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9日,2025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开幕。来自34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约300位驻华使节、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出席论坛,交流减贫经验,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共促乡村全面振兴,共谋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3月29日,2025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开幕。来自34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约300位驻华使节、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出席论坛,交流减贫经验,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共促乡村全面振兴,共谋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论坛上,与会嘉宾聚焦“共促乡村全面振兴 共谋现代化发展”主题,围绕“农文旅融合建设和美乡村”“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传播”4个专题论坛及1个特别论坛进行交流分享。
共话振兴 探寻密码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3月的怒江,峡谷两岸木棉花、黄花铃木、山茶花竞相绽放。怒江州民族体育馆内,一场思想与文化的盛宴正在举行。
怒江论坛开幕会的特别论坛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的专家学者,以及伊利集团、科大讯飞、平安集团的企业家代表,立足怒江乡村建设实际,共同为怒江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共绘怒江乡村振兴新画卷。
过去几年,中国农业大学深度参与怒江州乡村振兴建设,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乡村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乡村振兴路径。“怒江的‘三农’工作是一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奋斗史,也是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杜太生说,今年将迎来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学校将持续深化与怒江州合作,总结推广怒江经验,让怒江成为展示中国乡村振兴智慧的窗口。
科大讯飞副总裁、讯飞医疗执行总裁尹大海作为怒江教育医疗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分享了科大讯飞使用人工智能赋能怒江高质量发展的故事。他表示,科大讯飞将进一步与怒江州开展务实合作,共谱怒江乡村振兴新篇章,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怒江在峡谷沿岸、山坡、沟箐建起了一条条草果绿色长廊,在绿化美化千沟万壑的同时,实现了以生态‘含绿量’提升高质量发展‘含金量’。”
“我已经第5次来怒江了,曾经的怒江贫困如影随形,如今实现‘一步千年’奇迹。今后要在乡村全面振兴中走在前,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
随着演讲不断深入,与会者对减贫脱贫、乡村振兴、未来合作有了更全更新的认识。现场气氛热烈,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怒江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引起与会嘉宾强烈共鸣。大家认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必将为全球减贫治理和现代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样本”。
聚焦特色 推进融合
怒江大峡谷的雾气裹着草果香涌进“农文旅融合建设和美乡村”论坛的会场时,保加利亚驻华大使安德雷伊·特霍夫的发言直入主题:“云南的馈赠是双重的——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民族文化交融的活化石。”他认为,乡村旅游让游客更好地体验生物多样性的魅力,所以云南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这可以促进文化互鉴、相互理解与尊重,建立各国交往的桥梁,促进和平发展。
原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司长苏国霞曾被怒江的贫困深深震撼。随着草果等产业逐步发展,怒江在快速改变。她认为,旅游业是新的增长点,这里的民族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此外,发展攀岩、漂流等探险项目都很有前景。
针对农文旅融合发展,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教授、国际贸易与金融协会理事会理事蓬佩奥·德拉·波斯塔建议怒江借鉴“慢食运动”,鼓励云南利用资源优势、用新颖的方式进行文旅宣传,多层次开发精致旅游产品。
福贡县老姆登村,2011年仅有8张床位的一家客栈,如今民宿鳞次栉比。“背包客找不到住处那晚,我就决定把都市梦种回故乡。”怒江州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受益人代表郁伍林返乡带领村民一起开客栈,让当地人一起增收致富。
“乡愁是真实的记忆。”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感叹,要将城乡融合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以农民为中心,让农民参与进来,方能实现真正的农文旅融合发展。
绿色发展 拓宽领域
“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专题论坛上,与会嘉宾热烈讨论。“在区域发展中,中国与拉美国家面对的问题相似,中拉合作是双赢的,我们要共同制定一些标准和目标,多维度为农民拓宽收入渠道。”巴西中巴绿色生态合作领域专家、兰州大学法学院教授道格拉斯·德·卡斯特罗认为,加强绿色发展是取得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期待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团结一致,共同发展。
怒江脱贫经验是否可以运用到其他国家呢?中非中小农协会(加纳)副主席卡菲·塞克波分享了他的观点。“这是加纳可以学习的模式。我们要借鉴中国的脱贫经验,循序渐进地去做,提高非洲人民的生活质量。”他表示,“非洲90%以上的土地是可以耕作的,但目前农业生产产量低,潜力没有发挥出来,中国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学习中国的经验,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发展农业生产,让人民脱离贫困。”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继续携手合作,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新路径。绿色发展理念必将在广大乡村落地生根,推动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张继栋坦言,怒江论坛不仅仅是中国分享减贫经验的平台,更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跨越鸿沟 链接未来
在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专题论坛上,来自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们表示,数字技术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重塑乡村治理、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关键。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以实例阐释数字技术的三重变革:无人机巡检、物联网监测正推动智慧农业从概念走向田间;电商直播重构农产品流通链路,乡村依托互联网将优质农产品直供消费者;远程医疗、智慧交通等公共服务创新,正在填平城乡之间的“数字沟壑”。他认为,通过绿色发展与数字技术双轮驱动,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才能实现真正的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郭存海分享了中国与阿根廷的合作案例:中国通过农村电商与基建经验,帮助阿根廷优化贫困人口管理,然而,技术迭代也可能加剧“数字鸿沟”——弱势群体因资源获取能力不足面临“数字贫困”,需通过技术转移、包容性经济模式等举措才能让他们共享数字红利。
北京中拉文化交流中心主任王立朝以拉丁美洲国家的案例展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潜力。他建议,借今年底在巴西举办第三十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契机,举办中拉绿色文化展览、论坛、青年工作坊等活动,以艺术为媒介传播中国乡村振兴经验,讲好中拉合作的绿色发展故事,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全球化。
传媒光影 交流对话
3月29日中午,60多位来自国际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智库研究机构代表,以及曾经到怒江采访过的媒体记者齐聚一堂,参加传媒光影·怒江巨变——中国减贫经验的国际传播论坛。
该活动作为2025怒江论坛的分论坛之一,致力于共同探索中国减贫经验国际传播的新路径、新方法,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减贫的伟大实践与卓越成就,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以怒江为例,用人物故事吸引国际关注,传播中国脱贫经验”“通过创新叙事方法、制作短视频、参加纪实摄影展等方式,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未来还可利用新兴技术进一步提升传播效果”“国际传播要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影像化呈现和共情传播很重要”……现场,嘉宾们围绕国际传播“纽带是谁”“如何触达”“微力量”,以及如何落地怎样生根、本土与全球对话等关键词,展开交流对话。
“Hello,怒江!Hello,世界!我们是乡土国际传播官,正在向世界分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论坛上,乡土国际传播官计划正式发布。该计划将招募村民、在地创作者、博主等参与,通过短视频向世界展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邀请大家来怒江、来云南旅居,期待通过来自乡土的作者推动怒江国际传播,提升公众对中国乡村的认知度和好感度。
云报全媒体记者 郭小榕 张敏 姚程程
通讯员 杨梦魂 严正华
和倩 郜莹霞 蔡晓欢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