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初,王家卫执导的《繁花》以“沪语版”杀出重围,成为现象级爆款。这部改编自金宇澄同名小说的剧集,不仅因胡歌、马伊琍等演员的演技封神,更因原汁原味的上海话对白,被网友称为“上海文化的标杆”。
2024年初,王家卫执导的《繁花》以“沪语版”杀出重围,成为现象级爆款。这部改编自金宇澄同名小说的剧集,不仅因胡歌、马伊琍等演员的演技封神,更因原汁原味的上海话对白,被网友称为“上海文化的标杆”。
剧中,“阿拉”“侬好”的腔调、黄河路的霓虹光影,甚至一碗泡饭的烟火气,都让观众直呼“上头”。豆瓣8.1的高分、单集10条广告仍挡不住的追剧热潮,以及和平饭店“繁花套房”一夜涨至1.6万元的魔幻现实,无不印证着这部剧的“破圈”威力。
为何沪语版能碾压普通话版?
复旦大学教授陈忠敏一语道破:“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根脉,上海话的‘嗲’和市井气,只有用沪语才能还原。”
而《繁花》的成功,更掀起了全网学上海话的热潮,网友自发制作“跟着宝总学沪语”教程,连剧中“尖团音”“文白异读”等专业术语都成了热门谈资。
当《繁花》以沪语为矛刺破地域壁垒时,广东网友却集体破防:“珠江台,你争口气啊!”
曾经的岭南文化输出王者,如今只剩一部播了25年的《外来媳妇本地郎》苦苦支撑。年轻人早已对“康家老宅”的故事失去兴趣,老一辈观众也因主持人郑达退出《今日关注》而逐渐离场。反观《繁花》,上海话成了“文化名片”,而粤语剧却困在“怀旧滤镜”里,珠江台从“敢为天下先”的标杆,沦为“广告中插播节目”的尴尬存在。
那些年,珠江台也是“孤品制造机”
电视剧鼻祖:1986年开播的《万花筒》,首创系列单元剧模式,风靡全国,被各地电视台争相模仿;
综艺天花板:1981年的《万紫千红》对标《快乐大本营》,以现场直播的大胆形式,成为广东人每周必追的“快乐源泉”;
民生先锋:2005年的《今日关注》凭借“民生无小事”的口号,用犀利点评成为百姓“嘴替”,主持人郑达更是一代人的“正义化身”。
2000年开播的《外来媳妇本地郎》,以“老广一家亲加上南北文化碰撞”的创意,创下国产剧的长寿纪录。刘涛等演员的加盟、市井幽默的剧情,让这部剧成为“下饭神剧”,甚至带动外地人学粤语的热潮。
导演陆晓光曾放话:“我们要做粤语版的《编辑部的故事》!”
然而,随着主演“康祈宗”郭昶离世,剧情逐渐拖沓,年轻观众流失,最终只剩情怀粉“为爱发电”。
《繁花》的爆火,恰恰反衬出珠江台的困境——失去创新灵魂。
吃老本:从“第一个吃螃蟹”到“躺平”。
上世纪90年代,珠江台首创电视购物节目《美的精品TV特惠店》,甚至早于湖南台《快乐购》;千禧年后却停滞不前,综艺靠《粤韵风华》等老IP续命,电视剧则沉迷翻拍经典,被网友吐槽“除了《外来媳妇》,只剩《七十二家房客》”。
广告的泛滥,观众怒斥“不如改名购物台”。
如今的珠江台,黄金时段被保健品、玉石广告霸屏,网友戏称“看一集剧要忍10分钟广告,比《繁花》还狠”。反观《繁花》,即便单集广告多达10条,却因创意植入(如片尾“彩蛋式广告”)被观众宽容,甚至调侃“资本就该流向好剧”。
《繁花》采用“普通话+沪语”双版本,既保留原味又兼顾全国观众;而珠江台仍固守纯粤语阵地,缺乏双语尝试。语言学家丁迪蒙指出:“方言剧要破圈,必须找到普通话与地域特色的平衡点。”
当《繁花》借王家卫那镜头的美学和留悬念的叙事吸引年轻观众时,粤语剧却困在家长里短中,难以突破地域限制。
《繁花》的成功绝非偶然,它背后是方言保护、文旅融合、资本投入的多重发力。上海政府大力支持沪语传承,王家卫耗时6年打磨剧本,上影集团豪掷5亿重建影视基地等等,相比之下,广东本土剧却面临投资不足、人才断层、政策支持有限的窘境。
《繁花》的导演王家卫曾说:“所谓经典,就是经得起时间挑衅的东西。”
沪语剧的崛起,印证了方言文化的韧性;而珠江台的没落,则是一声警钟——文化自信不等于固步自封。
广东不缺好故事:潮汕商帮的百年风云、广府茶楼的市井传奇、深圳特区的奋斗史诗等等,缺的是敢把“老广味道”拍成新时代“孤品”的野心与匠心。
或许某一天,当广东的“王家卫”拿起摄像机,岭南文化的“繁花”也会盛开在荧屏之上。
只是不知那时的观众,是否还会记得珠江台曾经的辉煌?
来源:娱乐的影视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