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清明节要去上坟祭祖?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9 18:58 2

摘要:在清明节之前的一个月左右,不少地方的人都纷纷走向先人的坟茔,插花折柳、烧纸钱、放鞭炮,寄托哀思。体现对祖先的怀念,以慎终追远、抚今追昔的心思去感念过去、珍惜当下、寄托未来。

为何在清明节要去上坟祭祖?

清明节本是中国农历24节气之一,无关上坟扫墓;但是随着时代演变,清明节从气象节气节日逐渐转变为文化节日。上坟扫墓祭祀成为清明节最重要的活动内容。

在清明节之前的一个月左右,不少地方的人都纷纷走向先人的坟茔,插花折柳、烧纸钱、放鞭炮,寄托哀思。体现对祖先的怀念,以慎终追远、抚今追昔的心思去感念过去、珍惜当下、寄托未来。

清明节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清明节和寒食节密切相关。清明节本是一个农历24节气之一,在唐朝,寒食节是祭拜扫墓的日子。但是从宋元开始,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把扫墓祭祀踏青郊游融为一体,更重视扫墓功能。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清明节被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并放假一天。从此,从国家层面,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自信中日益受到重视。

清明时节,田野坟茔前升起焚烧纸钱的烟火,红、白、黄的绢花和丝带在坟茔上摇曳,空旷的郊野中此起彼伏响起鞭炮声。寻根问祖、祭祀先人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清明时节最主要的内容。

清明,为何能从一个农历24气象节日转变成一个祭祀先祖的隆重文化节日,也许和中国人基因里的信仰有关。

中国人最原始的知识来源于自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总结规律,形成自己的信仰。“天垂象”就是《易经》的起源。

遥想最古老的一群中国人,突然发现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在身边倒下,人事不省,撒手而去。其他人除了震惊和悲伤还能做些什么呢?

他们心中会不会非常困惑,他怎么了?为什么没有反应?他去哪里了?是不是睡着了?什么时候会醒来?

这些问题困扰着他们,但是一切都没有答案。

也许其中有一些人非常聪明,他们从观察自然中找到了让亲人醒过来的办法。

他们发现,树上的果子落下,种子埋进泥土中,第二年清明时节,埋下种子的地方就发出了新芽。这也许启发了他们:如果把亲人像种子一样埋到泥土里,会不会在第二年亲人也如同种子发芽一样,能重新活过来呢?

于是他们便把亲人埋下泥土里,在第二年清明前后这一段时间,时常去埋下亲人的地方看看亲人有没有从土地里长出来,如果没有,就插上标记,目的是让亲人知道,万一他们活过来没有看到自己,只要看到标记就知道自己曾经来过。

这种朴素的想法开始传播,慢慢形成习俗。在万物复苏的清明节气,希望逝去的亲人能如同草木一样重获得新生就成为清明时节对逝去亲人最大的祈愿。

如果这个最朴素的祈愿成立,也就可以理解中国人关于“叶落归根;入土为安、清明上坟”的习俗来源。

“叶落归根”是一个人对最终归宿的理解和释怀。通过观察自然,中国人明白,人无非就像树叶一样,无论站的再高,走的再远,都会像树叶一样落到地下,重回当年自己长出第一叶嫩芽的土地,在这里,自己可以获得重生。这让中国人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

“入土为安”是生者对逝去亲人最大的期盼。生者为了让逝去的亲人能重新活过来,于是把他们埋下土地,希望他们能像埋下土地的种子一样重新发芽,活过来;在埋葬亲人的同时,还给他们陪葬了生前用品,以便他们在活过来的时候能继续使用。

“清明上坟”是对亲人时时刻刻的思念。清明是万物生发的季节,种子在清明发芽成长,这时候,带着急切而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埋葬亲人的坟茔看看,亲人有没有重新活过来;如果没有,就在亲人的坟茔上插一只花,告诉他们自己来过,然后等待第二个清明,再来看看。这种急切的心情,也呼应了清明上坟要早的文化传统。

如果说“叶落归根”是个人对自己最终归宿的理解和释怀,“入土为安”则代表生者对逝去亲人重新活过来最大的祈愿;而清明上坟以及上坟要早、上坟插花折柳的习俗则是年复一年期盼逝去亲人活过来最长久的信念。

来源:瑞德阿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