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真成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了?还是四级调研员待遇?"老李一脸不可思议地问我,眼睛瞪得溜圆。
"她真成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了?还是四级调研员待遇?"老李一脸不可思议地问我,眼睛瞪得溜圆。
我笑着点点头,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自豪。
"那可不,咱们战友柳小燕现在可是真正的人生赢家啊!"我端起茶杯,轻抿一口。
昨天我参加了老战友聚会,地点就在城南那家"老兵驿站"餐厅。
屋里烟雾缭绕,几个糙汉子围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聊起了各自的近况。
当聊到柳小燕时,在座的几位老兵都惊讶得下巴差点掉地上。
说起来,柳小燕这个名字,在我们这帮老兵中可是如雷贯耳。
她啊,出身湖北孝感农村,家里条件不咋样,爹娘都是庄稼人,还有两个弟弟要养。
95年高考落榜后她选择入伍来到了东北松江某部队,这一走就是十七年。
那时候我和她在一个连队,刚进部队时她看着瘦瘦小小的,个子倒是不矮,有一米六五左右,瓜子脸,眉清目秀的,看着挺文静。
记得新兵连训练那会儿,东北的冬天冷得刺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呼出的气都能结成冰。
女兵连三公里跑步,你猜怎么着?这丫头硬是跑在最前面,腿都冻红了也不喊一声苦。
不光跑步,其他训练项目她也样样争先,连男兵都佩服得不行。
有次队列训练,她站了整整两小时纹丝不动,脚底冻得发麻也不吭声,直到训练结束才发现她的鞋底竟然冻在地上了。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姑娘不简单,看着文静,骨子里倔得很,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新训结束后,她被分到了师医院当卫生员,我偶尔因为感冒发烧去看病,每次见到她都是忙前忙后的,从不抱怨一声。
"老赵,你还记得她在卫生训练基地学习时的事吗?"老王捏着烟头,眼睛眯成一条缝。
"记得,那都成了咱们师的传说了。"我笑着回应,眼前仿佛又浮现出当年的场景。
"为了练好打针技术,她就拿自己当小白鼠,自己给自己打针,疼得直咧嘴还坚持,那胳膊上全是针眼,看着都心疼。"
柳小燕回到医院上班后,啥活儿都抢着干,不管有多苦多累。
记得有次大雪封路,她走了十多里山路去给边防哨所的战士看病,饿了就啃两口干馒头,渴了就抓把雪吃。
因为她技术好,人又和气,部队里不少人打针都点名找她,说她下针轻,一点都不疼。
98年她就因为工作出色荣立了三等功,师里开表彰大会时,她穿着笔挺的军装上台领奖,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后来,她被推荐到师教导队的学员苗子班,那是培养提干对象的地方,能去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我记得她临走那天,战友们给她送行,她抱着简单的行李,眼里闪着坚定的光芒:"等着我,我一定好好干,不给咱们连队丢脸!"
经过集训后,她又参加了军校招生考试,那段时间她几乎废寝忘食,每天晚上都在宿舍灯下苦读。
最终她成绩超过录取线二十多分,顺利考上了军医学校,成了我们连队的骄傲。
毕业后又回到原部队医院当护士,从少尉一步步做到了上尉,样样工作都做得出色。
她常说:"穿上这身军装,就得对得起它。"
可惜的是,2012年部队政策调整,护士岗位全由士官担任,她只好脱下军装转业了。
那天我去送她,看她收拾了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全部装进一个行李箱,眼圈都红了。
"小赵,别难过,"她拍拍我的肩膀,反倒安慰起我来,"咱当过兵的人,到哪都能活出个样儿来!"
那时候我已经先她一步转业回地方,在市建筑公司当个小主管,听说她被分配到了民政局下属的阳光养老院工作。
"这么好的苗子,分到养老院多可惜啊!"当时不少战友都这么说,觉得她这是被埋没了。
毕竟在大家印象中,养老院就是个清水衙门,能有啥发展前途?
