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快雪时晴帖》,我顿悟:人生至境,在从容处得自在
王羲之推开书斋的木窗,见雪霁云开,提笔写下二十八字:“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这封写给友人的短札,被后世奉为“二十八骊珠”,在台北故宫的展柜中流转千年。
王羲之推开书斋的木窗,见雪霁云开,提笔写下二十八字:“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这封写给友人的短札,被后世奉为“二十八骊珠”,在台北故宫的展柜中流转千年。
王羲之的《噉豆帖》是晋代书法艺术的珍贵遗存,尽管其内容简短,却蕴含了王羲之书法风格的典型特征与历史价值。以下从多个角度对此帖进行探讨:
“这张照片您总带在身边?”1942年初冬的恩施街头,随行人员望着邓颖超摩挲相框的手问道。寒风中飘来一声叹息:“她本该是温室里的牡丹啊。”镜头定格的是邓颖超与李秀文唯一合影,却道尽一位大家闺秀在时代洪流中的跌宕人生。
在历史课本与传统印象里,古代名人或是运筹帷幄的帝王将相,或是挥毫泼墨的文人雅士,形象严肃而遥远。但褪去光环后,他们也有充满烟火气的一面,甚至藏着令人大跌眼镜的“反差萌”爱好。今天,就让我们揭开历史名人的另一面,看看这些“隐藏技能”如何颠覆你的想象!
凌晨4点的紫禁城寒风刺骨,73岁的乾隆被太监三次呼声催醒。此刻996的社畜尚在酣睡,而这位盛世皇帝已开启日理万机的模式——日阅千份奏折、接见百名官员、处理边疆急报,甚至妃子侍寝都被严格计时。当我们抱怨加班时,不妨看看这位“十全老人”如何用极致自律,撑起1300
2022年初春,祝勇将30万字非虚构文学《故宫文物南迁》定稿交给编辑部,仿佛递来一卷沉甸甸的时空长轴。为捕捉这段历史的呼吸,作者踏遍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辗转辽宁、重庆、上海、四川等地,叩访文博前辈后人,更率纪录片团队重走南京、宝鸡、贵阳等地的南迁故
拿临摹来说,中国书画向来有师法古人的传统,而明清以后受到大粉头董其昌的影响,追星摹古之风更甚。
12月5日,《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4)》正式发布暨2025蓝皮书编撰项目启动活动在江苏南京举行。政产学研等各方面人士齐聚一堂,共话新媒体发展议题,一起探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主流媒体发展路径。本次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凤凰出版传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