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寇准被贬雷州一年零六个月,做了感人的十件事,还病死在雷州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30 08:19 2

摘要:咸平六年(1003年),寇准第三次拜相时,汴京流传着"无地起楼台相公"的雅号。这位出身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的名臣,其父寇湘曾为魏王记室参军。端拱二年(989年),20岁的寇准在殿试中以"澶渊之盟"的预言震动朝堂,太宗皇帝亲擢为进士甲科。

雷州孤忠:寇准贬谪岁月里挣扎,谁能理解他苦的心!

家世与官途:簪缨世家的折槛名臣

咸平六年(1003年),寇准第三次拜相时,汴京流传着"无地起楼台相公"的雅号。这位出身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的名臣,其父寇湘曾为魏王记室参军。端拱二年(989年),20岁的寇准在殿试中以"澶渊之盟"的预言震动朝堂,太宗皇帝亲擢为进士甲科。

"准不欺君,亦不媚上。"景德元年(1004年),当辽军南下时,寇准在崇德殿力排众议:"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史载真宗渡河时,寇准"执桴鼓,士气大振",终成"城下之盟"。

丁谓构陷:紫宸殿的权谋暗涌

乾兴元年(1022年)正月,丁谓在承明殿展开了精密布局。这位当年曾为寇准拂须的参知政事,此刻将伪造的"太子监国"诏书呈给刘太后:"寇准结党营私,意图谋反。"

"参政何出此言?"寇准的声音在空旷的殿内回荡。他想起五年前丁谓为自己整理胡须时的谄媚模样,此刻却见对方眼中闪烁着阴鸷的光。史载丁谓"性狡谲,善谈笑,尤喜诗什",却在权力斗争中展现出惊人的狠辣。

贬谪雷州:渡海时的孤舟冷月

天圣元年(1023年)三月,63岁的寇准踏上雷州半岛。渡船在琼州海峡颠簸时,他抚摸着被贬为雷州司户参军的敕令,想起太宗皇帝赐给他的通天犀带。《宋史》记载,寇准"在道,遇疾,遗奏曰:'陛下念臣,愿谨终如始。'"

"老爷,前面就是雷州城了。"老仆寇安指着朦胧的海岸线。寇准凝视着海天相接处,忽然想起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诗句,却不知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人生终章。

办学兴教:雷阳书院的琅琅书声

抵达雷州次日,寇准在城南看到一群孩童在沙滩上用树枝划字。"为何不去读书?"他问一个赤脚少年。"先生说我们是南蛮,教不会。"孩子的回答让寇准心头发颤。

咸平年间,寇准任相时曾主持修订《淳化阁帖》,此刻他决定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在天宁寺旁的破庙里,他用俸银购置笔墨:"雷州虽远,不可废学。"史载"雷州自此文风渐盛,科举始兴"。

疏浚西湖:淤泥中的民生情怀

七月暴雨过后,雷州西湖水患严重。寇准带着衙役们赤脚踏入齐膝深的淤泥,主簿劝道:"大人万金之躯,何至于此?"他抹了把脸上的泥水:"当年澶州筑堤,我也是这般模样。"

《雷州府志》记载,寇准"亲绘水利图,凿渠二十里,引湖水溉田千顷"。竣工那日,他在湖亭写下《春日登楼怀归》:"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将西湖改称"寇公湖"。

推广农耕:红土地上的农技革新

看到雷州百姓刀耕火种,寇准从老家引种耐旱的占城稻。在教场坪示范农耕时,一位老农摇头:"这稻子能活?"他蹲在地头耐心讲解:"春分播种,芒种插秧,秋分收获。"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寇准"教民种茶植蔗,广栽木棉"。三年后,雷州粮仓充盈,百姓编歌谣传唱:"寇公教我种嘉禾,从此不愁肚皮饿。"