春风十里不如一顿老友饭,一个月后我去看她,天气阴沉沉的,好像随时会下雨。
阳光养老院坐落在城东一个僻静的小区里,门口的牌子都有些褪色了。
我刚进院门,就看到院子里的老人们在晒太阳,有的在下象棋,有的在闲聊。
柳小燕穿着朴素的浅蓝色工作服,头发扎成一个马尾辫,正蹲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身边给他量血压。
见到我来,她笑着招手:"老赵,你可算来看我了!等我一下,马上就好。"
我点点头,在一旁等她忙完。
老大爷拉着她的手不放:"小柳啊,你这么有本事的姑娘,怎么到咱这养老院来了?"
她笑着回答:"张爷爷,您说哪的话,能照顾您们这些老人家,是我的福气呢!"
聊天中她告诉我,刚来养老院时确实有些不适应,从军营到养老院,环境变化太大了。
养老院设施陈旧,人手不足,五十多位老人只有八个工作人员照顾,每天忙得脚不沾地。
"头几天我差点崩溃,"她苦笑着说,"军营里再苦再累,至少是有条不紊的,这里事情杂,老人们脾气各异,适应起来真不容易。"
"那你后悔吗?"我直视她的眼睛。
她摇摇头:"老人们就像我们的父母长辈,能为他们做些事情,我心里挺踏实的。"
院子里,几位老人正在晒衣服,一阵风吹来,差点把衣服刮到地上,她赶紧跑过去帮忙。
"可这里待遇低,工作又累,你不觉得屈才吗?"我直言不讳地问,心里为她感到不值。
她帮老人固定好衣服,走回来笑了笑:"在部队学到的不就是服务奉献吗?只要能用上自己的专业,在哪儿都一样。"
"再说了,我晚上还在自学社会工作和行政管理知识呢,总不能荒废了嘛!"她眨眨眼,露出狡黠的笑容。
听她这么说,我心里佩服得很。
换了别人,可能早就牢骚满腹了,可她却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
临走时下起了小雨,我撑着伞刚要离开,看到她还在帮老人们收拾院子里的东西,雨水打湿了她的衣服,却丝毫没有影响她脸上的笑容。
没想到第二年夏天,养老院突发火情,当时情况十分危急。
那是个闷热的午后,养老院厨房的电线老化引发了火灾,火势迅速蔓延到了整个一楼。
当时老人们正在午休,浓烟很快就弥漫了整个楼道。
柳小燕二话不说,立即组织其他工作人员分头行动,有序疏散老人。
烟雾越来越大,有两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被困在二楼,情况万分危急。
消防车还在路上,来不及等了。
柳小燕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冲进了浓烟滚滚的楼道,奋力爬上二楼,背起一位老人,又搀扶着另一位,一步步地往下走。
当她踉踉跄跄地从烟雾中走出来时,全身都是黑的,头发都被烧焦了一块,手臂上满是水泡,可她还在关心老人们有没有受伤。
这事闹得挺大,当地媒体都报道了,称赞她"退役不褪色,军人本色在"。
后来我去医院看她,她躺在病床上还笑呵呵的:"怕啥,当年在部队搞野外训练比这惊险多了。"
她的病床前摆满了鲜花,是养老院的老人们和家属送来的,还有一封封手写的感谢信。
"小柳啊,你这是拿命在救人啊!"我心疼地看着她包扎着纱布的手臂。
她却笑着说:"我穿军装时,就立下誓言要保护人民,如今脱下军装,这誓言依然有效。"
这事之后,市里领导对她刮目相看,亲自来医院看望她,并为她的英勇行为点赞。
没过多久,她就被调到了河东社区服务中心任主任。
消息传来,我们这些老战友都为她高兴,却也有人酸溜溜地说:"运气好,碰上这么个机会。"
"你说她咋这么有本事呢?"座谈会上,老李咬着烟嘴感叹道,"社区那地方杂事多,关系网复杂,一般人还真驾驭不了。"
"那可不是运气,"我放下茶杯,正色道,"是她拿命换来的机会。"
我笑了:"再说了,你忘了她在部队是啥性格?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在社区工作期间,柳小燕可没闲着。
她先是花了一个月时间,走遍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挨家挨户拜访,了解居民需求。
她发现社区有个老大难问题——逢雨必涝,居民意见很大。
前任主任都避而不谈这事,因为涉及到好几个部门,协调起来特别麻烦。
可柳小燕不信这个邪,她白天跑部门,晚上加班整理材料,还自己掏钱请专业人士做了分析报告。
我陪她去市政部门时,看着她据理力争的样子,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部队训练场上那个不服输的女兵。
