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调研滇缅公路遗址之前,我曾经想,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怎样的一条公路,怎样的筑路大军,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有如此深远的意义。今年,我跟随阿昌族前辈尹老师重走了滇缅公路。站在惠通桥锈迹斑斑的钢索旁,触摸着桥墩上密布的弹孔,怒江水在桥下奔涌而过,涛
在调研滇缅公路遗址之前,我曾经想,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怎样的一条公路,怎样的筑路大军,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有如此深远的意义。今年,我跟随阿昌族前辈尹老师重走了滇缅公路。站在惠通桥锈迹斑斑的钢索旁,触摸着桥墩上密布的弹孔,怒江水在桥下奔涌而过,涛声中似乎夹杂着80多年前的号子与枪炮声。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滇缅公路如一条灰褐色的缎带,如今正以另一种形态向今人诉说着历史的重量,在新时代的晨光中依然散发着历史的温度。当现代汽车在平整的柏油路上疾驰时,车轮碾压的不仅是筑路者用血肉铺就的路基,更是一段需要被重新解读的文明密码。遗址不是历史的残片,而是民族记忆的活体标本。
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8月,滇西的20多万各族人民组成的筑路大军,克服困难、舍生忘死,只用9个月时间,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成功抢修了一条全长1146.1公里、让中国与外部联系的重要运输通道。
筑路的代价是巨大的。滇缅公路要翻越横断山脉,横跨大江大河,又途经瘴疠区,在当时筑路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工程的艰苦无可比拟。当时云南的青壮年大都已开赴战场,修桥筑路者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而正是这些老弱妇幼创造了中国筑路史上的奇迹,打通了抗战生命线。没有先进的机械,他们就用锄头、铁锤等;没有水泵,他们就用水车;没有重型压路机,他们就用石碾子;他们用烧石灰黏土代替水泥,用“黑火药”代替炸药……9个月的生死鏖战,伤者2万余人,3000人长眠于滇缅公路上。这条公路的每一寸路基、每一段弯道,都浸透着滇西人民的血汗,都镌刻着中华民族的不屈。
距离惠通桥30多公里的松山战役遗址的密林深处,战壕网络依然清晰可辨。交通壕里刃口卷曲的半截生锈刺刀诉说着惨烈的白刃战。一棵直径2米的榕树树干里至今嵌着38块弹片。在松山战役遗址的战壕中俯身,指尖触碰到的不仅是风化的弹片,更是一段被战火淬炼的文明记忆。这条贯穿横断山脉的抗战生命线,在硝烟散尽后的第80个春秋,将战争创伤转化为文明对话的特殊场域。
在滇缅公路历史博物馆,陈列着民工们用过的鹤嘴锄、马灯和草鞋。最特别的展品是个装过青霉素的小玻璃瓶,瓶身用毛笔写着经手人登记信息。这种对生命的敬畏,让战争阴云下的人性之光显得愈发璀璨。在腾冲来凤山下的滇西抗战纪念馆,陈列着6000多件文物与1000多张照片,让滇西抗战的画面重现观众眼前。馆内收藏的重机枪、飞机残损部件、收音机、公文包等重要藏品,印刻着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在潞江坝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公路馆里,陈列着当初修筑滇缅公路的石碾子、当年在炮火中南侨机工驾驶的汽车,缅怀着滇西军民勇赴国难、视死如归的悲壮;在畹町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16米高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庄重矗立,纪念馆的实物、文字、图片等立体再现了3000多位南侨机工穿越滇缅公路运输各类物资和兵员,出生入死、支援抗战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在龙陵抗战纪念馆,玻璃幕墙倒映着松山战场,文字、图片、实物、模型及影音相结合,呈现了滇西龙陵抗战历史的全过程,再现了革命先烈奋起抗战的壮烈情景。
暮色中的滇缅公路遗址群宛如一部打开的文明启示录。晚霞将惠通桥铁索镀成金色,这条满是伤痕的文明脐带,用锈蚀的勋章讲述着战争的创伤。在这个文明冲突不断加剧的时代,滇缅公路遗址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生动的注脚——真正的文明进步,不在于征服自然或消灭差异,而在于学会在历史的废墟上播下和平的种子,让每一道历史的印记都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
重走滇缅路,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滇缅公路是一座抗战的丰碑,人们用不同的方式缅怀着与滇缅公路有关的历史。历史的烟云,不会因岁月冲刷而轻易消散;精神的丰碑,只会在时间流淌中熠熠生辉。穿过了最崎岖的山区,跨越了最陡峭的悬崖,翻越高黎贡山,蜿蜒上千公里的滇缅公路,亦如镌刻在滇西高山大地间的英雄纪念碑,屹立于中国人民的心中。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滇缅公路建成距今也已有80多年历史。在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各民族以保家卫国、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心中的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他们汇聚成一个共同体,用自己的智慧、勇气与血汗筑造了举世瞩目的滇缅公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华各民族形成了共同的国家记忆与民族记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意识也深深融入各民族的血液中。因此,滇缅公路既是一条中华儿女抗击外侮之路,更是一条追求民族自由、民族团结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滇缅公路承担着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其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