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这个追求“眼球效应”的时代,读书似乎也难以逃脱被过度包装的命运。各种花样翻新的形式,正一点点掩盖读书原本纯粹质朴的模样,然而,静下心来思考,读书,其实简单就好。
王宗涛
在当今这个追求“眼球效应”的时代,读书似乎也难以逃脱被过度包装的命运。各种花样翻新的形式,正一点点掩盖读书原本纯粹质朴的模样,然而,静下心来思考,读书,其实简单就好。
且看校园里组织的一系列读书活动,其本意无疑是美好的,旨在播撒阅读的种子,激发师生、家长对书籍的热爱。就拿孩子们的童话故事分享来说,为了制作出精美的视频,从出镜时的服装搭配要贴合角色,小到一个蝴蝶结的系法、头发的梳理样式都有讲究;表演时不仅要脱稿,还得配上生动的动作,力求在多个精心布置的场景间切换自如;后期制作更是不遗余力,字幕的字体、颜色、大小反复调试,背景画面要与故事主题严丝合缝,背景音乐的音量也要精准控制,不能喧宾夺主。教师研读经典如《论语》,同样被要求以精致视频呈现,讲究拍摄角度、剪辑手法,教研组反复打磨脚本,力求展现出高大上的“学术范”。还有学科组的读书分享,体育组录制视频前,老师得提前安排战术一般规划录制流程,从场地选取到动作设计,都得细细斟酌,只为不与前面的分享重复,能“脱颖而出”。
不可否认,这些用心打造的形式确实能在第一眼抓住观众眼球,可当读书被包裹在这层层“华丽外衣”之下,一些问题也悄然浮现。孩子们和家长忙于筹备这些外在形式,精力被大量分散,在正式分享前,反复排练动作、调试设备,焦虑于画面是否完美,却来不及深入体会童话故事中的爱与勇气、成长与蜕变。老师们在策划视频时,将大把时间花在剪辑技巧、画面呈现上,真正用于研读经典、感悟孔子智慧的静谧时光被大幅压缩。
放眼校外,社会上的读书“形式热”更是高烧不退。走进一些所谓的“网红书店”,装修得美轮美奂,书架设计成各种奇特造型,灯光打得极具氛围感,人们来到这里,拍照打卡的兴致远超读书本身,捧着一本书在精致角落摆拍,随后便将书匆匆放回,知识并未入脑入心。各类读书打卡社群里,成员们每天忙着上传精修图片、配上文艺文案,记录的不是阅读感悟,而是完成任务的“证据”,为了坚持打卡而走马观花阅读,一旦结束打卡,书本也随之被束之高阁。还有些人热衷于购买精装书,看重的是书皮的质感、烫金的字体,甚至为了书架美观按颜色、尺寸排列书籍,书成了装饰品。
但读书的真谛从不在于这些外在的浮夸。回溯历史,匡衡凿壁偷光,仅借微弱烛光,沉醉于书中知识,哪有什么灯光音效辅助;车胤囊萤夜读,凭借点点萤光,在简陋环境中与古人对话,无需场景切换、字幕提示;宋濂求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仍全神贯注诵读典籍,不顾衣衫破旧、环境艰苦。他们在质朴简单的读书过程中,汲取知识养分,实现精神升华。
于当下的我们而言,读书应是忙碌生活中的一片宁静绿洲。一本平装书,在通勤的地铁上翻开,随着文字穿梭于故事世界,忘却周围拥挤;午休间隙,伴着窗外鸟鸣,沉浸于散文诗意,不被形式所累,只让思想自由驰骋。让读书回归简单,抛开那些华丽却空洞的包装,如此,方能在字里行间品味人生百态,让书香真正浸润灵魂,在简单之中,收获阅读最纯粹、最持久的馈赠。
来源:山茶花开旗袍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