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留不住的年轻人,胖东来用9000元月薪接住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30 08:50 2

摘要:当郑州航空港区的富士康园区灯光渐次熄灭时,距离其40公里的郑东新区正迎来另一种光芒。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宣布郑州首店选址落定,这个零售业"神话企业"的到来,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就业逻辑:

当郑州航空港区的富士康园区灯光渐次熄灭时,距离其40公里的郑东新区正迎来另一种光芒。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宣布郑州首店选址落定,这个零售业"神话企业"的到来,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就业逻辑:

前者用36万就业岗位的坍塌验证了制造业解决就业的局限性,后者则以9886元的员工月均工资和0.33%的流失率,展示着服务业创造高质量就业的可能。

制造业为什么解决不了就业问题

制造业解决不了就业问题,不单是郑州的问题,更不是中国的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19 世纪初,农业是美国就业大头,80% 的美国人以此为生,如今该比例已降至 1%。

制造业在 20 世纪 20 年代占比大约 30%,随后下降,六七十年代稍有反弹,2019 年岗位占比仅 8.5%。且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其对经济增长贡献近乎为零。

所以老川整天叫嚣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岗位,这完全是错误认知,制造业对就业贡献比例下降,不单是美国,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郑州富士康园区曾创造"36万工人组装全球50% iPhone"的就业奇观,但这个数字在2023年腰斩至17.8万。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其产值同期增长200%,单位用工税收贡献却提升375%,也就是说产值高了,用工数量却下降了。

这种"越智能越萎缩"的就业曲线,本质是资本与技术对劳动力的双重绞杀:

六轴联动数控机床替代了八年工龄的技术工人,AI视觉系统让每台机械臂的替代效率呈指数级增长。

当郑州航空港区仍在为富士康提供0.28元/度的优惠电价时,企业却将政策红利转化为自动化投资,形成"政府补贴-机器换人-就业缩减"的负向循环。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价值分配失衡。一部iPhone15的制造环节仅分得18%的价值,而82%的利润被设计、专利等无形要素吞噬。

这种全球产业链的"微笑曲线"压迫下,郑州电子信息产业2023年人均薪酬增幅2.3%,不足服务业平均水平1/4,直接导致"月薪5000元招不到普工,但大学生挤破头找不到工作"的就业市场扭曲。

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亲友,冲着富士康来到郑州,富士康的被子还没暖热就“提桶跑路”了。甚至有些老员工,2016年每天工作12小时,月薪4200元,可到了2023年工资却仅涨至5800元,而且还因"关灯工厂"上线,被迫转岗外卖骑手。

制造业衰落是全球性问题

美国制造业岗位占比从1950年的28%降至2023年的8.2%,但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始终稳定在11%左右。这个被经济学家称为"制造业生产率悖论"的现象,在中国正加速重演。

根据21经济网高瑞东的研究报告,中国制造业人数在城镇总就业人数中的占比长期维持在20%以上。然而,自2012年起,该占比及制造业总人数均呈下降趋势。到2018年之后,制造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已低于教育业。

郑州所在的河南省,制造业从业人数在2013-2023年间减少217万,但工业机器人密度从每万人7台飙升至322台。深圳更是在2023年出现历史性拐点:制造业就业人口首次被信息服务业超越。

2018年富士康郑州园区引入"关灯工厂",机械臂在黑暗中完成90%的组装工序,每条生产线所需工人从120人压缩至20人。这种"自动化替代率年均提升11.2%"的进程,使得企业每创造1亿元产值所需的劳动力,从2010年的380人降至2023年的42人。

郑州航空港区管委会的数据显示,富士康单位用工税收贡献从2015年的人均1.2万元增至2022年的5.7万元,但就业带动力衰减了76%。

上个世纪菲利普·威克斯蒂德(Philip Wicksteed)就提出一个理论叫生产函数模型,他认为制造业就是资本+劳动力,你拥有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决定着你的体量。

类似于富士康这样的制造业,没有什么技术优势,那些生产机器,只要你拥有资本就能买到,你能招募的工人我花费差不多工资也能招到,比拼的就是谁的资本多,谁的工人多,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小学生就会算。

可是随着竞争加剧,要想活下去只能卷:减少利润,降低工资,最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是裁员降薪。

在此背景下,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制造业不拿工人当人看待,而被称为“牛马”。我只要有足够的资本,能买的起机器,劳动力是可以替换的,甚至是可以被机器替换的。这样的环境当中,自然不希望我的机器还有“非分之想”,涨工资就意味着利润降低。

