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春季,苹果总会例行更新一下MacBook Air系列,就像是一次“点到为止”的例行升级。这次搭载M4芯片的新款也不例外,外观设计几乎没有变化,如果不是那抹新增的天蓝色,很难一眼看出它和上代有什么不同。依然是熟悉的无风扇轻薄机身,依然是超长续航的日常表现,但
每年春季,苹果总会例行更新一下MacBook Air系列,就像是一次“点到为止”的例行升级。这次搭载M4芯片的新款也不例外,外观设计几乎没有变化,如果不是那抹新增的天蓝色,很难一眼看出它和上代有什么不同。依然是熟悉的无风扇轻薄机身,依然是超长续航的日常表现,但在芯片性能、连接拓展乃至外观细节上,苹果还是做了一些小幅但实用的升级。尤其是这次新增的天蓝色机身,质感出众,也更具辨识度。
尽管MacBook Air这些年升级的核心依然是处理器性能的提升,但是综合外观设计、机身重量、产品性能来看,MacBook Air M4依然是目前最值得推荐的轻薄笔记本电脑。特别是对出差党来说,它能带来足够强大的性能同时又尽量可以保让你轻装出行,这篇文章就从日常使用的角度出发,聊聊我对这台新MacBook Air的一些真实感受。
外观与配色:新增天蓝色,低调也好看这代MacBook Air最大的外观亮点之一,就是加入了全新的天蓝色机身。相比上一代的银色、星光色、深空灰色以及午夜色四种配色,这次苹果将深空灰色取消,换成了全新的天蓝色设计。这个蓝色更深沉低调,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微妙的光泽变化,辨识度非常高。全铝一体化机身延续了上代极致轻薄的设计,13英寸版本仅重1.24kg,随身携带几乎没有负担。
新款采用M4芯片的MacBook Air外观上和上一代完全一致,无论是机身尺寸还是重量都没有任何变化。实物比官网图更显低调,这个蓝色调的很好看,不夸张但略带一点灰调和金属感,在不同光线下会有微妙的冷暖变化,和银色、深空灰比起来,更有辨识度但不跳脱,属于那种“看着越久越喜欢”的类型。
金属磨砂质感依旧细腻,日常使用不太容易沾指纹或油迹(比午夜色友好很多),键盘区域也是熟悉的黑色按键+同色掌托,整体观感干净利落。
如果硬要从设计上找一找MacBook Air M4和上一代的区别,估计除了机身颜色的区别外唯一能看出来的就是键盘区静音键的“小变化”了。新款的MacBook Air M4在静音键的icon上给到了一条斜线,相比之前的静音键只画出了“没有音量”的设计,更加直观。
实话说我确实经常被MacBook上的这个静音键搞晕,经常在想静音的时候按到音量减小,这次换成了更方便识别的图案还是挺好的。
从上图可以看出,午夜色的整体观感更深沉,偏墨蓝或灰蓝,质感确实很高级,但最大的问题也一目了然就是易沾指纹和油渍。尽管上一代的午夜色已经相比M2芯片的机身好了很多,但是长时间使用还是会留下明显的痕迹,清洁频率也不得不提高。
而天蓝色的出现,不仅不会有指纹残留的风险,新的配色也会让人看到你用的就是最新款MacBook Air M4。
性能测试:M4芯片的实际跑分表现外观虽然没啥变化,但M4芯片的性能提升是实打实的。这次我们测试的是高配版本,也就是10核CPU+ 10核GPU的MacBook Air M4。从架构上看,M4采用第二代3nm制程,能效比更优秀,官方宣称相比M2提升最高可达35%。
但这些官方对比的是M2芯片,我们也顺便对比了下和M3芯片的变化。测试了包含CINEBENCH 2024和GeekBench 6,来看看它在CPU与图形性能上的真实表现。
实测中,MacBook Air M4在CINEBENCH 2024中的成绩如下:
单核得分172分,确实是最强单核,领先 M1 Max、M1 Ultra等高端芯片一大截
多核得分556分,考虑到它是无风扇轻薄本,这个表现也已经非常稳健
GPU 跑分为3382分,虽不及Pro级芯片,但在轻薄本中依然具备竞争力
得一提的是,单核172分的成绩拉开了与M系列前几代的差距,说明苹果在M4上针对轻量工作负载,比如如网页渲染、文档处理等做了大量优化。日常使用中,几乎所有基础任务都会更加丝滑。
在Geekbench 6的测试中,MacBook Air M4的成绩同样不错:单核跑出了3643分,多核跑出了14724分。
对比去年搭载M3芯片的 MacBook Air,MacBook Air M4实现了大概19.2%的单核性能提升和约24.2%的多核性能提升,属于一次非常扎实的性能提升。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M4的多核性能几乎追平了上一代M3Pro的水平,而它依然保持着Air系列一贯的轻薄设计和续航优势。从使用体验来看,不管是日常多任务处理,还是中等规模的图像修图、音频混音、视频转码等工作流,M4都已经能够胜任,甚至某些时候完全可以代替Pro的工作场景。
GPU表现也有提升,Geekbench 6的图形测试中,M4芯片的GPU也有明显进步:
OpenCL得分:35840,相比M3的30376分,提升约18.0%
Metal得分:55181,相比M3的47259分,提升约16.8%
虽然不是大跨步提升,但在Air这样无风扇的轻薄本中,GPU性能依旧能提升接近20%,说明M4的能效架构优化做得非常不错。无论是在图像处理、视频剪辑加速,还是一些AI运算与游戏中,这样的进步都能带来更流畅的体验。
