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手性响应不再依赖螺旋结构?双折射特性的突破应用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3-30 11:40 2

摘要:手性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分子生物学、化学和光学等领域的重要特性。在光学中,手性材料或结构能够对左右圆偏振光表现出不同的响应,形成圆二色性等现象。传统上,为了获得强烈的手性光学响应,工程师通常需要设计复杂的三维螺旋或倾斜纳米结构。然而,这种设计在可见光波段的加工和制

手性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分子生物学、化学和光学等领域的重要特性。在光学中,手性材料或结构能够对左右圆偏振光表现出不同的响应,形成圆二色性等现象。传统上,为了获得强烈的手性光学响应,工程师通常需要设计复杂的三维螺旋或倾斜纳米结构。然而,这种设计在可见光波段的加工和制造上存在巨大挑战。

最近发表在PRL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即利用铌酸锂(LiNbO₃)的内在双折射特性,在二维超表面中产生手性共振模式。这一研究不仅简化了结构设计和制造过程,还为手性光学和超光子器件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几何学中,手性指的是一个物体与其镜像无法重合的特性。在光学系统中,手性结构可以选择性地吸收或透射不同圆偏振态的光,导致圆二色性(Circular Dichroism, CD)现象的出现。通常,实现这一效应的方法依赖于构建固有的手性结构,例如三维螺旋或倾斜排列的纳米结构。然而,在光学频率下,制造这些复杂的三维微纳结构非常困难,并且通常需要高精度的纳米制造技术。

铌酸锂是一种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的材料,因其高非线性系数、电光效应和内在双折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双折射是指材料的折射率随光的偏振状态和传播方向的不同而变化。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调整铌酸锂晶体的光轴取向,可以精确控制其双折射效应,从而引导光波的传播和偏振状态。这一发现为超表面光子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即不需要额外的几何手性设计,仅通过操控材料本征特性就能实现手性共振模式。

本研究设计的铌酸锂超表面由一系列纳米结构单元组成,其几何形状本身是非手性的。然而,研究人员通过旋转铌酸锂的光轴,使得两个近简并(接近相同频率)的共振模式之间发生强耦合。

当光轴经过精确调整后,材料的双折射效应会导致共振模式的频率分裂。由于这两个模式处于强耦合状态,它们会相互混合,从而形成具有手性特征的新模式。这种模式的手性表现为强烈的圆二色性信号,尽管超表面结构本身在几何上是对称的。

研究人员通过偏振分辨光谱测量对超表面的光学响应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能够产生接近完全的圆二色性信号,测得的圆二色性值高达 -0.53。这一结果与理论预测高度一致,证明了利用材料内在双折射来诱导手性共振模式的可行性。

该研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证明了强手性光学响应不需要复杂的三维几何结构。通过利用材料本身的双折射特性,研究人员能够设计出平面化(二维)的手性超表面。这一方法不仅大大简化了制造工艺,还提高了光学器件的可扩展性。

该研究的成果在多个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手性光学传感:增强的圆二色性信号可用于高灵敏度的手性分子检测,尤其在生物化学分析和医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光通信与信息处理:光学系统中的偏振控制对于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光信息处理至关重要。利用该方法可实现新型的偏振多路复用技术,提高光通信系统的容量和安全性。

非线性光学与电光调制:铌酸锂材料因其优异的非线性光学特性而被广泛用于激光调制器、光学开关等器件。结合手性超表面设计,未来可开发出集成化、多功能的光调控平台。

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手性光学设计思路,打破了“手性响应必须来自几何手性结构”的传统观点。通过挖掘材料本身的特性,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简洁、高效的新方法来操控光偏振态。这不仅拓宽了超表面光子学的研究方向,也可能推动其他各向异性材料在手性光学领域的进一步应用。

此外,该研究还为未来的超表面设计提供了新的启示——研究人员可以探索其他具有双折射或各向异性特性的材料,以实现更强的手性光学效应。随着纳米制造技术的发展,这一方法可能成为未来高性能光学器件的重要基础。

来源:小玉科技每日一讲

相关推荐