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长箴,著名纪录片导演、剪辑师;1997年大学毕业入职央视,先后在《半边天》和《人物》等栏目担任编导;2005至2009年,参与奥运会、世博会等国家项目宣传工作;2011至2012年,担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舌尖上的中国》执行总导演;2015年,受聘于中国传
提起任长箴,许多人的印象难免不是简历式的,比如我们之前介绍她的身份时,经常采用的那种格式——
任长箴,著名纪录片导演、剪辑师;1997年大学毕业入职央视,先后在《半边天》和《人物》等栏目担任编导;2005至2009年,参与奥运会、世博会等国家项目宣传工作;2011至2012年,担任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舌尖上的中国》执行总导演;2015年,受聘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实践课特邀讲师;除《舌尖上的中国1》之外的代表作品,还有《生活万岁》、《第一人称复数》和《他乡的童年》,以及担任剪辑指导的《极地》等。
授课时的任长箴老师
类似介绍,固然能在最短时间内形成认知,却也容易让人忽略她在现实中更立体的形象。比如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时,学生在课程结束谈及她时,都有助于让我们勾勒更全面的任长箴老师。
在《任长箴纪录片工作坊》第22期就要开课 (2025.1.4-1.5) 之前,我们就从上述两个层面,尝试还原“最受欢迎的讲师”的任长箴,她在作品和镜头之外的生活形象——需要强调的是,“最受欢迎的讲师”这个称呼,并非我们自封,而是迄今为止21期课程、近千名学员一致评选的结果。
课堂上的任长箴
以“纪录片工作坊”为名开班授课的任长箴老师,在课堂上授业解惑时,从来不故弄玄虚、搞一些花里胡哨甚至是过时的东西。我们以任长箴老师此前的某次课程里,讲到纪录片拍摄中遇到“前期调研”的问题时,创作者经常出现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应对之策为例。以下为课程实录。
纪录片拍摄之前,需要充分的前期调研。一部纪录片的调研工作,会给一部片子的成功奠定50%的基础。关于调研,需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调研,为什么这么重要?调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调研是给一部片子的拍摄做准备,准备越充分,越节省拍摄时间,调研越准确,拍摄的就越到位。
授课时的任长箴老师
2.调研 和 “踩点儿” 有什么不同?
“踩点儿”只是调研中的一个小部分,我将“踩点儿”称为田野调查,可以理解为发现好看的地方,寻找美术背景。但真正的调研在“踩点儿”之前就必须已经开始了。
3.调研干什么、找什么?
调研是为了找选题、拍摄场景、人物和他们的人际关系,以及了解人物活动的范围、说话的方式等等。不同的题材,调研的方向也不大一样。
授课时的任长箴老师
纪录片调研基本分为以下步骤:
1.纸面调研
通过图书、网络、获取你要查找事物的基础认知,积攒原始信息,找图片、拍摄方向、视觉亮点。我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时,带着调研组,翻阅了从1995年到2011年所有出版过的《国家地理》《华夏地理》《炎黄地理》这一类杂志,从上千本杂志中寻找基础线索。
很多人以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个美食纪录片,其实它是个关于中国国家地理的人文纪录片,各地方的地理人文,导演必须全部了解和掌握。
我的经验是网上的资料查起来快,但是不如书里的资料含金量高,所以还是要看书。
这个纸面的调研我们做得比较充分,在外出调研之前,凭借这些杂志,《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分集拍摄大纲就已经图文并茂地出来了。
授课时的任长箴老师
2.线人调研
根据需要拍摄的大致方向,找有资源的人打听,顺藤摸瓜。
比如,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卖黄馍馍的老黄,就是拍杂粮的导演到了陕西绥德跟县委食堂采购员打听来的。
3.田野调查
到事件发生地,到第一线去寻找人物,采访沟通,取得人物对导演的信任,达成拍摄意向。和人物越信任,拍摄会越顺利。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朋友,如果拍摄是在你们第五回见面之后,你所拍到的内容一定不一样。
4.样片拍摄
样片也是调研的一部分,因为没有影像就很难说服领导或者甲方你到底要拍什么,用影像提案阐述,最能说服他们支持你的想法。
总之,前期调研是为了做准备,准备是为了不焦虑。前期调研是一件非常值得付出的事情,是拍摄好一部纪录片的基础。
任长箴纪录片工作坊学员
任老师不仅对具体问题做出了分析,还给出了建设性的解决策略。从中可以看出,作为「益起映创」最受欢迎的导师之一,任长箴老师传授给学员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她结合自己30年的创作与拍摄经验,以及对创作本身的研习与体悟,系统地分享的纪录片创作全流程的方法、技巧与视野。
也就是说,在“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之间,任老师从来都选择的是后者,而且每次分享都是根据最新的行业动态,和自己最新的观察体会总结而来。
比如在2025年1月4日即将开课的《任长箴纪录片工作坊》第22期里,任老师就特意引入了时下最具影响力的“短视频”视角——跟历来批评短视频浅薄的思路不同,任老师在这里看到了更大的潜力和价值。用她的话说就是:批评短视频浅薄的举动,本身就很浅薄。
学员眼里的任长箴
