实现突破,将通信覆盖范围大大增加,甚至跨越了半个地球,将亚洲和非洲连接起来,12900公里卫星量子通讯网络的建立,背后是离不开潘建伟团队的,他们是怎样做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彭承志、廖胜凯等,联合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微纳量子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在单次卫星通过期间实现了多达1百万比特的安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