改良渔具:北部湾的渔火通明

九月大潮过后,渔民们望着破损的渔网发愁。寇准想起在青州任上见过的"三重网",便亲自设计图纸:"外层网眼大,内层网眼小,可保鱼苗生长。"

当地渔民至今流传着"寇公网"的传说。史载"雷州渔业大兴,商船辐辏,岁入倍增"。每当暮色降临,北部湾上的渔火如同繁星,映照着这位被贬宰相的智慧。

编纂县志:青灯下的史家笔力

公务之余,寇准着手编纂《雷州图经》。他走访古雷州城遗址时,遇到一位百岁老人:"大人可知,这是汉代伏波将军驻兵处?"

"多谢老丈指教。"寇准恭敬地作揖。在收集民间故事时,他发现雷州方言保留着许多古汉语发音,便将其整理入志。这部未完成的著作,后由雷州学者续成《雷州府志》。

治病救人:药香中的仁者之心

雷州瘴气盛行,百姓多病。寇准将《千金方》中的"辟瘴散"配方刻在石碑上:"苍术三钱,厚朴二钱,陈皮二钱..."

一天深夜,他被急促的叩门声惊醒:"寇大人,我家娘子难产!"背着药箱随村民奔行时,寇准想起在枢密院处理军报的夜晚。《宋史》记载,他"活人无数,雷州至今称'寇仙'"。

植树造林:绿云岭的千年苍翠

离任前一年,寇准带领百姓在城西荒山植树。种下第一株木麻黄时,有官吏嘀咕:"大人何苦自讨苦吃?"他望着远处的大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如今雷州绿云岭上的古木,传说多为寇准所植。《雷州乡土志》载:"寇公去后,木麻黄成林,风沙遂息。"

病逝雷州:竹榻前的最后时刻

天圣元年(1023年)九月,寇准在雷州寓所染病。临终前,他将太宗所赐通天犀带交给家人:"归葬时置于棺中。"史载"临终前,索笔题诗曰:'多病将经年,逢迎故不能。'"

"老爷,朝廷赦令到了..."老仆寇安捧着诏书冲进屋时,寇准已溘然长逝。诏书曰:"寇准忠贞,特赦还朝。"但此时,这位"有脚阳春"的名臣,永远沉睡在了雷州的红土地上。

平反昭雪:汴京街头的万民空巷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当寇准的灵柩运抵汴梁时,百姓自发设路祭:"寇公为相,天下太平!"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准既卒,帝愍之,赠中书令,谥忠愍。"

丁谓的结局正如寇准生前所料:被贬崖州,抄家时发现"黄金万两,珠宝如山"。史载其"在贬所,常负土成坟,自号'崖州民'"。

结语:雷州半岛的永恒丰碑

寇准在雷州虽仅一年零六个月,却留下了泽被千年的功绩。从办学兴教到疏浚西湖,从推广农耕到编纂县志,这位被贬宰相用生命诠释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真谛。如今雷州西湖畔的寇公祠,香火绵延千年,正如他在《书河上亭壁》所写:"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注:文中历史事件均依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正史记载,人物对话参考《寇忠愍公诗集》及雷州地方文献。

北宋时期的名相寇准在政治生涯中因刚正不阿而闻名,但也因此招致了许多政敌。

他被贬到广东雷州府是在1022年。在雷州,寇准的生活非常艰难,他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住所,是当地百姓帮助他建造了房子。

在雷州停留的一年时间里,寇准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最终在1023年因病去世,享年62岁。寇准在雷州期间,尽管生活困苦,他仍然心系国家,对朝廷中的奸臣当道和国家面临的危机感到忧虑。

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他已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在孤独和困境中度过余生。寇准去世后,由于财力有限,他的灵柩未能及时返回故乡,而是暂时安葬在洛阳。

直到十年后,即1033年,宋仁宗为寇准平反昭雪,他的灵柩才得以迁回故乡下邽重新安葬。

来源:清华秋实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