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辛亥,民族丰碑!一批珍贵文物资料捐赠给辛亥革命博物院
为庆祝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5月14日,辛亥革命博物院与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联合举办“百年辛亥 民族丰碑”5・18 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
为庆祝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5月14日,辛亥革命博物院与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联合举办“百年辛亥 民族丰碑”5・18 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
在数字浪潮席卷生活每个角落的今天,当现代都市人于快节奏中寻觅心灵的文化栖居地,博物馆恰似一把钥匙,打开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过去与当下产生奇妙共鸣 。
物有光华,历久弥新博物馆,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记忆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见证者每一件文物都诉说着古老故事
为深化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知,厚植文化自信,5月8日下午,郑州26中组织七年级300余名学生走进河南省博物院,开展以“触摸中原历史,传承文化根脉”为主题的综合实践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参观与互动体验,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赓续文化根脉,讲好中国故事
近日,位于河北博物院前石家庄文化广场的“孔雀开屏”立体花坛景观,凭借独特造型吸引众多目光,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照片调侃该“孔雀”的冠羽像六把染色的扫帚,造型“太抽象”。
1961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撰写的《内蒙访古》。先生在文中深情地说道:“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
1961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撰写的《内蒙访古》。先生在文中深情地说道:“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因为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38件青铜器文物的修复工作顺利开展,91件青铜器文物被列为国家文物局重点修复项目;对基本陈列进行改造提升,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观展体验。我们将切实扛起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历
灵渠博物院近期迎来了一位机器人馆员“小灵”,它能为游客提供问答咨询、智能讲解,还可为游客提供拍照表情包、播放音乐娱乐等。上岗不足半月,“小灵”就收获了众多游客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好评。
松下听泉图(局部)20世纪30-40年代作 纸本设色 70×31.5cm黄大成先生、黄大德先生捐赠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江岸停舟图20世纪30-40年代作 纸本水墨 30.8×123.8cm黄大成先生、黄大德先生捐赠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陶渊明诗意图20世纪40-50
“五一”期间,河北博物院线下15个陈列展览将全部对公众开放。观众可以走进南区三楼东北展厅的“石器时代的河北”,探寻远古人类文明的踪迹;在南区二楼东侧展厅的“大汉绝唱——满城汉墓(下)”,领略汉代的辉煌。此外,“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曲阳石雕”“名窑名瓷”等展
“五一”期间,河北博物院线下15个陈列展览将全部对公众开放。“石器时代的河北”“大汉绝唱——满城汉墓(下)”“慷慨悲歌——燕赵故事”“曲阳石雕”“名窑名瓷”等展览,将带领观众领略河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文明遗迹。除了常设展览外,假期期间还有多个临时展览不容错过
4月23日至25日,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在杭州余杭举行,100多位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博物馆馆长、文化项目策划人和国际组织代表相聚在良渚,以发展、科技、教育等主题展开积极讨论。
近日,由中华书局联合湖南博物院、抖音平台共同打造的“帛书里的中国智慧——《道德经》数字活化直播盛典”跨领域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这场采用“文物实景 + AI交互 + 学术讲解”模式的沉浸式直播,通过抖音平台进行放送,累计观看总人数达50万,最高在线人数达5.8万次
日前,“中博热搜榜”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热门博物馆百强榜单,陕西7家博物馆入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位列其中,上榜2025年第一季度“百强考古遗址博物馆前50”榜单。
4月18日,湖南博物院发布“五一”假期公告: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参观需求,湖南博物院本院五一劳动节假期将延长开放时间至20:00,现将相关情况通告如下:
2024年,湖南博物院在开放的311天中,累计接待观众超490万人次,高峰期单日预约人数达2万人,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文化地标。文物故事和周边开发,令诸多考古冷知识、搞笑梗屡屡冲上热搜,助推湖南博物院的知名度不断提升。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罗奇出席活动表示,最重要的就是让所有的老百姓都知道有“中国传统色”这一回事情,当这个概念深入到人们心中时,对于传统色的运用、开发,也就不用担心。
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夏日,河南商丘的一位农妇正在稻田里插秧。中午时分,同伴们都去田边吃饭了,她却想多干会儿活。就在这时,她的锄头突然碰到了什么硬物。
一千多年前,北周大司马独孤信因盖章繁琐而造26面煤精石印时,他或许没想到,后世的人们热衷于流连博物馆,像唐玄奘手持通关文牒一样,一路盖下去,在各大博物馆开启了一段“盖帮子弟”的全国之旅。当人们遇到安博印社,一段美好的缘分在印章挥动之间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