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香长留 精神常存——乌拉泊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探索与启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6 19:54 2

摘要:在达坂城区的乡间小路上,总能看到警灯在黎明前划破黑暗;在孩子们的放学路上,总有一抹藏蓝身影守护着童真的笑脸;在秋收的麦田里,警徽在稻浪中闪耀着温暖的光……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盖煜 王丽娜 刘青霞)在达坂城区的乡间小路上,总能看到警灯在黎明前划破黑暗;在孩子们的放学路上,总有一抹藏蓝身影守护着童真的笑脸;在秋收的麦田里,警徽在稻浪中闪耀着温暖的光……

这是乌鲁木齐市公安局达坂城区分局乌拉泊派出所民警以坚实步伐,书写出的平安答卷;更是所长崔文亮,带领全所民警,用宝贵生命,对新时代“枫桥经验”作出的生动诠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乌拉泊派出所紧紧依靠群众探索创新,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

当我们走进这座丝路古镇,看到的不仅是警民连心的温情故事,更是一个基层派出所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图谱。

脚步丈量平安路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

乌拉泊派出所积极探索党员干部下沉常态长效机制,保持与辖区群众的密切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时间倒回四年前,刚调任乌拉泊派出所所长的崔文亮在辖区走访时,发现市第四十中学周边存在交通隐患。

他带着民警连续三天蹲点记录,细数早高峰时段有多少辆电动车在校门口随意穿行,放学时接孩子的汽车为何常把双向车道堵成“单行道”。

在当月警民议事会上,他提出“要把校园安全放在心中重要位置”,由此催生了“民警+老师+保安”的三位一体护学模式。

崔文亮带着民警们反复画了多版交通疏导图,连家长等候区的遮阳棚高度都要亲自测量。为确定最佳护学路线,崔文亮在天还未亮便起床到校门口观察。

目前,乌拉泊派出所辖区共设置护学岗4处,排查整改问题隐患10余处,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总能见到警车巡逻,学校门口有警察站岗保护,这一抹藏蓝为孩子们撑起了“安全伞”。

一切为了人民是乌拉泊派出所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不变初心。

乌拉泊派出所附近有一处通往乌鲁木齐市区的528路公交车站和一个文化公园,为了方便群众出行和休息,崔文亮带着所里的民辅警建了一个休息角。

这一方榆树林荫下的休息角,硬化了地面,放置了两个长凳,是他用方砖和温情浇筑的港湾。晨曦中,等待班车的老人在这里接过他递的热茶;暮色里,拌嘴的夫妻在此处平息怒火……

这个休息角似乎在这里看着世间百态,看着派出所工作的纷繁复杂,也记录着崔文亮工作中的每一件事:网络刷单被骗3万元的女子在他的帮助下追回钱款;男子抽烟不慎引燃房屋后,他义无反顾冲进火场救火,避免了人员伤亡;男子清晨爬到楼顶轻生,他劝说几个小时将人从楼顶安全带回……

在崔文亮的警务日志里,2022年秋收季记着这样一笔:“农户电话求助到我们,家里的菜快要烂到地里面了,现在招不到工人,怎么办?”正是这行朴素的记录,让“助农小分队”应运而生。

当民警们背着反诈宣传册走进田间时,农户们起初以为是走过场,直到看见他们真的挽起裤腿帮忙收土豆、半夜开着警灯为运输车护航,才明白这些“田埂上的警察”是动真格的。

自那之后,乌拉泊派出所精心制定“秋收帮扶计划”。每年秋收时节,崔文亮都会带领由民警组成的“助农小分队”,奔赴田间地头。大家撸起袖子,摘辣椒、掰玉米、捡土豆,现场一片热火朝天。久而久之,“秋收警务”成了乌拉泊派出所的一块金字招牌。装着警民联系卡、急救药品和农技手册的“流动警务包”,不仅服务着村民,更承载着崔文亮生前对这片土地和群众最后的牵挂。

民警扎根基层、精耕细作,主动走近群众、全力服务民生。一户户家庭收获的“小和谐”“小幸福”,像涓涓细流汇聚成海,共同构筑起这座城市的“大平安”“大稳定”。

星火点亮连心桥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源于基层实践,是“枫桥经验”创新发展的重大成果,也是新时代构建基层社会善治新体系的根本方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社会治理中必须加强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

“有国才有家,有党才有力量。”在抗美援朝老战士黄保喜家中,这句话被崔文亮用红笔重重圈起。

2022年,94岁高龄的黄保喜在升旗仪式上,身姿虽已佝偻,却仍颤巍巍地举起右手,庄重敬礼。他身着的黄色军装上,一排勋章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目睹这一幕,崔文亮深受触动,眼眶瞬间泛红。当晚,在党支部会议上,他郑重提议,将老党员黄保喜的家打造成为“行走的党校”,让红色精神在流动中传承。

