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朋友,新能源车的热潮已经席卷了整个汽车市场,尤其是“可油可电”的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和增程式电动车(EREV),更是成为不少消费者眼中的“完美解决方案”。这类车型的宣传话术非常诱人——短途用电、长途用油,既能享受新能源车的静谧与低成本,又能规避纯电动
各位朋友,新能源车的热潮已经席卷了整个汽车市场,尤其是“可油可电”的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和增程式电动车(EREV),更是成为不少消费者眼中的“完美解决方案”。这类车型的宣传话术非常诱人——短途用电、长途用油,既能享受新能源车的静谧与低成本,又能规避纯电动车的续航焦虑。听起来确实很美好,但当我亲身经历换了两辆这样的新能源车后,才深刻体会到:跟风购买“可油可电”,可能是我做过最不理智的决定!
先说第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当初选择它的理由很简单——政策利好、牌照无忧、还能享受电动车的安静与平顺。更重要的是,PHEV在市区行驶时可以用纯电模式,而在长途驾驶时则能依靠燃油引擎,理论上完美兼顾了纯电和燃油车的优势。但现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在日常使用中,我很快发现了一些致命问题。
首先是电池续航里程远不如官方宣传的那么美好。我的PHEV车型官方标称纯电续航80公里,看似已经足够应对日常通勤需求,但实际驾驶中,由于空调、电池老化、驾驶风格等因素,真正能跑的纯电续航往往不到60公里。而一旦电量耗尽,车辆进入“亏电状态”,它的油耗表现简直让人崩溃!很多PHEV车型在亏电情况下,发动机不仅要驱动车辆,还得给电池充电,这个过程的能量转换效率极低,导致油耗比同级别燃油车还要高。
更让我头疼的是充电问题。很多人买PHEV时觉得,反正可以加油,充电条件不重要。但实际用车后我才发现,如果不能稳定充电,PHEV的优势几乎为零。家里没有固定充电桩,每次充电都得跑公共充电站排队,这种不便让我逐渐懒得充电,结果车辆长期以燃油模式行驶,直接变成了一个“油老虎”。
这些问题让我逐渐对PHEV失去了兴趣,于是第二次换车,我选择了一辆增程式电动车(EREV),想着“增程式”应该更符合我的需求,毕竟它的动力核心仍然是电机驱动,发动机只负责发电,理论上驾驶体验更接近纯电动车,同时还能避免续航焦虑。可惜,现实依旧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
增程式电动车在低速行驶时的确很安静,动力输出也足够平顺,但当电池电量耗尽,增程器介入时,问题就来了。增程式电动车的油耗,远比官方宣传的高。官方宣称亏电状态下百公里油耗仅5L左右,但在高速行驶时,由于增程器需要全速工作发电,实际油耗轻松突破8L,甚至比同级别燃油车更高。更糟糕的是,由于增程器的工作方式不同于传统发动机,它往往会在某些特定工况下突然提高转速,导致车内噪音非常明显,驾驶体验远不如我想象中那么安逸。
另一个让我头疼的问题是二手车保值率。新能源车本身的保值率就不高,而“可油可电”车型的贬值速度比纯电动车还快,尤其是PHEV车型,很多消费者担心电池衰减、政策变化、保养费用等问题,导致二手车市场上的PHEV并不受欢迎。结果就是,我的PHEV卖车时亏了接近40%,而增程式电动车的二手车价格更是惨不忍睹。相比之下,反而是一些热销的纯电动车型,得益于市场需求稳定,二手价格更坚挺。
如果让我回到最初再选一次新能源车,我一定会更理性地评估自己的使用场景。如果家里有稳定的充电条件,纯电动车显然是更好的选择,日常用车成本低,驾驶体验也更好。如果需要频繁跑长途,而充电基础设施又不完善,那可能燃油车才是更合适的选择,而不是盲目选择“可油可电”的新能源车。
总而言之,“可油可电”的车型确实有它的市场,但并不适合所有人。盲目跟风购买,可能会让你的用车体验大打折扣,甚至后悔莫及。在购车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实际需求,而不是被市场的噪音和宣传语带偏。
来源:大力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