日常使用体验:从修图到剪音频都能胜任跑分虽然看起来还可以,但决定一台设备好不好用,最终还是得回归到日常工作和娱乐的实际表现。所以我也实际体验了下这台MacBook Air M4日常进行照片修图、音频后期剪辑、文档撰写、轻度游戏等的感受。
照片后期其实并不算Air产品用户的核心功能,因为在很多人的经验认知中,视频剪辑、照片处理等其实更偏向“Pro”系列的产品定位。不过实际上,从我自己使用MacBook Air这些年的的感受来看,单说修图,MacBook Air其实并不比Pro要弱很多。
由于工作的性质我会需要拍摄大量照片,并且有很多出差和移动办公的场景。因此对我来说MacBook Air相比MacBook Pro轻的那几百克的重量非常重要。因此同样是作为工具使用,尽管Pro芯片的性能要强上一些,但我还是更愿意带MacBook Air出门使用。
我拿一个极端项目举例。在我日常的照片后期处理流程中,哈苏中画幅相机的1亿像素RAW格式原图算是对笔记本性能考验比较高的了。一般来说使用X2D 100C拍摄的3FR格式原图单张照片大小在200MB以上,因此对普通的轻薄笔记本来说对这类照片进行处理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无论是单张修图还是批量操作,如果再加上需要降噪、蒙版处理,很可能直接闪退崩坏。
实际使用MacBook Air M4上的CameraRAW导入X2D 100C的一亿像素原图,我实际测试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没有任何卡顿和问题,即使是针对这个像素级别的原图进行AI降噪,一张一亿像素的照片也只需要大约3分钟的时间,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除了照片后期,音频处理也是很多日常工作中的另一个高频场景。现在很多人都有播客录制、Vlog配音等内容创作需求,而这些工作很多时候都不可能在固定工作室里完成,因此设备的便携性就变得尤为重要。
实际使用MacBook Air M4连接便携录音设备进行现场录音数据整理的场景,可以搭配Logic Pro或 Audition,即便身在酒店、咖啡馆,也能完整处理多轨录音、添加插件、同步剪辑,对经常需要外出的内容制作者非常友好。
我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处理一些规格较高的素材,比如24bit/88.2kHz的多轨录音,以及32bit float格式的实地环境声、乐队演出录音文件。这些素材的体积大、轨道多,对处理器的实时响应和内存管理都有一定要求。
在Adobe Audition中进行剪辑时,通常会叠加多个动态处理器、EQ 曲线、降噪器等效果器,MacBook Air M4不仅在多轨实时监听时几乎无延迟,而且整个过程波形加载迅速,插件响应流畅,系统资源占用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特别是因为它是无风扇设计,无论是录制还是剪辑都不会有风扇噪音的干扰。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MacBook和游戏这两个词完全处在平行宇宙当中。不过最近几年,苹果开始重视游戏生态,加上最新版本的Crossover支持更加稳定的Windows 程序兼容运行,事情开始发生变化了。
这台搭载M4芯片的MacBook Air已经可以在Crossover上运行不少Windows 平台的游戏,甚至包括《黑神话:悟空》。实际体验相当流畅,1080p分辨率下中等画质可以稳定运行,配合蓝牙手柄来玩实际感受非常不错。
虽然Mac平台的游戏生态还在完善中,但对很多“偶尔想玩一会”的用户来说,现在的MacBook Air M4已经能带来非常不错的体验了。对于从未想过“Air 可以打游戏”的人来说,它已经悄悄变得“可玩”了。
价格与购买建议:起售价下调,16GB起步更实用这次 MacBook Air M4 的定价非常有诚意,13英寸基础款起售价为7999 元(16GB + 256GB),相比上代M3足足便宜了1000 元,同时内存也从过去的8GB升级到了16GB起步,对实际使用体验的提升是实打实的。更重要的是,在国补政策支持下,平台还可额外叠加700~1000元的国补补贴,现在入手还是很合适的。
总的来说,MacBook Air M4更适合那些注重便携性、静音体验,同时又需要一定生产力输出的用户,比如学生、内容创作者或自由职业用户。16GB起步内存让它足以胜任中度图像和视频处理,推荐选择512GB或以上的储存空间。13英寸版本更轻便,15英寸则更适合对屏幕尺寸有需求的用户。但如果你是从事重度视频剪辑、3D建模等高负载任务,还是建议考虑MacBook Pro系列。
总结:可能是目前最值得买的MacBook Air总的来说,这一代的MacBook Air M4并不是那种会让人眼前一亮的颠覆式更新,但它在很多关键点上,比如性能、内存起步、价格策略、便携体验上,都做到了足够成熟、足够实用。对我来说,它依然是一台可以随身带着走、随时打开就能工作的生产力工具。
尤其是在国补政策加持下,它的价格也终于真正下探到一个更合理、亲民的位置。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你正在寻找一台轻薄、安静、续航长、还能胜任中度创作任务的主力本,那应该就是它了。
来源:什么值得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