她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搜集了详细资料,拍下了积水造成居民损失的照片,做成了PPT,然后带着解决方案,一趟一趟地往相关部门跑。
遇到推诿她就不走,硬是靠着这股子韧劲,又是找领导又是动用媒体,终于把这个困扰居民多年的积水问题解决了。
"你是怎么做到的啊?"我好奇地问她,那天我们在她办公室吃盒饭,窗外下着小雨,往日积水成灾的小区路面却干爽如常。
"没啥特别的,就是用咱部队那套工作方法呗。困难再大,总要有人去啃这块硬骨头。"她笑着回答,脸上写满了疲惫却也有满足。
社区居民都说:"柳主任办事真靠谱,有她在,我们心里踏实!"
两年后,她通过公开竞聘成为河东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消息传来,父母从湖北老家打来电话,激动得话都说不利落:"闺女啊,你真争气!咱家终于出了个当官的!"
"什么当官啊,就是换个地方继续干活儿。"她笑着回答,但眼里却闪着自豪的光芒。
任职期间,她创新地建立了"老兵志愿者"机制,发动辖区内的退役军人参与社区治理,解决了不少社区难题。
她说:"退役军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有责任感,有纪律性,最关键的是,他们懂得什么是奉献。"
这个做法一经推出就取得了显著效果,很快被市里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每次组织老兵们开会,她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从不摆领导架子。
老兵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小柳指导员",就跟当年在部队一样。
眼看着她的仕途一片光明,前途不可限量,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
因为坚持原则,拒绝了某开发商想在社区违规建设的请求,她得罪了一些有背景的人。
那段时间,各种匿名举报信铺天盖地而来,说她在职务上以权谋私,虚报工程款等等,都是些莫须有的罪名。
单位领导被搞得焦头烂额,最终在压力下,把她调离到一个闲职上——区档案馆副馆长,实际上就是被晾在一边了。
那时候我去看她,她正在整理一堆发黄的档案,办公室小得可怜,连个像样的电脑都没有。
"后悔不?"我坐在她对面,看着她憔悴的脸色。
"后悔啥?"她抬起头,眼神依然坚定,"当年在部队,我们就是这么做的,该坚持的原则必须坚持,不能因为怕得罪人就放弃原则。"
"可你现在..."我欲言又止。
"没事,这不还有个副馆长的头衔嘛,总比被开除强。"她自嘲地笑笑。
"那你这仕途......"我有些担忧,心里为她感到不值。
"走一步看一步吧,问心无愧就行。"她笑着说,然后又低头继续整理档案。
离开时,我看到她办公桌上摆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她穿军装的样子,旁边放着一枚三等功奖章。
可老天爷好像特意要考验她似的。
去年夏天,咱们这遭遇了特大暴雨,山洪暴发,城郊一带的村庄被淹,情况十分危急。
当时区里正在组织抢险队伍,由于缺乏有经验的人手,柳小燕主动请缨,带队前往灾区。
那天电视台现场直播救援画面,我在家看得心惊肉跳。
只见她穿着橙色的救生衣,站在漫过膝盖的洪水中,指挥着救援队伍有序工作。
"当时情况有多危险,你根本想象不到。"老张亲眼目睹了那次救援,手里的烟灰抖了一地。
"山洪把路都冲垮了,车根本过不去,她硬是带着队伍徒步涉水进村,连夜转移了上百名被困村民。"
最危险的时候,有座简易桥被冲断了,十几个村民被困在对岸,眼看洪水越涨越高。
柳小燕二话不说,系上安全绳,带头游过湍急的河水,在对岸搭建了一条简易的人力索道,确保每一个人都安全撤离。
她整整工作了36个小时没合眼,嗓子喊哑了,手脚被洪水浸得发白起皱,却始终坚守在第一线。
这次抢险救灾,柳小燕表现出色,充分展现了军人的担当和专业素养。
区领导亲自去慰问她时,被她的事迹深深打动了。
不久后,她被破格提拔,调任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享受四级调研员待遇。
"听说提拔她时,有人提出异议,说她资历不够深。"老李把烟头摁灭在烟灰缸里,撇撇嘴说道。
"可区长当场就说了:'关键时刻能顶得上去的,才是真正的人才!'"老王接着道,脸上满是钦佩。
