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次在甘肃天水伏羲庙的西北五省戏曲展演活动,可谓是西北戏曲的大亮相大比拼,俗话说,“到底有没有两把刷子,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这次在甘肃天水伏羲庙的西北五省戏曲展演活动,可谓是西北戏曲的大亮相大比拼,俗话说,“到底有没有两把刷子,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万众瞩目的安万剧团,参加了折子戏汇演。之前,安万也在直播间说了,“本不打算自己去,派肖国峰去参加”,最后在主办方的诚邀下,安万自己带队去参加了。
然而,大家都在期待看网上的高清直播时,某三阳川却没有直播,引来网上许多质疑,甚至恶意谩骂。那我们来聊一聊,某三阳川有没有直播的义务?直播行业里还有什么门道?
面对网络上的质疑声音,主播霍某及时回应网民,理由是:一是接当地天气预报说28日有大风天气,为了安全就取消了直播;二是预计28日观众超多,摄像机正好位于安全通道上,既影响后面观众看戏,也不利于安全疏通。
而且,某三阳川还强调,“头一天晚上,直播车架子都搭好了,被主办方叫停”。也就说明,要不要直播,是主办方的行为,其实和网传的一些说辞是不一致的,并没有那些所谓的“爱恨情仇”。
架子确实很高
另据网友证实,天水融媒、秦州融媒也没有直播。所以,以上的解释是可以说得通的。
那我们不禁要问,人家到底有没有直播的义务?凭什么不直播就要招来质疑谩骂?
某三阳川是一家自媒体传媒公司,凭着近几年来直播秦腔演出,出了名,做大了平台,收获了粉丝。
既然是民营企业,人家当然要以盈利为目的,这是无可厚非的。靠什么盈利呢?
第一,直播是不是免费的呢?没有当面考证,不好下定论。但是一般的活动,请来媒体直播,都是要付一定的宣传费用的。
第二,直播间的收益。很多人都不了解,为啥现在年轻人不上班,“人人都在搞直播”。直播是有收益的,直播间接受的礼物、打赏,甚至点赞、互动,乃至直播时长、流量等,都与主播的收益息息相关。
第三,带货收益。这个容易理解,不过多解释。
第四,某三阳川还有一项收益,就是直播秦腔演出的录制视频,他制作成了U盘,据说价格不低。
网上销售的秦腔录像U盘
有的人说,人家说自媒体主播,要不要播,人家自己定。其实是不对的。
总的来说,要不要直播,肯定是主办方定。真的不是霍某自己定的。如果主办方要求直播,那就要播,履行合同就是义务。
大家有没有发现,你到各大剧院剧场去看戏、看话剧、看舞剧,都不让录像。为什么呢?
归结起来,就是保护演出方的知识产权。
有人不理解,这还有知识产权?那剧本创作、舞美灯光设计、舞台布置、演员现场演绎,是不是主创团队的劳动成果?是不是有创作者的版权问题?
为啥现在某三阳川可以光明正大地直播?其一,就是主办方在活动合同里,就明确了直播问题,相当于征得了著作权人的同意,法律上称作“信息网络传播权许可”。其二,需要通过网络直播形式,扩大秦腔的形象,扩大活动的影响。
其实,我觉得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通过直播间直接录制的U盘。
过去,老艺人都是通过唱片公司灌制唱片、碟片。这里面肯定有版权问题,如同出版社出版书籍一样。
那么,直播间直接录制的录像U盘,剧团或者艺人们,有没有获得一定的“稿酬”呢?我估计,目前可能还没有。
所以,我关注的是,这一领域的规范立法问题,因为这其中隐藏着许多隐形纠纷、甚至矛盾问题。
因为,很多事情,不能只靠情怀去干,要以正确的方式干正确的事。
怎么规范和立法呢?对于录像者来说,有录像制作者权、复制权和发行权。对于剧团和演员来说,涉及剧本、音乐、表演等多种版权。这是比较专业的法律问题,不再展开。
总的目的,是通过立法和规范,更好地保护秦腔艺术的版权,提升直播内容的质量,促进秦腔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
安万经常说,“我戏唱的一般,我是个玩网络的”。
唱戏水平,大家有目共睹。玩网络,也玩的很好,至少,让这个民营剧团靠网络火了起来,养活了剧团近二百人。
安万在直播间说,已经派儿子去新加坡专门学习去了,而且要买一套设备。看来,安万是要把直播间和现场直播都搞起来了。
西安易俗社已经启用自己的直播平台了
知者因时而变,明者随事而制。要能充分驾驭其中的风险,驾轻就熟,才能勇立潮头、引领潮流。
来源:秦苏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