试问一下,谁愿意当这种工具人呢?如果是上一辈,这点屈辱就忍了,可是新一代年轻人,真不想惯这“臭毛病”。

服务业的就业升维:胖东来范式

与富士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胖东来创造的"人力资本增值奇迹"。

其2025年1-2月数据显示:基层员工9886元月薪中,基础工资仅占40%,其余60%来自文化理念考核、专业技能补贴等柔性指标。

这种"薪资构成改革"打破了传统服务业"低技能-低工资"的恶性循环,使收银员这样的中专学历员工,通过参与商品品控改进提案,连续三个月获得超额绩效奖励。

更具颠覆性的是,胖东来将员工年度休假延长至40-60天,并首创"不开心假"制度,用人性化管理将服务业从业者从"劳动力"转化为"价值创造主体"。

这种模式在郑州的落地将产生几何级数效应。参考胖东来许昌时代广场店的数据:2.3万平方米卖场创造1100个就业岗位,单位面积就业密度是富士康车间的8.7倍。其即将开业的郑州首店规划3万平方米空间,预计直接创造3000个岗位,并带动周边餐饮、物流等配套就业1.2万人。

更值得关注的是薪资外溢效应:当胖东来保洁员月薪达到7000元,周边家政服务企业被迫将工资从3500元上调至5000元才能维持竞争力,这种"鲶鱼效应"正在重塑区域劳动力市场定价体系。

就业创造机制的范式革命

两种模式的本质差异,在于对"人"的价值认知分野。富士康遵循的是工业时代的"人力资源消耗"逻辑——将工人视为流水线的附属品,通过标准化动作分解降低人力成本。

而胖东来践行的是数字时代的"人力资本投资"理念:为员工设立30万元/套的音响设备休息室,每年投入营收的1.5%用于员工培训,甚至将"幸福建议奖"等精神激励纳入考核体系。这种差异在财务数据上直观显现:

富士康每创造1个就业岗位需消耗政府补贴2.3万元,而胖东来通过员工自主创新提案,仅2024年就降低损耗成本8200万元。

更具启示意义的是就业弹性的重构。富士康的就业规模高度依赖苹果订单波动,2018年iPhoneXR减产直接导致郑州园区5万人裁员。而胖东来的"社区黏性就业"表现出强抗周期特性:2024年许昌店在周边商业体空置率超30%的逆境中,依然通过会员定制服务实现19%的销售增长。

这种扎根本地消费需求的就业模式,恰与郑州当前推进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形成共振——金水区试点显示,每引入1家社区商业创新主体,可稳定支撑50-80个家庭就业。

城市转型的路径选择

郑州的产业政策正在发生微妙转向。航空港区停止了对富士康新自动化项目的电价补贴,转而将50亿元"智造基金"投向工业软件人才公寓建设。这种调整暗合胖东来"投资于人"的底层逻辑:当该市2023年新增就业67%来自服务业,政策资源必然向人力资本密集型领域倾斜。

值得玩味的是,永辉超市在郑州首家"胖东来化"改造门店,通过将员工工资提高30%、缩短工时,实现人效提升42%,这验证了服务业就业升级的可复制性。

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城市空间形态。富士康代表的"产业孤岛"模式,催生了郑州南城昼夜分明的"潮汐式就业"——白天30万工人涌入园区,夜晚周边商业却因消费力不足大量倒闭。

而胖东来带来的"就业-生活共同体"模式,正在新郑综保区显现雏形:跨境电商运营师白天在"中大门"园区处理海外订单,晚上在胖东来生活广场学习插花课程,这种职住平衡的"8小时就业生态",使片区商业活力指数提升3.6倍。

未来的就业图景

在郑州人力资源市场,两个平行世界正在碰撞。制造业招聘区悬挂着"急招CNC操作工,月薪6000元"的横幅,但95后求职者更愿排队应聘胖东来的"商品体验官"——这个新设岗位要求"具备美学鉴赏能力,周工作时间不超过36小时"。

这种选择背后是代际价值观的变迁:当富士康工人为学习工业AI算法放弃稳定职位,当胖东来员工通过直播培训晋升为"非遗商品选品师",就业的内涵已从"谋生手段"升华为"自我实现通道"。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郑州大学新设的"零售业人因工程"专业,直接将胖东来员工手册列为教材。这预示着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正在重构——当深圳用322台/万人的工业机器人密度标榜制造实力,郑州则试图用"9886元服务业月薪"定义新型工业化的人文维度。

这种转变在宏观经济数据上已现端倪:2024年郑州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8%,首次超过工业,而胖东来郑州首店尚未开业,周边商铺租金已上涨40%。

站在郑州CBD的环形天桥俯瞰,富士康园区的机械臂仍在不知疲倦地摆动,但城市的就业脉搏已悄然改变。

来源:高广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