柳小燕的命运就这样峰回路转,重新回到了上升通道。
但更让我们意外的是,就在她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感情生活也迎来了转机。
那是在一次应急救援演练中,她认识了市消防支队的支队长江明远,一个同样出身军旅的硬汉子。
两人因工作走得近,又都有军人背景,很快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江明远被她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所吸引,常常在各种场合为她点赞。
去年年底,两人修成正果,举办了一场简单而温馨的婚礼。
婚礼上,他们都穿着曾经的军装,向对方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你们说,这不是老天爷都在帮她吗?"老李羡慕地说,"事业有成就算了,还找了个门当户对的好对象。"
"人家是靠实力吃饭的,你羡慕啥?"我笑着打趣道。
昨晚聚会结束后,我特意送柳小燕回家。
夜色如水,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路上我问她:"这么多年,你有没有想过放弃?毕竟从养老院到现在这个位置,中间经历了那么多波折。"
她沉默片刻,抬头望着星空,说道:"说实话,也有过迷茫的时候,特别是被调到闲职那会儿,感觉前途一片灰暗。"
。"
微风拂过她的发梢,路灯下她的侧脸依然清秀如当年那个女兵。
"你知道吗?。"
"部队教会我的那些品质——责任、担当、坚韧、服务,这些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
"那你现在有什么打算?"我好奇地问。
"好好干呗,这个岗位责任更大了,我想把部队那套过硬作风带到应急管理工作中去。"她说着,眼里闪着坚定的光芒。
"江支队长对你工作支持吗?"我有些好奇他们的婚后生活。
她笑了:"他呀,比我还拼命。昨天半夜接到火警,人家连夜出动,到现在都没回家呢。我们俩啊,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人,所以特别理解对方。"
天色已晚,我们走到了她家楼下。
临别时,她忽然说:"老赵,记得经常聚啊,我们这些老兵虽然脱下了军装,但那份战友情谊永远不会变。"
她的话像一阵春风,吹进我的心里,暖暖的。
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我感慨万千。
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那个倔强的小女兵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干部,可骨子里,那股子军人气质从未改变。
回到家里,我翻出了珍藏多年的老照片,那是我们当年在部队的合影。
年轻的柳小燕穿着整齐的军装,眉宇间透着坚毅,眼神清澈而坚定。
照片角落有些发黄了,但那一刻定格的青春和热血却永不褪色。
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她能在转业后走得比我们都远——不是因为她比我们更聪明,而是她始终保持着那份军人的初心和坚韧。
。
人生路上,不管走到哪里,只要不忘记自己是谁,不忘记自己的使命,就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彩之路。
柳小燕的故事,不正是我们每一个老兵都该学习的榜样吗?
窗外,夜色渐深,城市的灯火一盏盏亮起。
我想起了那些曾经并肩战斗的日子,那些共同流过的汗水,那些一起扛过的苦难。
虽然我们都已经脱下了军装,走上了不同的岗位,但那份军人的气质和情怀,却永远镌刻在我们的骨子里。
放下照片,我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见到老战友柳小燕,她已是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享受四级调研员待遇。"
"看着她的成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军人的担当和品质,才是一个人最珍贵的财富。"
来源:善良蛋糕HU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