踏入黄保喜的“家庭党校”,斑驳的墙面上,泛黄的《入党誓词》醒目高悬,无声诉说着岁月的厚重。窗台上,摆放着崔文亮生前送来的党史书籍。在这里,新警入职的第一课,便是聆听黄保喜讲述惊心动魄的上甘岭战役故事;预备党员们在庄严的氛围中,面向墙上的党旗,许下铮铮誓言;周边学校的少先队员们也定期前来,聆听党课,汲取红色养分。

“崔所长说,这间小屋就是我们的精神充电站。”乌拉泊派出所同心路南社区警务室民警王保罗说。

这种红色基因的传承,催生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乌拉泊解法。

在同心路东社区,居民杨女士和楼上邻居因房屋漏水问题产生纠纷,双方僵持不下,长达一个多月。崔文亮得知后,迅速带领调解团队上门调解。他先是运用“背靠背”调解法,分别与双方沟通,全面摸清诉求,随后搭建“圆桌议事会”,让矛盾双方坐下来“面对面”沟通,最终成功化解了矛盾。

在新疆化肥厂废旧厂房动力电缆被盗案中,崔文亮带领民警抽丝剥茧,逐步锁定嫌疑人,成功为企业挽回数十万元的经济损失。结案时,他提出的“企业的发展症结在哪里?办事难点在哪里?这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深深印刻在民警们心中,成为派出所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指南。

乌拉泊派出所常态化开展“入企大走访”活动,由所领导带头深入企业、行业场所和个体商户,主动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与面临的问题。去年,派出所秉持服务至上的理念,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错时延时服务100余次,开辟绿色通道60余次,还积极开展民警代办服务,全力打通服务企业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生命铸就金盾牌

树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万里,其源必长。

对于“枫桥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里面有我们党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政策策略,就是要走群众路线。”

在乌拉泊派出所的辖区常住人口中,有一半为60岁以上中老年居民。2021年12月,来到这里的崔文亮组织派出所民警认真梳理了辖区孤寡、独居、残疾老人的名单,针对每户实际困难逐一施策。

在崔文亮倡导下,派出所成立了“助弱扶困服务队”,民警们定期对这些老人开展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文体活动以及法律援助,尽最大努力给予老人帮助和温暖,成为这些老人最信任的“孩子们”。

“警察同志,能不能去我家帮我看看,我很担心!”民警李建华曾接到一个紧急电话,电话那头的男子说自己87岁的父亲独居在家,打电话一直无人接听,从家中监控看不到父亲的身影,但窗户玻璃却碎了。

李建华和同事们立即赶到老人家中,发现大门敞开,但屋内空无一人。他们分头寻找,很快在地下室发现了老人,老人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民警们立即联系120急救,并做好前期准备等待救援,直到老人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才放心。

年近八旬的马奶奶年轻时曾因工伤致残,后来又意外摔伤了头部,住院治疗医药费9000多元,这对本来日子就紧巴巴的她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崔文亮与派出所班子成员沟通后,为马奶奶捐助了全部医药费。

在崔文亮看来,“把群众放在心里”其实不一定就是要“干多大的事”,关键是用心,用真情,在日复一日的点滴小事中体现爱民情怀。

崔文亮刚到乌拉泊派出所时,给民警提的“每周必须为辖区群众做一件好事”的要求,也已经成为派出所全体民辅警的习惯。

为行动不便人员、高龄老人等群体提供上门办证和送证服务,为中、高考学生等群体开通服务“绿色通道”,接待群众必须起身相迎、微笑问好,主动缩短为群众办事时间,尽量减少群众等待时间……乌拉泊派出所“为民簿”里的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为民情怀的最真实写照。这个生前总爱说“服务要有温度”的所长,也把最后的温度留在了“五严”服务标准里。

如今,走在乌拉泊派出所周边街巷,便利店老板会指着墙上的警民联系卡说“这是崔所长设计的”;校园保安谈起“护学岗”时会下意识望向值班室墙上的排班表;田间劳作的农户,也能熟练说出反诈热线号码。这些细碎却温暖的印记,勾勒出新时代“枫桥经验”最生动的模样――它不是挂在墙上的制度,而是流淌在警民血脉里的温情。

从晨光微露时护学岗的坚守,到星辉斑斓下助农夜巡的脚步;从“家庭党校”里传承红色初心,到智慧警务领域的大胆创新,乌拉泊派出所的民警们,以日复一日的执着坚守,印证着一个质朴而深刻的道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密码,就深深蕴藏在“把群众当家人”的赤子情怀之中。

三月的乌鲁木齐南郊,春寒尚未褪尽。乌拉泊派出所的花坛里,雪菊在天山融雪的滋养下蓄势待发,即将迎来新一年的盛放。崔文亮生前播撒下的新时代“枫桥经验”种子,也早已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抽枝发芽,渐成蓬勃之势。

雪菊通常以六瓣之姿悄然绽放,其根系深深扎入岩缝之中,坚韧生长。这正如崔文亮生前所秉持并践行的基层治理理念:把人民当作赖以生存的根基,将服务化作舒展绽放的花瓣,让平安成为结出的累累硕果,庇佑一方百姓。

来源:新疆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