除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还有另一句话特别适合授业解惑时的任长箴老师,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一点从上述摘录的部分课堂讲演实录就能窥测一般。
正是因为这种学者兼长者的儒雅风范,让任老师成了我们的师资力量中,被学员公选为“最受欢迎的讲师”。我们可以从学员群的部分聊天截图来管中窥豹。
在所有关于任长箴老师的学员评价里,最让工作人员动容的文字,来自此前某位学员在自己个人社交平台的推送,我们节选部分、收录如下。
开课第一天,我几乎是到达后浪最早的学员。略显忐忑的等待过后,工作人员开门,引我们走进教室,找各自的座位。差不多刚刚坐下,任老师走了进来。黑T恤、短发、微胖,笑容和蔼,看不出什么艺术工作者的桀骜范,也没有什么主流大导演的高高在上。一进门任老师便和几个熟识的学员、工作人员打招呼。后来才知道,这个班里复听的比例非常高,我前排的一个同学已经第四次来听任老师的课程了。同学陆陆续续的进来,开课时间快到时,我回头看了一眼后排,给我们开门的几个后浪的工作人员拿着端着笔、本整齐的在教室最后坐了一排。我小人之心再次发作,心想不会是学员不够,工作人员来凑吧,这班得有多少托儿。
正式开课,任老师做自我介绍。她一边摆弄电脑里的课件一边笑嘻嘻和大家打岔,她笑称自己是「主流媒体中成长起来的非主流导演」。关于任老师的自我介绍,《舌尖》肯定是躲不过的话题。任老师将如今几乎成为业内标杆的《舌尖1》称之为一次「以欧美先进的纪录片理念为基础的在国内尚未实践过的纪录片实验」。文艺圈里夸夸其谈的神棍、老法师并不少见,所以这句话听得我将信将疑。但这些疑问并未坚持太久,紧接着任老师提出下一个观点,为什么我们的纪录片不好看?一部好纪录片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任老师给出的答案是「价值观」。她说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价值观来支撑,而这个价值观即爱与真理。
对于我这种“情怀狗”而言,这个答案深得我意。前些日子看到一部本地获奖的微电影作品,导演算是我的兄弟。我也懂人艰不拆的道理,可有时我真想问问他,你拍的出的这些故事,你歌颂的这些情感,你信吗?甚至我坚定的认为,价值观是支撑一切创作的基础。你可以有华丽的画面,绚烂的特效,但如果你的价值观缺失,你的整个作品是立不住的,是没有办法打动别人的。任老师给出这个概念时,我一下理解到《舌尖1》为什么会与众不同。即它的本质是一部,美食外衣下的人文纪录片。美食可以给你感官刺激,但真正从情绪上触动你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人物,是故事。如果一碗红烧肉就可以满足一个人的所有的情感需求的话,那这个世界可太简单了。
工作时的任长箴老师
任老师第二个打动我的观点是在聊及「创作与生存的关系」。任老师坦言,人需要生存,所以她昨夜还在拍摄红烧猪蹄,但她也承认并告诫大家「无节制的拍摄红烧猪蹄会逐步摧毁自己的创作能力」。说起这个,我突然想起我的一个做设计的兄弟。年轻时,从宜家零零碎碎淘一些便宜货,就能把自己的小房间装饰得有模有样。这些年他成长为我们当地最著名的室内设计师,拿奖赚钱,不亦乐乎。我见过他最近的作品,一个充满物欲的茶室。尽管我们见面时,他一直在给我强调自己的设计理念,但这些作品里的个人妥协或对于金主无聊审美的献媚,兄弟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吗?人跪久了,大概也就忘了站起来,而且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选择下跪。
又想起课堂上的一个小插曲,一个同学做了一部关于公益的宣传片,20分钟的片子,片头将近两分钟的内容在为甲方歌功颂德。片子放到2/3,任老师当即喊停,毫无避讳的告诉同学,片子要改,并直言片子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是真正对于残疾儿童的关怀或是仅仅为甲方唱一些高调。那天课程的最后,任老师拿出了她为某市官媒举办的城市宣传片的提案大会所做的片子来给我们看。关于那个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我们没有看到关于历史的肉麻抒情,没有看到文化名流的伪善嘴脸,甚至没有看到那座城市引以为傲的园林、古刹,里面只有一个个生活在那里的平常的人们,就像你家隔壁的张大哥或是王阿姨,不光鲜,但你明白他们才是一座城市的全部。
工作时的任长箴老师
坦白说,在两天20个小时左右的相处中,我很难告诉你我真正学到了什么技术层面的方法,那个写满了快十页的笔记本上的内容,真的需要我这种毫无纪录片创作经验的笨蛋好好消化一阵。但必须承认的是,就在这20个小时的相处中,这个微胖的、衣履并不光鲜的老姐姐,几乎刻刻在洗礼着我的内心。我在回程的火车上,和老赵讲「若我现在还能年轻十岁,不给钱也要去给任老师当个小弟」。
最后一段话,写给任老师,谢谢这个夏天与您相遇。说人话、不妥协、价值观、爱与真理,老师,我记下了。
任长箴
从上述引用的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任长箴老师带给学员的心灵震颤,它已经不只局限于纪录片,甚至拓展到更广阔的人生和价值思考之上。
在2025年1月4日即将开课的《任长箴纪录片工作坊》里,任老师将结合时下的“短视频热”,分享自己对纪录片拍摄的认知与心得,包括选题调研、创意策划、结构设计、故事讲述、拍摄剪辑、录音文案等,既有创作思维,又有实操技能,既能高屋建瓴提高认知与理念,又能脚踏实地落到实操中的每个环节。
本课程适用于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也适用于拍短视频、录播课、写文章、做访谈等种种新媒体创作,甚至适用于用理解故事的方式理解世界和人生,从而重塑个人生活,因为“故事的基本要素,其实就是人生的基本要素”。
益 起 推 荐
bilibili课堂 有更多益起映创优质线上课
来源:进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