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弯道超车,他“豪横”并购,打破日韩垄断,一跃成为全球第三,身家更是超过450亿,成为宁波首富。
他清华毕业,为攒钱搞研发,辞掉工程师的工作,只为造出中国自己的芯片。
为了弯道超车,他“豪横”并购,打破日韩垄断,一跃成为全球第三,身家更是超过450亿,成为宁波首富。
可他的野心从来不止商业,捐款300亿筹建学校,培养中国自己的芯片人才。
这样大义的人到底是谁呢?
虞仁荣的少年时代,几乎与“穷”字绑定,出生在普通家庭的他,从小对电子设备痴迷。
家里唯一的收音机被他反复拆装,只为弄懂电路原理。
镇海中学的课堂上,虞仁荣的数理天赋崭露头角,最终以当地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
在那个大学生凤毛麟角的年代,读书是虞仁荣唯一的出路。
然而,清华校园里藏龙卧虎,虞仁荣所在的EE85班,日后被称为“中国芯片半壁江山”,紫光集团赵伟国、卓胜微冯晨晖等芯片大佬皆出自这里。
这群年轻人白天啃书本,晚上在宿舍搭起“实验室”,靠修电器赚生活费。
虞仁荣的大四课题是集成电路设计,此时梦想的种子就已埋下:他想造中国人自己的芯片。
毕业后的虞仁荣,进入浪潮集团当工程师,这份体面的工作,却让他陷入焦虑,月薪微薄,技术积累缓慢。
两年后,虞仁荣做了一个让同学大跌眼镜的决定:辞职去香港公司卖电子元器件。
堂堂清华高材生“降级”干销售?有人摇头:“这能有多大出息?” 但虞仁荣看到了更远的路。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半导体产业一片荒芜,核心技术被美日垄断,国内企业只能做代理分销,利润微薄却稳定。
虞仁荣花了6年时间,从北京办事处销售经理做到行业“老油条”,摸清了货源、渠道和客户关系。
1998年,虞仁荣成立自己的公司,拿下安森美、松下等国际大牌的代理权,年利润很快突破千万。
同行羡慕他“躺赚”,虞仁荣却说:“代销是权宜之计,研发才是未来。”
2007年,41岁的虞仁荣在上海成立韦尔股份,正式进军芯片设计。
公司起步艰难,技术落后,只能做低端功率器件,最困难时,他抵押房产给员工发工资,年利润的20%硬砸进研发。
周围人劝他:“做代销多安稳,何必冒险?”
虞仁荣回答:“没有自己的技术,永远受制于人。”
2013年,虞仁荣力排众议收购射频芯片公司,推出首款国产ESD保护芯片,一举打破日韩垄断。
这次成功让虞仁荣意识到,自主研发太慢,并购才是弯道超车的捷径。
2017年韦尔股份上市后,虞仁荣盯上了更大的目标,美国豪威科技。
这家全球第三大图像传感器厂商,技术实力顶尖,但资产规模是韦尔的5倍。
对于虞仁荣来说无异于“蛇吞象”,可虞仁荣并没有放弃。
为筹集资金,虞仁荣稀释股权、引入资本,甚至亲自出任豪威CEO。
2019年,这场价值153亿元的收购最终落地,韦尔股份一夜跻身全球三强,成为华为、小米的“备胎计划”核心供应商。
当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从24亿飙升至136亿,股价暴涨10倍。
媒体惊呼:“这是中国半导体史上最成功的逆袭!”
可虞仁荣的野心,从来都不止商业。
2020年,一则消息震动业界:虞仁荣宣布捐赠300亿元,在宁波建一所理工类大学。
许多人看不懂:“做慈善捐点钱就行,何必散尽家财?”
虞仁荣的回答很简单:“中国缺芯片,更缺造芯片的人。”
这所名为“东方理工大学”的学校,从诞生就带着使命:校址由政府出资160亿,师资包括10位院士、23位全球顶尖科学家;实验室配备价值12亿的EUV光刻机模拟系统,学生可直接上手尖端设备。
专业设置直指“卡脖子”领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虞仁荣甚至定下“铁律”:受资助的学生必须在国内芯片企业工作5年。
有人说他是“第二个曹德旺”,但他更想成为“张伯苓”。
上世纪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曾言:“自强之道,端在教育。”
虞仁荣的捐赠逻辑跟张伯苓一脉相承,从镇海中学捐实验室,到发起“芯火计划”,再到建大学,他试图构建一条“人才生产线”。
数据显示,近三年清华电子系赴美深造率从18%暴跌至2.7%,加入华为、韦尔的学生比例却翻了三倍。
2022年,消费电子市场遇冷,韦尔股份营收下滑,股价腰斩。
有人质疑:“靠并购吹起的泡沫破了?”
虞仁荣却淡定布局新战场,智能汽车,他早早押注车载图像传感器,如今每辆智能车需搭载10余颗摄像头,韦尔份额稳居全球第二。
2023年,公司汽车业务收入逆势增长19%,成为业绩新引擎。
在虞仁荣的规划中,技术投入必须“冗余”:“半导体迭代快,今天的高端技术,明天可能就落后。”
韦尔每年研发投入超30亿,在A股半导体公司中排名前四,他在手机、汽车、安防等领域同时“撒网”,这种策略看似激进,却让韦尔在行业寒冬中活了下来。
今天的虞仁荣,身家超450亿,掌管市值千亿的韦尔股份,却依然低调得不像个富豪。
他不参加论坛炒作,不混圈子,被网友戏称“理工男”。
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或许是他半生的注解。
从修收音机的穷学生,到全球芯片三强掌门人,虞仁荣相信技术、尊重教育、敢赌敢拼。
有这样的人存在,或许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黎明马上就来了。
来源:rice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